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香泳
(河池市東蘭縣婦幼保健院,廣西 河池,547400)
盆底功能障礙?。≒FD)多出現在中老年女性中,伴隨老齡化程度加劇和國內二胎政策開放,PFD 出現也在不斷增多,已經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PFD 屬于一類呈現慢性、進行性發展的疾病,妊娠以及分娩是兩種主要致病因素。產后積極開展盆底康復鍛煉能加快產婦受損神經以及肌肉康復,改善盆底功能,減少疾病出現。
妊娠過程中的生理改變,從人體可以站立開始,女性的盆底肌肉宛如“吊床”一般,承托著盆腹腔內部臟器,避免產生盆腹腔臟器脫垂。于正常的體位下,機體生理彎曲使得腹腔壓力與盆腔臟器重心指往骶骨方向,但妊娠期間,腰部凸往前方,腹部凸往前下方,使得重力前軸往前移動,腹腔與盆腔內部臟器重心指往盆底肌肉位置,“吊床”松弛程度不斷加重,伴隨胎兒生長,子宮重量不斷增加,盆底部肌肉需承受的壓力相應增加,進一步加重了松弛程度,進而使盆底肌肉出現損傷。此外,孕期的激素改變例如孕激素、松弛素上升會使輸尿管、膀胱張力下降,這是尿失禁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1]。
產后女性受妊娠激素水平變化和胎兒、子宮壓迫影響,同時分娩過程中陰道擴張過度,導致盆底肌纖維的彈性大幅度降低,尤其是產時胎兒體積過大、羊水量過多、產程過長等會使盆底肌肉更進一步擴張,部分可出現肌肉撕裂傷,加重盆底的肌肉受損。有報道顯示[2],于陰道分娩時,軟產道和附近盆底組織擴張過度,會影響到盆底部位的神經以及肌肉,使得恥骨宮頸筋膜出現損傷,盆底筋膜的支持結構和陰道壁被破壞,這是盆腔內部器官脫垂的主要病因。
于妊娠以及分娩期間,盆底部位的肌肉、神經和結締組織會出現重塑,且重塑的過程圍繞著整個圍產期。當前,有關圍產期的盆底肌肉以及神經組織報道較少,但多認為孕婦機體中的激素含量、周圍結締組織及神經組織與圍產期盆底肌肉重塑有關。于嚴重損傷時,機體處在功能失代償狀態,進而會產生PFD。據有關研究表明[3],產后予以合理干預措施對改善盆底功能有著重要作用,產后盡早鍛煉盆底肌肉能減少各類PFD 出現。
盆底肌肉鍛煉又被稱為Kegel 訓練,最早是于1940年出現,是經有意識對提肛肌為主盆底肌肉開展主動性收縮,進而增強對排尿的控制能力。通過一對一宣教,指導產婦對盆底肌開展鍛煉,說明盆底肌肉的功能、具體訓練措施、目的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獲得產婦良好配合。李秀芳[4]等通過對產婦開展早期Kegel 訓練,最終其便失禁、不自主排氣顯著減少,說明經Kegel 訓練能發揮良好的盆底康復效果。訓練方法如下:取平臥體位或者坐位或者站立位,在吸氣時盡量對肛門進行5-10s收縮,呼氣時需要放松10s 再進行收縮,一直練習到全部掌握。產婦在產后第1d 即可開展鍛煉。首次鍛煉時應進行收縮運動15 次,后不斷增加次數,每日3 次鍛煉,6-8 周代表1 療程。
低頻電刺激通過在會陰放入電極,利用電刺激增強盆底肌群,并對盆底肌所支配的神經起到刺激作用,經神經反射加快盆底部位肌肉收縮。生物反饋經采取現代化的設備,對患者部分生理功能開展描記,并轉化成聲、光等一系列反饋信息,促使其結合反饋信號掌握控制和調節內臟以及其他軀體功能的方法,進而對疾病起到預防和治療作用。經陰道壓力測量設備對陰道收縮力開展檢測,識別出特定的肌群,進而自主、正確開展盆底鍛煉,促進受損盆底肌恢復。王曉艷[5]等通過對產婦開展電刺激、生物反饋療法,最終發現,能改善其盆底肌力,提升其性生活質量。
當前,多類康復療法已經被用于產后盆底康復工作中,朱春梅[6]等發現,于產后1d 開展長達6 周的Kegel 訓練,同時產后42d 結束復查之后予以電刺激、生物反饋干預,并于家庭康復器協助下進行鍛煉,經上述聯合康復療法,最終對產婦的受損盆底肌起到了良好修復作用,漏尿出現明顯減少。
產后是預防和治療PFD 的一個重要時期,伴隨全面二孩政策開放,該類疾病在臨床上也越來越常見,如何通過有效合理治療措施防止PFD 出現逐漸受到醫學界高度重視。當前,各類盆底康復方法對PFD 的作用已受到高度認可,涉及Kegel 訓練、電刺激、生物反饋以及聯合康復療法等。需在產后對產婦具體狀況做好相應評估工作,予以全面、科學康復指導,并擬定出針對性治療方案,以加快其器官、功能和心理康復。未來臨床還需致力于探索出更多盆底康復療法,以減少PFD 出現,提升廣大女性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