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世耀
(上林康爾復精神病醫院,廣西 南寧,530500)
慢性便秘是消化系統疾病中較為常見的病癥,其主要表現為排便不盡感、排便費力,在病因上可分為慢性器質性(繼發性)便秘,慢性功能性便秘與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IBS)[1]。有相關研究顯示[2],便秘的發病率高達25~30%。該病的發生與飲食習慣、不良生活方式、遺傳因素、腸道衛生廳失衡、胃腸激素分泌及調控異常、精神心理因素均具有一定關聯性。近年來,精神心理因素與慢性便秘的關系逐漸受到臨床熱議。且20世紀90年代初中華醫學雜志編委會制定的“便秘診治暫行標準”中提出精神心理障礙是便秘的單獨病因[3]。本文就近年來臨床針對精神因素在慢性便秘中作用機制與治療相關研究進行整合,綜述如下。
便秘通常是指多種因素作用下,結直腸、肛門結構和功能出現改變,臨床出現排泄頻率降低、排便困難或排便不盡感等。有臨床相關指南提出,慢性便秘病程需≥6 個月[4]。臨床普遍認為,該病以腸蠕動異常和(或)頻率增加或降低為特點,但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包括可能不符合官方定義的癥狀。慢性便秘可分為器質性與功能性,較多藥物也會引發便秘癥狀[5]。其中主要是因功能性因素而致,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闡述,普遍認為與排便功能、結腸傳輸能力紊亂有關。根據患者肛門直腸功能及腸道動力改變特點可將其分為排便障礙便秘、慢傳輸型便秘、正常傳輸便秘及混合型便秘。
臨床較多研究及流行病學研究發現[6-7],慢性便秘患者往往伴有精神心理異常。精神心理因素在慢性便秘中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釋,但臨床普遍認為,抑郁、焦慮是便秘的生理基礎。精神心理因素參與的便秘發生,其機制可能與神經反射引發胃腸動力、感覺、分泌等因素有關。吳嘉煖等人[8]研究顯示,慢性便秘明顯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并隨便秘嚴重程度增加而加重,門診慢性便秘患者合并焦慮、抑郁狀態比例高,女性便秘患者精神心理障礙與便秘的嚴重程度關系更大。根據現代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功能性胃腸并的病理生理機制涉及胃腸高敏感性、胃腸動力異常、精神心理異常及腦腸軸互動功能異常等。腦腸軸主要是指中樞神經系統、腸神經系統對腸道功能調控的雙向通道,通過5-羥色胺(5-HT)、血管活性腸肽等多種調節因子完成。5HT 信號系統在胃腸道功能紊亂及腸-腦互動中發揮重要價值,其參與機體情緒、食欲、睡眠及代謝活動等多種生理作用的調控。而有相關研究發現[9],機體中大部分5-HT 由腸道合成。故腸道微生態中5-HT 的改變可能是精神心理障礙引發慢性便秘原因。徐敏[10]研究發現,腦-腸軸是溝通胃腸道與腦之間的橋梁,睡眠障礙和焦慮、抑郁可能是影響老年慢性便秘患者臨床癥狀的重要因素,并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除此之外,慢性便秘遷延不愈,導致患者不良情緒加重,而不良情緒會加重便秘癥狀,形成惡性循環。排便是一種非意識反射活動,但該活動受到大腦高級中樞的控制。長時間存在精神因素,會對大腦皮質產生持續抑制,引發排便反射障礙。同時進入腸系膜神經叢,增加交感神經活動,減少結腸運動,降低敏感度[11]。機體精神心理因素會對直腸反射與高級神經活動間的正常調節造成影響,從而引發不協調的腸管蠕動。
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逐漸認知到慢性便秘患者往往伴有精神心理因素,為此心理及行為治療對慢性便秘的作用逐漸受到臨床認可。陳萌等人[12]研究發現,化瘀通便湯聯合心理療法治療慢傳輸型便秘效果滿意,治療總有效率高達88.6%,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證實在慢性便秘治療過程中,心理因素對治療效果起到一定影響。張肖楠等人[13]研究發現,縮泉潤腸湯聯合生物反饋及“認知建構主義”精神心理干預治療老年慢性便秘療效優于縮泉潤腸湯治療,使患者精神心理癥狀及臨床癥狀得到改善,也減少長期使用瀉藥引起的不良反應,降低了復發率。在認知階段促使患者掌握排便機制及便秘的病理改變等相關知識,針對患者的自身狀況進行全面的評估,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措施,緩解患者不良情緒,逐漸形成正確的排便習慣,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李娟等人[14]研究顯示,生物反饋聯合精神心理治療可顯著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臨床癥狀,患者焦慮和抑郁量表評分亦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表明生物反饋聯合精神心理治療對功能性便秘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崔振華等人[15]研究顯示,心理治療能夠降低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血清兒茶酚胺水平,心理治療對功能性便秘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心理治療能有效改善便秘癥狀,其可能是因血漿中兒茶酚胺表達在收到刺激后,快速增加,對胃腸道蠕動、肛門括約肌收縮造成抑制,引發便秘。而心理干預能促使患者機體內兒茶酚胺表達降低,明顯改善臨床療效。
總而言之,精神心理因素與慢性便秘具有一定相關性,其在發病機制與癥狀表現方面均具有關聯性。精神心理因素屬于惡性應激源,對胃腸運動功能造成負性影響。為此,臨床針對慢性便秘患者,不但要對其軀體癥狀進行干預,還需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并干預引發不良情緒的因素,促使患者正確認識心理問題,積極調整心態,強化遵醫行為,從而有效提升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