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虎
(白銀礦冶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白銀 730900)
我國的礦業形勢面臨嚴峻挑戰,除了大多數礦產品價格下跌,礦業產值下降,礦業開發利潤空間嚴重縮水外,社會資金投入地質勘查的熱情降低,礦產勘查投入下降。礦產資源的開發直接關系到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對于植被、生態以及空氣等環境因素產生直接的影響。
礦山生產企業為了適應當前競爭逐漸激烈的市場環境,在競爭市場中得以生存,需要不斷引入現代化的技術和自動化的管理模式作為支撐[1]。面對當前世界貿易組織帶來的巨大挑戰,礦業企業的經營風險不斷增加,因此針對礦業企業在運行過程中的運營效益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斷加強管理力度。同時,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礦業生產產品跨境、跨國集團不但產生,不斷促使著非政府組織和機構更容易地對礦業企業的各類信息進行溝通。而利益相關者與礦業企業在發展時,也為其相應的社會責任提供了基本的理論基礎[2]。當前,礦業在實現高強度發展時,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十分嚴重,是當前制約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為了實現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將開展社會管理與礦業發展研究。
當前社會管理根據礦業企業的發展需要,陸續提出了多項規范內容,例如自然礦產資源開采規范、礦產資源地質報告編制規范等。在各項規章制度中,明確要求礦業企業應當在編制礦山地質報告、開發利用方案等方面嚴格按照標準進行審查和編制[3]。
為進一步深化自然礦產資源領域的改革,各地區逐步實行礦業地質報告與開發利用方案編制,從精簡審批社會管理材料入手,實現提高行政部門的審批效率和減輕礦業企業負擔的目的。
在上述基礎上,針對傳統礦業中露天開采砂石土類礦山需要進行分開完成對地質報告的編制問題,提出將開發利用方案、地質環保以及土地復墾三項內容相結合的編制方案,從而對傳統各方案當中存在的重復內容進行精簡。在社會管理過程中,隨著“四案合一”的正式施行,礦產資源儲量未達到礦業中型規模的企業,對礦產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當出讓采礦權,并且只需要編制審查一個報告即可,進一步降低了審批所需的材料,有效提高了審批的效率,從而提升社會管理工作的效率。
針對傳統社會企業礦業權出讓問題,采用凈采礦權替代采礦權的方式,讓礦業企業在前提相關工作中實現更加全方位的處理,并保證競得人不會受到土地、林地以及地面等相關附屬內容的權利限制,并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和規定實現完成對采礦許可申請手續的等級,更快的給出準確的采礦權[4]。礦業權是礦山企業的核心資產,可以獲得優質礦產資源不同市場環境下的資產最優組合是礦山企業生存的關鍵它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無論是獲取資源還是優化資產組合它們都依賴于礦業權作為財產權的可移動性。我的礦山企業有權根據自己的意愿,對自己持有的采礦權進行決策不同的利益安排使礦業權獲得產權價格自由流動以提高開發利用效率,最終實現礦產資源的合理配置優化配置。與傳統礦業權出讓管理不同之處在于,社會管理能夠確保礦業權出讓管理更加規范。
礦業企業在對凈采礦權出讓前,有關部門已經完成對出讓采礦權具體劃分范圍及影響范圍的調節,免除了競得人在后續實際執行過程中產生的權利限制問題,并避免出現競得人在獲得開采權利后無法對礦產資源進行實際開發的問題。同時,這一項社會管理政策的實施也進一步激發了礦業市場的活力。為進一步加大礦業權管理改革和創新的力度,社會管理逐漸創造了更加公平、公正和公開的交易市場環境,激發礦業整體的市場活躍度[5]。
在此基礎上,社會管理進一步推進了對全區凈采礦權出讓的試點,同時正式的運行明確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各類情況,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解決措施,保障礦業發展的穩定。
同時,規范社會企業礦業權出讓管理還對凈采礦權的定義、具體約束條件、出讓步驟等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規定中要求,進行礦業凈采礦權的出讓,首先必須明確凈采礦權出讓范圍的具體界限;其次保證礦產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土地、林地等相關內容的所屬權清晰、明確,保證在開采過程中不會產生權益糾紛;再次,在開采過程中若涉及到林業領域中相關的用地指標時,需要具體指出審批權限的相關部門,并確保相關指標符合配置要求[6]。最后,開采過程中需要協調做好對采礦權出讓的管轄范圍以及影響范圍,針對相關區域內各類附屬物進行相應的補償。在滿足上述所有要求下,礦業企業才能夠正式將凈采礦權轉讓,以此可以有效調動各地區推進礦業領域對凈采礦權出讓的積極態度,為各地區礦業經濟質量提升做出巨大貢獻。
在社會管理的監督下,礦業企業在進行礦產資源開發時應當嚴格按照各項工作的具體時間和標準要求完成,并積極調動周圍地區共同完成相應的治理工作。
按照傳統的規章制定完成對具體工作內容的推進,通過社會管理,針對管理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建立相關的采礦權。通常情況下,傳統出讓模式下,從選擇勘查地點,到制定勘查計劃,再到競得人取得采礦許可的整個階段,陸續會花費1.5~2年的時間。而在社會管理的監督作用下,上述過程僅需要劃分6個月左右的時間便可獲取到采礦許可證,時間得到了大幅度縮減[7]。
傳統出讓模式與社會管理監督下的出讓模式下相比,出現上述差異的原因主要在于:社會管理課根據不同地區的礦業礦產資源開發工作進行分解和細化,并針對每一項環節給出詳細的時間節點和職責分配以某礦產資源開發區為例,在具體出讓采礦權和凈采礦權時,應當明確給出相應的指標要求。確保礦業“兩權”聯合出讓過程的數據化和信息化。在社會管理積極主動的協調下,基本摸清了相關區域內的礦產資源具體分布情況,從而為后續礦業發展過程中對礦產資源的開發提供了有力的參考依據。
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建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而對于礦業領域當中的管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會受到各類因素的影響。
因此,為保證礦業得到可持續發展,還需要通過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以制定標準規范要求為基本手段,對礦業實際運行過程中的各項活動提供監督作用,以此確保礦業企業在更加和諧的環境中實現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