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麗娜
(凌云縣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5331990)
小兒呼吸道感染致病因素復雜,很大程度上受到季節、環境、免疫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但發病機制未完全明確,具有發病率高、病情反復發作、遷延難遇等特點,累及部位多樣化,常見有鼻、咽喉、扁桃體等,若未及時進行有效干預,病情持續進展,可誘發患兒出現全身炎性改變或是各類呼吸系統慢性病變,尤其是腹膜、關節等部位繼發性炎性風險較高,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還可能對其腦膜組織造成侵犯,對患兒健康成長與生長發育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1]。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環境的改變,小兒呼吸道感染患病人數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因此,在診療小兒呼吸道感染患兒時,需及時開展針對性治療,嚴格控制病情發展。有學者提出,與成年人相比,小兒發育尚不成熟,自我控制力與理解能力較差,依從性不佳,因此在治療工作開展的同時,配合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兒預后,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2]。
小兒呼吸道感染疾病以呼吸系統癥狀為基本特征,患兒初始癥狀表現出鼻塞、打噴嚏、頭痛、咽喉痛等,隨著病情持續發展,會出現咳嗽、流涕等癥狀,更有嚴重者出現體溫升高、四肢乏力、肌肉酸痛等癥狀[3]。診療工作中有部分患兒屬于急性起病,病情進展快,會長時間出現高熱、呼吸困難等癥狀;但也存在部分患兒自身抵抗力與免疫力較強,僅表現出輕度感染甚至是無特征性表現。這也就要求臨床診療工作中需時刻提高警惕,認真對待患兒各種各樣的病情,避免延誤病機[4]。此外,小兒呼吸道感染也有可能合并血液系統、消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肺外并發癥,臨床主要表現出溶血性貧血、食欲不振、便秘腹瀉、血細胞凝聚等癥狀,臨床在開展診療工作時也需對癥治療與護理。
呼吸道感染患兒體溫上下起伏不穩定,需定時測量其體溫,并繪制體溫變化曲線圖,一旦發現體溫>38.5℃時,需立即開展物理降溫,例如使用冷毛巾冰敷額頭、冰棉球輕輕擦拭手心、溫水擦浴等,同時注意適當補充水分,避免患兒發生脫水;當患兒持續高熱、經物理降溫無效時,需謹遵醫囑給予適量的解熱鎮痛藥進行干預,加強病情觀察,一旦發現患兒有任何不適時立即停藥處理[5-7]。密切觀察患兒耳鼻部、咽喉部,當患兒出現鼻塞時,及時清理鼻腔異物,做好咽部水腫記錄工作,異常時需及時上報處理。
由于小兒呼吸道感染發病往往較為突然、病情進展較快,患兒在短時間內需承受較大的痛苦,且自身缺乏一定的理解力與控制力,往往在接受診療時出現劇烈哭鬧,不配合醫護人員工作,這也無疑加大了家屬對于醫護人員的不滿,最終導致護患糾紛的發生。因此,護理人員對于患兒的心理情緒也是不容忽視的,護理過程中始終保持親切的態度、和藹的語氣,對于年齡較小的患兒,可通過唱兒歌、撫觸、眼神交流等方式安慰患兒情緒,鼓勵其主動配合醫護人員工作,減少哭鬧的發生[8];對于年齡較大的患兒,可加強言語交流,使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其講解呼吸道感染發病原因、治療措施、治療效果等,提高患兒對自身情況的了解。同時及時向患兒家屬反映病情治療進展,告知其放心,增加其對醫護工作的信任度。
小兒呼吸道感染患兒本身年齡普遍較小,容易受到醫院內陌生環境環境或是刺鼻的消毒水等因素影響出現焦慮、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因此需優化環境,適當調節室內溫度、濕度、光照等,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光線適宜,提升患兒就診的舒適度。也可以適當地在室內張貼或懸掛貼畫、卡通動漫人物等,增加患兒對于診療環境的親切度與熟悉感。在明昭等學者研究中發現,在兒科病房內擺放綠植或玩具、播放動畫片等,能夠有效轉移患兒注意力,安撫其不穩定的情緒[9]。
部分患兒選擇霧化吸入治療,需嚴格控制給藥劑量、霧化量,對于年齡較小的患兒,采用面罩治療,對于年齡較大的患兒,采用口含器治療。在霧化吸入時,協助患兒取坐位或半臥位,保持膈肌相對下降,擴張胸腔,擴大支氣管交換量。對于呼吸困難患兒,取側臥位。由于患兒均較為年幼,部分無自主咳嗽能力,極易導致痰液等分泌物在下呼吸道處聚集,堵塞氣道,影響正常呼氣吸氣。護理人員需密切關注患兒呼吸情況,在正式霧化吸入前對呼吸道進行清理,指導患兒排痰,當其出現呼吸淺快、困難、胸悶等癥狀時,應立即停止治療,并正確報告醫生處理。完成霧化吸入后,使用空心拳兩側交替輕叩患兒背部或負壓吸痰,促進痰液快速排出,清除呼吸道分泌物[10]。協助患兒洗臉,或使用濕毛巾輕柔將鼻部遺留霧珠抹凈,協助患兒漱口,除去口中異味。打開霧化器,使用溫開水或生理鹽水對噴霧器皿進行沖洗,之后消毒、干燥保存,將一次性霧化器丟棄于醫療垃圾桶內,嚴禁重復使用。
詳細向患兒家屬講解藥物名稱、作用、用法用量、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內容,嚴格遵醫囑使用,嚴禁私自多用、少用甚至停用。對于急性期呼吸道感染患兒,需嚴格控制抗生素、激素類藥物給藥劑量,治療期間定期復查患兒機體內微量元素水平[11]。
依據患兒身體狀況、年齡、飲食愛好制定飲食方案,以易消化、清淡、高蛋白食物為主,少食多餐,嚴禁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證營養均衡,同時兼具色香味,增強患兒食欲。
由于本病患兒家屬平時較少接觸小兒呼吸道感染,對于該類疾病的認知水平也高低不一,因此需完善加強患兒家屬的針對性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可結合本病特點,向患兒家屬講解日常家庭護理、小兒用藥、飲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項,指導其定期為患兒提供捏脊、穴位按摩等干預,增強患兒抵抗力與免疫力[12]。輔助藥物治療,避免病情反復發作。同時叮囑家屬日常為患兒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遠離人群聚集等公共場所,定期打掃清潔居家環境,定期更換床單、被褥等,每天保持足夠的通風時間。一旦發現患兒任何異常情況,需及時入院就診。
小兒呼吸道感染的發生主要由病毒、細菌侵襲導致,兒童特別是嬰幼兒群體,由于其機體各系統與器官均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生理機能較弱,免疫抵抗力差,相較于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外界多種病原微生物的侵襲,最終感染發病。除患兒機體免疫水平為最直接的誘因外,還與家庭日常喂養、衛生條件等相關因素有關。患兒一旦感染發病,臨床則表現出較明顯癥狀,入院后需完善病情評估與相關檢查,以此結果來進一步明確病情診斷,詳細掌握患兒的感染情況,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案干預。在此基礎上安排合理的護理方式,保障藥物充分發揮效果,患兒臨床癥狀得以好轉。本文中針對病情觀察、藥物干預、霧化治療、環境、心理、家庭等方面均開展了相應的護理,有效提升了護理服務的針對性、整體性,確保患兒及其家屬能夠更好的協同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對于改善患兒預后、促進其病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