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麗婷 崔曉君 何宇虹
(中共石家莊市藁城區委黨校,河北 石家莊 052160)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黨支部是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強鄉村建設,關鍵是要發揮黨支部的引領帶動作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藁城區榮獲2020年首屆“全國硒資源變硒產業十佳地區”榮譽稱號和2019年河北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先進單位榮譽稱號。藁城區初步顯現出農業結構調優、農村環境變美、農民腰包漸鼓的鄉村振興成果。農村黨支部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火車頭”作用。
黨支部引領推動作用體現在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一是產前土地流轉、整合資源。系井村、城子村黨支部利用流轉土地探索發展多元化休閑農業產業。二是產中購置農資、技術指導。雙廟村黨支部、黃瓜種植專業村貫莊黨支部以“支部+合作社”形式,提供農資、種苗供應、生產過程中技術指導等服務。三是注冊品牌、拓展銷路。杜村在黨支部的引領下注冊了自有品牌“杜鄉緣”。
藁城區韓家洼村種糧致富帶頭人劉和賓在村黨支部的支持下,通過技術指導、訂單合作、農機社會化服務等方式讓更多的農民致富增收。上級黨組織通過層層考核,共選出包括返鄉大學生、務工經商人員等不同類型在內的青年人才681名,到各村跟班鍛煉并委以重任,還為人才提供待遇、醫療、住房等的支持措施,為優秀人才投身于鄉村振興提供了保障。
完善陣地建設,強化硬件保障。目前,藁城區建成村文化廣場150個、村民活動中心50個,村村都設有文化活動室,每年投入30萬元用來給各村配置和更新文藝器械、體育器材等設備。深挖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藁城區崗上村黨支部38年堅持不懈利用《功德錄》涵養文明鄉風。杜村黨支部成立了黨員、青年、巾幗、少年4支志愿服務隊伍,志愿服務在杜村蔚然成風。耿村黨支部講好本村故事,打造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典范。
黨支部利用多種手段強化宣傳。通過牌匾、標語、墻體文化以及公眾號、微信等新媒體號召村民愛護環境、勤打掃衛生,并對愛護環境突出者進行全面宣傳,樹立榜樣。對破壞環境、隨意排污者,嚴格落實懲罰措施。巷長制帶動全民參與。梅花鎮19個村實行村“兩委”干部包片、巷長包街、巷制度。黨支部成員帶領黨員、群眾每月到街道開展衛生清掃活動,實現環境衛生提升。
班子結構明顯優化。藁城區226個村中有172個村實現了書記、主任“一人兼”。年齡結構、來源結構、知識文化層次均有較大改善。陣地建設更加完善。藁城區黨組織通過區管黨費購置辦公設備、改擴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協調多部門爭引農業項目專項資金等措施,完善場所硬件建設。作用發揮更加明顯。充分發揮黨支部“指揮部”和“服務部”的作用。藁城區涌現出多措并舉建設生態宜居的康村黨支部、“有困難、找支部”的屯頭村黨支部、“五治融合”的崗上村黨支部等多個優秀黨支部。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總方針,明確鄉村振興戰略的品牌農業、示范區建設工程等十大專項工程的目標任務。制定《藁城區鄉村振興十大工程區領導和責任部門分工表》,明確職能部門責任,同時完善工作機制,強化督導問效等保障措施。同時選優配強農村黨支部班子,優化支委成員年齡、學歷等結構。
班子成員知識水平顯著提高,扎根農村多年,治理經驗豐富,引領、協調、管理等能力突出。支部班子團結一致。班子成員能以大局為重,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膽嘗試,科學實踐,勇于開拓創新。
支部書記富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有一心為民的擔當作為,政治素質過硬,領導能力突出。黨員在貫徹支持黨支部關于村級發展的部署決策中能夠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周圍群眾,群眾能夠積極參與。
上級黨組織要選優配強村黨支部成員,優化其來源結構和文化層次,嚴格監督、考核機制。黨支部要重視自身建設。支委成員應堅持終身學習,勇于到群眾中去鍛煉,提高自身能力素質。班子成員要團結一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價值取向,這是團結的前提;成員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充分發揮優勢,這是團結的關鍵;做到民主決議,堅持公平公正,這是團結的保障。
1.黨建+產業發展,使群眾生活更富裕
農村黨支部堅持創新、綠色等的新發展理念,因地制宜精選特色產業。積極探索“支部+”的產業發展模式,延長產業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充分發揮鄉村旅游在產業融合中的連接作用,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知名產業品牌。黨支部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同時要有品牌意識,積極申請注冊自主品牌,利用新媒體拓寬銷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
2.黨建+鄉村建設,使鄉村面貌更美麗
黨支部要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力求做到農村綠化、亮化、美化全覆蓋,重點抓好改廁、煤改氣、煤改電和污水、垃圾處理等工作。同時科學合理制定村莊布局規劃。新民居建設用地、耕地、產業發展用地等科學合理規劃,保證居民樓建設不占用一分耕地,同時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
3.黨建+精神文明,使鄉村民風更淳樸
用活文化陣地。依托黨建活動中心、圖書室、道德講堂、活動廣場開展各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組建志愿服務隊伍。積極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通過選拔吸納各類技能突出的人員建立一支“奉獻、有愛、互助、進步”的青年志愿服務隊伍,開展富有實效、形式多樣的幫扶活動。建強組織保障。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建立紅白理事會,按照紅白理事會章程采取約束性措施,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等不良風氣進行治理。
4.黨建+多元治理,使農村社會更穩定,治理主體多元
黨支部在農村治理中要搭建多種平臺充分調動黨員、群眾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治理手段多元。利用網格化管理、連心卡發放、巷長制帶領、村規民約的制定等促使農村社會有效治理。治理內容多元。治理的內容應該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方方面面。持續推進矛盾糾紛的化解、治安聯防的巡查、打擊黃賭毒、普法知識宣傳等內容多樣的治理工作。
念好“引、育、用、留”四字人才經。廣開門路“引”。上級黨組織配備專門人員、成立專門從事人才引進、服務、培訓、管理的機構。通過嚴格選拔機制,委派一批優秀干部到鄉村振興一線崗位任職鍛煉。多措并舉“育”。通過外出培訓、掛職鍛煉、跟班學習,為外來人才搭建成長平臺。村級黨支部挖掘道德典范、種植能手、致富帶頭人等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和培訓扶持一批“帶不走”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人才隊伍,并幫助他們搭建施展才能的平臺。創造環境“用”。要結合人才特點,安置相應工作崗位,做到才盡其用。黨支部成員號召黨員、群眾為人才創造寬松的成長環境,給予人才充分的了解熟悉工作環境的時間,讓人才充分發揮優勢。并且利用容錯糾錯機制,正向激勵人才大膽擔當作為。做好保障“留”。上級黨組織要完善人才的崗位晉升、工資福利、戶籍辦理、醫療服務、人才住房、子女入學等相關政策,為人才提供充分的生活保障,打好待遇牌。青年人才扎根基層,為農村做貢獻,得到村民的尊重和支持,并在長期的交往中建立深厚的感情。我們要以感情留人、以鄉情動人,打好鄉情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