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智樂
(鹿寨縣人民醫院四排分院,廣西 柳州,545600)
脛骨平臺前交叉韌帶止點骨折是膝關節的損傷之一,當前隨著各種交通事故和體育運動的增加,使得該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1]。該種骨折會使得韌帶功能喪失,還伴有軟組織損傷,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因此探尋有效的治療方案對預后有積極作用[2]。全鏡下內固定治療是常用方式,內固定方法有很多,都各有優缺點。為此,本文對脛骨平臺前交叉韌帶止點骨折全鏡下內固定及術后康復的研究進展展開綜述,現報道如下。
螺釘固定包括可吸收螺釘和空心螺釘,其中可吸收螺釘是生物型的材料,應用之后會因組織反應而被肉芽組織吸收,出現的不良反應少[3]。螺釘固定的操作比較簡單、靈活,并且耐受性較好,能夠靈活選擇固定點,進釘的方向可以選擇順行,也可以選擇逆行從關節內進行固定,將螺釘從脛骨近端的前皮質穿過脛骨隆起的骨折端,從而達到固定作用。并且應用螺釘固定還能夠直接對骨碎片形成壓力,從而讓骨碎片也能得到牢固的固定效果[4]。有研究[5]給予40 例脛骨平臺前交叉韌帶止點骨折患者可吸收螺釘固定治療,隨訪之后得出骨折復位良好。還有研究[6]給予15 例脛骨平臺前交叉韌帶止點骨折患者空心螺釘固定治療,術后隨訪得出治療效果確切,患者膝關節屈伸活動功能恢復良好。但是使用螺釘固定治療也有缺點,包括對于粉碎性骨折或者骨折碎片的固定效果不佳,使用螺釘固定之后還可能存在移位或醫源性骨折的風險。
縫線固定在臨床也同樣得到廣泛應用,特別對于一些骨折碎片較小甚至是粉碎性骨折等不能夠用螺釘固定的患者,應用縫線固定能夠更加牢固的固定。有研究[7]給予26 例脛骨平臺前交叉韌帶止點骨折患者縫線固定治療,在術后隨訪中得出膝關節功能恢復較好,只有一例患者在劇烈活動中才會感受到疼痛感。還有研究[8]給予10 例急性脛骨平臺前交叉韌帶止點骨折患者縫線固定治療,結果得出所有患者骨折愈合均良好,術后均具有完整的膝關節活動度。并且采用縫線固定治療的二次手術率比較低,主要原因是關節內未留有金屬物質。但是縫線固定治療也有不足之處,和螺釘固定相比較,縫線固定在技術上有一定難度,還有不可吸收縫線對于固定的前交叉韌帶止點以及周圍部分組織、骨隧道等存在勒扎,會導致血運問題出現[9]。使用可吸收的縫線便能夠避免該項問題,但是可吸收縫線又不能夠提供牢固的固定效果。有研究[10]對比縫線固定和螺釘固定兩種內固定治療方法,結果得出縫線固定組膝關節功能評分和Lysholm 評分均高于螺釘固定組,并且縫線固定組患者二次手術率更低。對于一些骨骺未閉的患者在選擇內固定治療時,縫線固定在臨床和生物力學上可能更加優越,但是臨床醫師還是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以及臨床經驗來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11]。另外縫線固定的操作成本比較高,需要多個高強度縫合線、套管、輔助鉆頭等,這些都會使得手術成本增加。螺釘內固定治療的手術成本較低,但是也要考慮到螺釘固定術后可能需要二次手術,從而使得成本更高[12]。
(1)術后康復訓練主要訓練膝關節屈伸角度和肌肉力量,術后第一天即開始指導患者進行腿部肌肉訓練,練習踝泵功能:用力將足趾勾緊10 秒之后再向下踩10 秒,每天鍛煉500 次,能夠有效預防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3]。練習直抬腿:術后第一天讓患者主動抬高腿,但是要在膝關節疼痛的耐受范圍內練習,與床面保持15°,一天練習50 次。股四頭肌訓練:用力將大腿繃緊10 秒之后再放松5 秒,一天鍛煉500 次。訓練小腿后側肌群:當膝關節能夠完全伸直之后將雙腿用力向下踩,維持10 秒之后再放松5 秒,一天做500 次。扎馬步練習:要在術后9 周后膝關節沒有疼痛的情況下才能練習,每次堅持1 分鐘。膝關節屈膝角度:將膝關節支具拆下之后,屈膝到一定的目標角度,保持15 分鐘,然后將支具戴上,活動之后膝關節冰敷30 分鐘,一天練習兩次。康復訓練要具體依照患者的耐受力來適當增減鍛煉的次數。(2)本體感覺康復訓練:包括觸覺刺激和叩擊、擠壓,其中觸覺刺激用手輕輕觸碰患者的皮膚或者用柔軟的小毛刷在患者患肢皮膚上來回刷動三到五秒,休息兩到三秒之后再繼續進行,最好是能夠引出肢體肌肉出現回縮反應,刺激的總時長為一分鐘左右。叩擊、擠壓方法為在患者膝關節周圍、腘繩肌、股四頭肌上輕輕叩擊和擠壓,用第二和四指的末梢輕輕叩擊,一分鐘30 次左右,一共做五分鐘[14]。(3)平衡功能訓練:有研究[15]使用平衡板訓練70 例脛骨平臺前交叉韌帶止點骨折全鏡下內固定治療患者,結果取得良好效果,研究認為在術后康復中進行平衡訓練,能夠有效刺激腘繩肌的快速收縮功能,使得神經-肌肉反射弧的應激能力和反饋得到強化。
當前臨床上脛骨平臺前交叉韌帶止點骨折的發病率正逐年上升,全鏡下內固定治療能夠獲得較高的固定效果,但是固定方式很多,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點,臨床醫師應根據患者不同情況來選擇合適的固定方式。術后雖然容易出現愈合不良、殘留松弛、僵硬纖維化、畸形愈合等并發癥,但是術后早期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有助于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治療效果。未來,還應建立一套更安全、系統、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和康復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