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恒
(貴州省有色金屬和核工業地質勘查局五總隊,貴州 安順 561000)
地質災害是比較常見的自然災害問題,產生的威脅比較大,對于人們的生命健康以及財產安全都會產生影響,因此需要重視地質災害問題。及時發現存在的地質災害,并采取合適的措施來進行治理。本文針對水工環技術在地災治理工作中的實踐應用方式進行相應的分析,希望可以為開展后續工作提供參考基礎依據。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以及人為作用的影響下產生的局部地表高程下降的一種地質災害。沉降問題產生的自然動力因素主要包括地殼的升降運動、地震還有火山活動等多種;而來自于人為方面的因素則主要是源自開采地下水以及油氣等礦產資源,還有修建一些地下工程。實際中,來自自然方面的因素導致產生的地面沉降頻率相對來說更小,但是當前這種沉降因素尚且無法控制。由于人為因素導致產生的地面沉降影響區域不大,但是其產生的危害極為明顯,同時通過人為操作完全可以控制其發展[1]。
裂縫地質災害是地表巖土體由于自然因素或者是人為因素的干擾而開裂的現象。實際中,產生地裂縫的過程具有漸進性以及非對稱性,其中漸進性主要表現為隨著裂縫的緩慢蠕動而逐漸擴大面積,隨著時間的推移裂縫產生的危害也會不斷擴大,最終會危及到地上建筑使用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地裂縫還具有周期性,一般會由于某個區域內的地下構造運動強烈,或者人為抽取地下水太過于嚴重,使產生的影響進一步擴大。需要明確的是,地裂縫包括構造地裂縫以及非構造地裂縫,其中構造地裂縫是來自于人為活動以及大氣降水,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導致過度的抽水;而非構造地裂縫則主要是來自干旱還有礦山開采等多種因素。總體來看,導致地裂縫產生的原因是多樣性的,一般是基于一種原因為主,同時受到其他方面因素共同干擾產生的最終結果。
地質滑坡是產生在斜坡上的地質災害,源自于外動力對斜坡產生的侵蝕,一般這種問題來自人類活動以及自然力對于地表地形的影響,其中人為因素的改造要大于自然力的影響。而崩塌問題主要是來自于山坡體切割、分離以及斷面和巖層面等地質構造中,包括石灰巖、砂巖、石英巖這些堅硬的巖層和軟弱的巖層護層,很容易會受到風化作用影響,導致堅硬的巖層突然崩塌。崩塌和滑坡產生的地質災害對于周邊地區的人民群眾產生的影響和威脅極大。
首先,水工環地質是實現自然災害治理的重要基礎。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能夠了解地質結構的實際特點,一般會和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性,對水工環地質進行客觀研究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自然災害產生的條件來實現有效治理。另外,在產生地質災害之后不但會表現在地質結構的破壞環節,同時也會影響到不同地區的水文條件,還有環境地質情況。與此同時,在對地質結構進行詳細分析的過程中,同時也需要把握好整體的測量分析技術,應用合適的分層勘察方法。也就是說,基于水工環技術和自然災害治理之間存在的關聯性,在對地質災害進行治理的過程中,首先要詳細了解其中的關聯性內容,認真地尋找地質災害的實際關系,對相關地區進行治理,并且要了解地質災害中的各種問題,積極尋找相應的解決措施。
其次,水工環技術是對地質災害進行分析的重要條件。不同地區存在不同的地質構造還有地形地貌條件,會導致水工環地質條件也存在顯著的區別。一般來說,地質災害產生之后,可以采取地形地貌和地質構造分析的方式,了解并判斷產生問題的關鍵原因。通過水工環地質的分析,了解產生地質災害的主要條件,從而對自然災害進行更加及時、科學的治理[2]。
地面沉降問題產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其中自然因素是指一些強烈的地質變化以及地質層上升,還有土層的自然固結等,而人為因素則主要是由于人們開采地下的礦產資源、抽取地下的流體,導致地下空缺資源。當前來看,地面沉降問題的治理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完善的地面沉降監測體系,對地下水的動態以及地面沉降問題進行及時的監測,并且積極地去開發一些新的可以替代的水源,推廣節水技術,減少地下流體的開采;同時要調整地下水的開發和應用的布局,使地下水開采量得到更加全面的控制。
