近日,上海市環境保護環境大數據與智能決策重點實驗室發布了“碳系列指數”:碳排放指數、碳目標指數、碳經濟指數。
該實驗室是由上海交通大學聯合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上海市環境保護信息中心共同建設。“碳系列指數”是研究團隊結合行業、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污染物排放狀況,創建的可實時動態反映碳污協同減排指數的體系。
據了解,碳排放指數反映一段時間內城市碳排放總量的變化,碳目標指數則反映碳減排目標下的碳排放期望水平。通過兩者的比較,就能實時發現實際的碳排放水平與碳減排期望下的排放水平的差距。
在碳達峰、碳中和等一系列中長期目標和愿景背景下,當前國內能源結構仍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化石能源燃燒不但成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其燃燒產生的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也是當下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可以說,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與大氣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過程的特點。
此外,碳經濟指數還反映城市中單位企業過去一年累積碳排放的經濟成本,通過經濟杠桿機制,來調節企業的碳排放額度。“碳系列指數”在上線后,還將進一步結合污染源實時在線監測數據,構建碳污智慧化管控體系,提升碳系列指數的精準度和靈敏度。
上海交大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基于細分行業的每日排放數據,實時測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形成碳排放指數、碳目標指數、碳經濟指數構成的“碳污協同減排指數”,助力政府制定碳減排實施方案并實現實時監控,同時助力企業進行碳資產管理。
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伏晴艷表示,“碳系列指數”不僅能夠為當天本地重大活動提供環境方面的綜合保障,而且也能夠引導民眾理性選擇交通出行方式等。這既能可為政府制定本轄區的碳污協同減排方案提供實時科學依據,又可指導相應企業進行合理的碳減排和交易,還可為公眾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提供向導。
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程金平表示,實時動態的碳污指數可以對減排潛力、減排責任、能源消耗進行綜合監控和動態評估,即時了解和掌握碳污排放特征、碳匯平衡關系,以便最大程度實現藍天與低碳協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