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波
(貴港市人民醫院感染科,廣西 貴港,537100)
2005年以來,全球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ntiretro viral therapy,ART)的人數不斷增加,但抗病毒覆蓋率不斷增加情況下,嚴重了臨床制定的消除艾滋病公共衛生問題[1]。艾滋病病毒耐藥變異問題不斷出現,耐藥株問題也不斷受到臨床關注。在耐藥突變逐漸累積以及藥物選擇壓力雙重作用下,HIV 最終發展為同一類別中不同藥物,不同類別藥物交叉耐藥,對HIV耐藥機制不斷改善,對臨床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2]。本文通過綜述艾滋病抗病毒治療情況,報道如下。
耐藥變異定義為與野生型毒株相比,突變型毒株可在更高濃度藥物下復制的能力,耐藥變異取決于病毒復制程度,多個病毒變異感染同一細胞時,會發生病毒與宿主基因重組,在感染期間原病毒變異不斷積累[3]。HIV 由于本身逆轉錄期間,缺乏校對機制,引起病毒高復制,具有高度變異性,因此只要病毒復制持續進行,HIV 就會選擇逃避這些藥物抑制作用。隨著ART時間延長,在藥物選擇壓力下,野生毒株逐漸被藥毒株取代,使得耐藥毒株不斷積累出現耐藥[4]。
原發性耐藥指未接受過抗艾滋病病毒藥物的患者,HIV 毒株對1 種或多種抗HIV 藥物耐藥,一般是由耐藥HIV 傳播引起[5]。原發性耐藥直接會影響抗病毒藥物作用靶點變異,具有藥物特異性,可降低抗病毒藥物敏感性。研究顯示,不同地區流行主要HIV-1 耐藥燭呈現較大的變異性,這種變異性有升高的趨勢,雖然原發性感染的耐藥株,大多自失敗的HAA RT 治療,但部分HIV 毒株天生就產生耐藥[6]。
誘導型耐藥發展與HIV 在宿主體內復制感染有關,因此HIV刪除是高水平的病毒復制和反復感染[7]。其次HIV 刪除是高水平的病毒復制與反復感染,在大多未接受HAART 治療患者的淋巴組織中。在HIV 感染慢性期,HIV 新感染細胞與機體清除感染細胞之間保持平衡,此時細胞數量會更加穩定[8]。由于受到感染細胞的半衰期較短,需要HIV 保持較高的新感染率,維持穩定狀態。其次感染這體內病毒,具有較高的異質性,HIV RNA逆轉率合成病毒DNA 容易出錯。這種HIV 高感染率及感染過程中高突變率,可導致患者擁有復雜多種的病毒準種,賦予HIV耐藥選擇優勢[9]。
聯合用藥可阻止HIV 誘導型耐藥的選擇過程,主要原因在于:1.HIV 對所有治療藥物均耐藥,需要多種機制,及時治療前存在少量對個別藥物的潛在耐藥突變,但不會對所有藥物均出現耐藥。2.聯合用藥相比單獨用藥,能夠更好的抑制HIV 復制,阻止新突變產生。在接受HAART 作用首選治療患者中,當HIV 可以持續復制后,現有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水平又不能完全阻止HIV 復制,但會對耐藥突變足以發揮陽性選擇作用是,對耐藥毒株逐漸出現[10]。
遺傳屏障早期定義為病毒對某種化合物產生耐藥性需要的突變數,但并非所有的突變均有相同的被選擇概率,因此將其定義在失敗時具有選擇突變的概率。NRTIs 中的拉米夫定/恩曲他濱(FTC)表現出對耐藥性最低遺傳屏障的藥物,耐藥性僅需要2 周就會發生。
服藥依從性是患者已經服用的藥量/患者需要服用的處方藥物總量×100%,其中依從性≥95%較好,<95%為差。服藥依從性較好的患者,可維持體內血藥濃度,并持續抑制病毒復制,使得整個效果理想。但部按時按量服藥,體內藥物水平較低,會出現病毒大量復制,使得耐藥積累。患者服藥后不良反應較大,藥物耐受效果不佳,藥物相互作用,繁忙的工作生活會導致漏服或者停藥[11]。
在資料較好的地區,具有較高的藥物,并能夠檢測治療情況,了解耐藥性病毒與抗逆轉錄病毒治療,使得耐藥突變位置在較低的水平。臨床有研究顯示,自2006年開始治療的患者,僅僅有0.4%不到的患者,產后曾耐藥性,主要近年來,引入高效抗逆轉率病毒之前,暴露于次優治療引起的[12]。LMIC 由于藥物供應有限,對病毒載量和耐藥性的監測不足,感染者將長期部分有效的治療,會延遲轉用二線抗病毒治療,導致耐藥積累,導致TDR 大規模流行[13]。
暴露前預防可用于預防與治療,未暴露預防母嬰傳播的兒童相比,接受ART 預防母嬰傳播的兒童,治療前耐藥率更高。但暴露前預防對整體耐藥性不清楚,考慮暴露前預防在HIV 耐藥上的數據,這類患者需要重點關注[14]。
在HAART 治療后,如果血漿病毒載量依然上升,建議迅速更換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由于同一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可能存在交叉耐藥,不能簡單假設HIV 對同一類可選擇藥物敏感,需要參考檢測結果選擇藥物。耐藥檢測不僅可評估評估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敏感性,還可以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案,避免交叉耐藥造成的失敗。
在ART 治療期間出現耐藥,導致抗病毒治療失敗后,需要評估耐藥出現的原因以及耐藥程度,并選擇最佳治療方案。為了解決耐藥的問題,需要不斷改善新藥可用性,積極監測耐藥水平。為了解決耐藥的問題,需要不斷改善新藥的可用性,在現有藥物不可避免出現耐藥的情況下,無法預測諸多藥物在未來是否可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耐藥問題上,需要不斷尋找新的藥物,開發可給藥的病毒靶點,最大限度保障ART 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