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梅
(南寧市賓陽縣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530405)
子宮內膜移位癥臨床表現有時與病變程度不相符,其病變可能是輕度的或局限的,而病變程度較深,而盆腔結構變形嚴重患者臨床表現卻比較少,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比較難根治,且病情容易復發,疾病為多因素共同發病,臨床病理類型有腹膜型(紅、白、棕色病變)、卵巢型(淺表病灶、移位囊腫)、深部結節型,其形態多樣,包含斑塊、結節、囊腫、缺損等,疾病最佳診斷方法為腹腔鏡[1]。本次研究分析疾病形成原因及相關因素。
子宮內膜移位癥是指具有活性的腺體和間質出現在子宮內膜以外的部位[2],生長形成腫塊或硬結,從而導致疼痛與不孕發生,發病機制并未完全明確[3],相關的學說較多,可能與不同部位的內異癥有不同的發病機制有關。疾病主要病理變化為異位內膜隨卵巢激素的變化而發生周期性的出血,在病變區出現紫褐色斑點或小泡,逐漸發展成為大小不一的實質結節或包塊,與病變發生部位及程度不同有關。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最為常見[4],有80%左右的患者病變累及一側卵巢,雙側卵巢同時累及者占50%左右,卵巢內以為內膜可因反復出血形成,以單個為多見,囊腫直徑躲在5-6cm 以下,最大直徑可達25cm 左右。宮骶韌帶、直腸子宮陷凹為好發部位,早期出現出血點或顆粒狀結節,后期隨病變發展,子宮后壁與直腸前壁粘連,直腸子宮陷凹變淺,甚至會完全消失。臨床約7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5],患者疼痛可表現為痛經、慢性盆腔痛、性交痛等[6],痛經一般歲局部病變加重而逐年嚴重,疼痛于月經來潮前1-2 天開始,經期第一天疼痛程度最深,然后逐漸減輕,月經結束時小時,疼痛部位一般位于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陰道、會陰、大腿等部位,疼痛程度和疾病嚴重程度不成比例。
子宮內膜異位癥疼痛藥物治療包含中藥治療與西藥治療,常使用西藥有口服避孕藥、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選擇性孕激素受體調節劑,芳香化酶抑制劑等,對于癥狀較輕患者,首先選擇藥物進行治療,若治療效果不理想,可手術治療。
包含對癥治療和激素抑制治療兩種,對癥治療采用非瑙體類抗炎藥,一般不能阻止病情的發展,激素類抑制治療主要是使體內形成低雌激素環境,形成假孕或假絕經狀態從而導致異位內膜萎縮、退化、壞死,達到治療目的。張黎[7]學者在研究中采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促孕激素治療方式,發現兩者結合治療能將雌激素水平控制在較好的水平內,緩解患者疼痛的同時降低了疾病的復發率。王海青[8]學者在研究中將110例患者分兩組比較,一組口服屈螺酮炔雌醇(優思明),一組采用左炔諾孕酮宮內釋放系統(曼月樂)方式,兩組相比較優思明組患者痛經程度有明顯的緩解,有效改善月經異常等現象,降低疾病的發病率。高健健[9]學者在研究中將米非司酮與中藥保留灌腸方式相結合能縮小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灶,緩解患者疼痛癥狀。
馬衛東[10]學者在研究中選取62 例相關患者,分兩組比較,治療組給予三七粉、黨參、黃芪、生牡蠣等中藥服用,對照組給予孕三烯酮口服治療,發現治療組癥狀明顯緩解,相對能較好的調節激素水平改善血清水平。呂春姬[11]學者在研究中采用將消異方膠囊與孕三烯酮療效做對比,發現患者使用消異方膠囊后,疼痛評分有明顯的降低,評估患者異位囊腫情況,直徑明顯減小,因此得出消異方膠囊治療能有效減小囊腫直徑,改善患者癥狀。陸麗霞[12]學者在研究中將逐淤止痛湯與醋酸甲羥孕酮兩種治療效果分組對比,觀察組采用逐淤止痛湯治療,包含香附、丹參、當歸、肉桂等中藥溫服,對照組采用醋酸甲羥孕酮肌肉注射,研究發現兩組治療后疼痛均有所緩解,觀察組效果更顯著,逐淤止痛湯有活血化瘀功效,能改善患者疼痛昏厥等癥狀。
子宮內膜異位癥手術治療可分為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兩種方式,開腹手術一般在腹腔鏡條件不具備或病情異常復雜的情況下使用。任威[13]學者在研究中使用腹腔鏡手術+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兩組患者均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其基礎上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對比得出兩組患者治療后痛經、月經異常等癥狀均有所緩解,但觀察組療效更加明顯。葛巖[14]學者在研究中將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兩種方式治療療效做比較,腹腔鏡手術患者治療總時長、術后排氣所用時間及手術時長均優于開腹手術組患者。
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疼痛是首要問題,嚴重影響到患者生活,是最急迫解決的問題,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均能不同程度的緩解癥狀,無論是中藥治療與西藥治療單獨治療還是聯合治療,都能有效患者緩解患者疼痛程度,中醫與西醫聯合治療,相互協作,共同發揮療效,臨床效果相對較好,藥物不良反應相對較小[15]。手術治療能很好的解除患者癥狀,但疾病復發率仍然處于較高程度,治療效果反而癥呈現下降趨勢[16]。由于疾病發病原因還在探索中,沒有完全明確,治療手段也在不斷探索中,治療安全性還需進一步提高。隨著疾病研究的不斷發展,治療在安全性、療效、全面性、規范性等方面將會有明顯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