針對地質礦產裂縫的治理過程中,需要對地下水資源的開發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控制,防止在使用地下水的過程中產生過度開發礦產資源的現象,同時也要避免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產生的裂縫問題,降低裂縫問題影響的強度[3]。在礦山工程規劃中,要盡量避免產生礦層裂縫,對礦層裂縫地區進行施工時,要詳細分析地質環境,從而能夠確定礦層裂縫的準確的位置,分析跨層裂縫的實際發展趨勢,對其產生更詳細的了解。
崩塌和滑坡自然災害對于礦山工程和地質環境產生的影響都極大,產生的經濟損失比較明顯,對于產生這些地質災害進行治理時一般會先通過遙感技術來了解實際情況,并且調查地質環境的特點,分析災害點,完成災害的測繪工作,與此同時配合適當的物理探測技術,鉆探技術,還有山地工程,了解工作區存在的一些不穩定地質災害分布規律,從而能夠為地質災害的有效治理提供基礎的依據[4]。比如說,對于圍巖的性質進行判斷的過程中,可以采取瞬變電磁法,結合測量的具體剖面結果來推測出不良地質體存在的具體位置和不良地質體的實際規模大小。
水工環技術是一項專業的技術,能夠促進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地災的治理工作提供相應的基礎。因此需要對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水平,與此同時還需要了解工程的實際特點,對于工程中涉及到的各種安全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和解決,有效地防止施工中產生其他施工方面的問題[5]。另外,在水工環地質勘測工程中,還需要對當前的工作進行重視,不斷提高管理的水平,合理控制工程項目中各部分影響因素,確保工作的安全性,使工作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一個安全的環境。另外在水工環地質勘察工作中,還要對各部分勘察工作進行優化,使水工環勘測以及地質災害的勘測效果得到進一步的保障。為了保證整體的地質災害治理和控制效果,還需要培養更高素質水平的勘測檢查人員,使其在水環境地質學勘測過程中發揮良好的作用[6]。
地質災害產生的影響極大,不僅會體現在破壞環節,同時也會對某個區域內的性能產生影響。比如說在地震發生之后,該地區的地下水流向就會產生相應的變化,而泥石流以及滑坡的問題會導致地上水產生堵塞的現象。因此在地質災害對環境方面產生影響之后,需要進一步關注地質環境改變的情況,對其進行細致的勘查,了解實際的特點,尋找更科學合理的措施來進行勘測,同時還要綜合分析人類的活動對于自然環境所產生的客觀影響,對其進行總結,之后將其進行記錄,分析人類活動對災害產生的促進作用[7]。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的因素,制定合理的措施,使地質環境勘查工作質量得到保障,最終體現出水工環技術的良好價值。
為了更好地促進工程的發展,需要對勘察的現場進行更加科學的了解,使相關工作更加科學合理,使測量獲取的數值都更加準確[8]。因此要結合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把握工程的現場狀況,同時要對涉及到的勘查和調查內容進行完善,使后續的工程設計工作能夠更加順利地開展。在實際勘測的過程中,要了解現實的狀況,就事論事,從整體上進行細致的考慮和分析,同時要增加勘測的寬度,使工程中能夠獲得更加準確、細致、精密的數據,還要求工程的監督檢查單位能夠結合自身的狀況督促勘察工作的順利進行,確保勘察的結果良好,為勘查工作的開展創造一個更加穩定的環境基礎。
總而言之,水工環技術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產生的作用不可替代,本文通過對地質災害的分析,了解這種災害現象對于自然環境和人類的生產活動造成的影響,希望可以為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順利進行提供參考的基礎,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