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晴晴
(安徽省地質測繪技術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礦山地質測繪工程項目,是關乎整體礦藏礦產預判、規劃、開展等一系列自然資源探索、開發、建設的關鍵性科學測量工作。因此,有必要通過應用新工具、新方法,開展科學的管理、系統的推動工作,全面提升礦山地質測繪工程項目的質量,保障礦產探索開發工作的質量,助力我國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在二戰后的二十年之內,世界各國政府都逐漸開始推進對本國礦業資源的深入調查與潛力評價工作,以期探明他們國家未來發展的道路方向。而我國也不例外,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先后開啟了三輪礦產資源遠景規劃工作。
到目前為止,我國正在推動新一輪的國土資源大調查,推進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要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為了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全面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國家安全,必須要進一步開展礦山地質測繪工作,全面提升其水平,從而更高質量的推動對自然資源的探索和開發效率,更高水平的推動后續的資源開發乃至整體的社會經濟建設工作。
有必要推進科學的礦山地質測繪工程項目控制研究工作,應用最新的礦產探測理論和探測工具,更加深入細致的探尋地下的礦產資源;全面的拓寬礦產的開采渠道,豐富礦產的來源環節,解決我國的礦產危機,突破資源稀缺的困境;通過高水平的礦山地質測繪工作,可以全面系統的探測我國的成礦條件,以及地下礦脈的相關規律,從而全面提升我國的礦產資源開發效率、開發質量。
在進行地質調查工作時,應以地圖、表格等形式記錄和匯總所獲得的數據,其中地質填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記錄方式。地質填圖工作的核心工作就是測繪地理信息,如地形、地貌、礦產、植被等,要利用體系化的地理符號對地圖進行標記。在傳統的地理制圖工作中,許多過程都需要手工繪制和手工標注,效率低,精度低,原始制圖不可復制,在復雜、惡劣的環境中進行測繪工作存在著丟失和損壞的風險。
因此,要應用現代測繪地理信息技術,開展更加現代化、信息化的地質填圖工作,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專業記錄采集設備,實時上傳和匯總數據,實現前端人員采集和后臺人員分析的實時集成,提高測繪工作效率,減少數據丟失和遺漏的風險。采用無紙質材料局限、無數據限制的信息系統進行存儲和記錄,全面提高地質填圖水平,建立數字化的地質圖。
地形測量的目的是獲取當地地形地貌資料、繪制地形圖,這是地質勘探的重要基礎工作之一。無論是單純的地理科學調查、研究,還是水利、交通等工業項目的有目的地建設,都需要了解當地的地質條件開展先行地形調查測量。因此,有必要應用地理信息技術,結合GPS實時動態差分法和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技術等最先進、應用最廣泛的地形測量技術開展地形測量工作,提升地質勘探水平。
其中,GPS實時動態差分法能夠高效、快速地獲取高質量的地形測量數據,并將其繪制為地形圖,通過衛星與地面測量站的聯動工作,可以高效地獲得高精度的三維地面數據,繪制精度達到厘米的地形圖。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通過傳感器的軌道參數和成像幾何關系實現地形的三維空間建模和測量,由于它是一種地面工具,因此其具有較高的精度和較小的誤差。它是傳統攝影測量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它突破了傳統測量工具的局限性,改善了傳統測量工具的問題和缺點。由于其精度和質量優于全球定位系統和傳統測量工具,是目前最先進的技術。借助這些技術,可以在關鍵地區獲得更詳細的地形測量數據,為后續的地質調查工作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GPS作為一種衛星定位、測量系統,雖然其工作效率高、投入成本低、整體誤差較小。但因其是衛星系統,又是美國官方建設并授權各國、各公司、各單位使用的,因此在民用工作上其提供的定位精度仍有一定的限制,這就需要使用控制測量技術在地面加以輔助。
通過應用控制測量技術,利用衛星源射電干涉技術、慣性測量系統等方法,對待測地區進行局部的控制點加密,從而實現利用GPS衛星定位系統的地形地貌高精度、低誤差、高效率、低成本測量。
工程測量是日后進行鉆探、取樣或其他工業建設項目的前提,只有完成工程測量,才能有效、安全地開展后續工作。這項工作包括地質測繪、勘探工程、地質剖面、勘探隧道等環節。對于高程差、地面狀況等信息,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和遙感系統進行探測和采集,然后通過電磁波測距儀、電子測速儀和其他地面高、新設備進行進一步定位和探測,以提高工程勘察的整體精度。
隨著如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大量先進的測繪技術、測繪工作,已經逐漸變得價格適合且普遍,成為了開展工作的常用工具,為迎合時代與技術發展,必須要系統化的推進礦山地質測繪技術的升級。通過對新技術和新工具的運用,將測量誤差不斷降低、測量精度不斷提升,并保障測量的效率和速度,全面保障礦山地質測繪工程項目質量的不斷提升。
此外,還應當構建高速、高質量的信息通訊網絡與儲存設備,借助最新的大數據與云計算平臺,全面提升數據的采集、上傳、匯編、處理、反饋效率,實現基本測繪圖像實時反饋,為實地工作提供全面、實時的反饋和建議,從而實現數據的采集和調整優化一體化的工作模式,全面提升礦山地質測繪工程項目的開展效率。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地質地貌、不同的礦藏礦床,一刀切的采取相同的技術手段和測繪方案,是行不通的。必須要針對不同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選取不同精度的測繪技術手段和工作模式,既要避免過度的設備負載和工作開展,又要保障測繪工程的最終成果符合最初規劃和后續工作的要求,實現經濟效益和工作效率的有機統一。
精度,是礦山地質測繪工作的重點和痛點,囿于采集設備的限制以及自然地質情況的無限可拓、可分性,測繪采集工作不可能對地質地形中的所有事物進行記錄和繪制。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從紙面繪圖,到CCD采集,再到如今的全站儀、CMOS無人機3D實時建模,測繪工作的精度提升越來越快,所能采集到的細節也越來越多,且相應的單位精度成本也越來越低。
因此,有必要全面提升測繪工作的精度,合理調配成本與最終的測繪結果質量,應用更具有性價比的測繪技術與測繪工具,對具體測繪對象進行合理且適當的數據化反應。滿足后續地質勘測工作的需要,為全流程的礦山地質勘探開發工作提供堅持的數據依據。
如今的礦山地質測繪工程項目,大多依托于數據化工具,因此必須要重視測繪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工作,確保采集的數據能夠安全、高效的傳輸、儲存、調取,并確保核心數據、涉密涉敏數據不泄露。
所以,有必要打造一套信息化的礦山地質測繪工程項目信息化管理系統,通過對采集數據的信息化圖形編輯、處理,生成比例尺符合具體要求的數字化礦山地質地形圖,建立可以有效指導后續工作的3D測繪數據模型。并通過開放式的數據庫和模型,確保數據能夠有效的細化、拓展、更新,避免重復工作、多次工作,實現多次工作在一個模型上的連續性建設和拓展,提升測繪成果的利用率,實現成本和收益的統一。
為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推動高質量的礦產礦藏探索、開發工作,有必要全面提升礦山地質測繪工作的質量,針對地質制圖工作、地形測繪工作、測量技術選配工作、工程整體質量管理工作等礦山地質測繪工程項目的關鍵節點進行優化升級,通過全面推進礦山地質測繪技術的升級、測繪技術手段與工作模式的系統化管理、測繪工作精度的穩步提升、測繪工程的信息化管理等手段,保障礦山地質測繪工程項目的質量,全面提升這一工作開展的效率,助力我國礦產開發與經濟建設工作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