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剛
(萊陽市社會保險服務中心,山東 萊陽 265200)
黨的十九大以來,各地積極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社體制機制創新,各類新型合作社不斷涌現,與傳統類型的合作社相比,新型合作社的會計核算需求有了很多新變化。現就規范提升黨支部領辦模式合作社會計核算工作進行交流探討。
黨支部領辦模式的合作社,村集體以產權制度改革后的股份經濟合作社持有的集體經營性資產入股,村民以資金或土地入股,合作企業以資產、資金或技術入股,產業項目以種植、養殖、鄉村旅游綜合體等形式為主,具有產業多元化的特點,與傳統的合作社相比,更接近于小微型的股份制實體經濟組織。現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主要適用于當時傳統類型的合作社會計核算工作,目前已不能很好滿足各類新型合作社的會計核算需求。
(一)部分會計科目需要優化調整。例如:“產品物資”科目將生產物資和產成品一并核算,無法從會計信息中直接了解合作社產品和生產物資各自的庫存情況;目前傳統的委托加工、代銷、代購等購銷方式已不多見,科目使用率極低;現行制度對二、三級明細科目未作明確規定,合作社收支明細科目不統一,不利于行業主管部門和基層政府對轄區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效能、財政資金使用績效進行橫(縱)向的比較分析和評價監督。
(二)會計報表設計相對簡單,會計信息披露不具體、不充分。如《盈余及盈余分配表》中收支項目未細化到二、三級科目,不能直觀體現具體收支信息;報表中未設計生產成本、往來款項等明細內容,不能滿足各層面對合作社會計信息掌握了解和監督評價方面的實際需求。
(三)內控管理方面內容不系統。制度中對內控管理方面的規定相對分散,對“三重一大事項”民主集中決策、不相容崗位分離、支出授權審批控制、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等內控重點內容未作系統、具體的規定。
(四)不支持按項目(產品)分別核算和分配盈余。部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同時有種植、養殖、鄉村旅游等多個產業項目,不同的項目(產品)盈虧有差異,參與的社員和企業范圍各不相同,如果僅按總股權比重平均計算分配合作社盈余,既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也會影響到社員的積極性。現行制度未對此方面作出相關規定。
(一)優化調整合作社會計核算制度
1.優化調整會計科目。一是規范設置二、三級科目。按產業項目設置收支類二級科目,按產品設置三級科目,便于準確按項目核算盈利和分配盈余。二是統一支出類明細科目,例如“生產成本”科目設“生產資料、人工費用、機械費用、水電費用”等相對統一的明細科目,便于對合作社經營管理、農業現代化、帶動群眾增收等情況進行橫縱向評價考核。三是將原“產品物資”科目分解為“產成品”和“庫存物資”兩個一級科目,將委(受)托類的四個一級科目調整為“產成品”下二級科目,以便直觀、準確了解產品和生產物資庫存信息。
2.優化會計報表設計和功能。建議將《盈余及盈余分配表》分解成《經營收支明細表》和《盈余分配表》兩個報表,表中增加相關明細科目內容,增設《生產成本明細表》和《往來款明細表》兩個輔助類報表,與《資產負債表》《成員權益變動表》一并形成完整的會計報表體系,充分披露合作社生產經營、產品成本構成、資產負債等具體信息,作為社務公開的常規內容,每季度向社員公開公示,接受社員監督。同時可為行業主管部門統計、分析、評價合作社運營情況提供翔實的依據。
3.完善內控管理等重點內容。一是對落實“三會”制度、“三重一大”事項民主決策、不相容崗位分離、授權審批控制等具體內控要求進行重點規范;二是增加按項目分配盈余內容。對不能直接分配到項目(產品)的管理費用和其他損益,應從“項目總投入、產品價值、土地使用畝數”等要素中合理選擇其一作為分配標準,進行準確的費用分攤后,按項目計算分配盈余。
(二)規范合作社會計核算工作機制
1.建立統一代理記賬工作機制。由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有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入股,且大多承接上級財政部門農業項目扶持資金的運營管理,建議將此類合作社統一納入鄉鎮農經中心代理記賬范疇,作為與代記村集體賬務工作并重的事項,實行統一代理記賬。一是可以按照統一標準進行會計核算,保證核算質量,二是便于加強日常監管,為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各級財政扶持資金安全高效使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2.強化會計基礎工作。一是規范票據使用管理,合作社使用的各類票據由鎮農經中心實行統一印制、領用、繳銷管理。二是實行會簽制度,大額資金支出先經農經中心審核把關后方可支付。三是嚴格出入庫管理,定期組織清點核對,及時結轉成本。四是強化資產管理。定期提取固定資產折舊,攤銷無形資產成本,保障合作社資產計價工作的準確性。
“十四五”期間,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合作社作為農村產業發展主力軍作用將進一步凸顯。建議有關部門調整優化合作社會計核算制度,建立健全合作社會計核算工作機制,全面規范提升合作社會計核算工作水平,為新發展階段合作社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