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
(玉林市第三人民醫院,廣西玉林,537000)
尿毒癥為臨床常見一類疾病,而疾病發生主要因素為水、電解質等之間平衡發生紊亂所致機體產生相關重度癥狀。近些年來我國尿毒癥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且青壯年發病率占比人群逐年升高[1]。尿毒癥患者治療上多采取血液透析,尿毒癥患者經治療后可獲得顯著成效,但并發癥發生率仍然較多,血液透析僅僅只能清除尿毒癥患者機體內部分小分子物質,對中大分子物質無法完全清除,且多數患者合并皮膚瘙癢引起情緒煩躁,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為此,對患者開展合理護理措施干預,以降低各類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促進疾病恢復,對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臨床意義[2]。文章就尿毒癥患者護理進展如下分析,現報道如下。
尿毒癥患者因病情及治療特殊性,往往軀體及心理承受著雙重壓力,極易產生一系列消極心理問題。一項調查提示[3],90 例尿毒癥患者中約有70%以上患者合并不良情緒,如緊張、焦慮、恐懼及失望等,52.22%患者除需要經濟保障外,更需要心理支持,被人理解與尊重,與人交談聽其傾述。經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后,約有90%以上患者可維持良好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因此,尿毒癥患者采取心理護理干預可保障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及時予以患者心理支持幫助患者克服治療上恐懼,可堅定患者配合治療信心。做好家屬思想工作,建議多探視病人并予以情感支持,樹立治療信心,以最佳心理狀態配合治療。
腎衰竭常常表現為營養不良,與患者腎功能相關,飲食上限制蛋白質攝入會引起消化道功能障礙。當患者合并營養不良會減弱機體抗病能力,進而影響透析治療效果。依據患者機體狀況及個人情況科學制定飲食計劃,對患者開展營養指導并充分認識到營養補充重要性。對患者飲食開展適當監督并控制患者體重,特定情況下可安排患者適度進行運動。指導患者每日進行自我管理,以體重及血壓為主,每天定時稱體重和測量血壓,詳細記錄血壓及體重數據,對比每天體重及血壓數值變化,若出現大波動需及時就診,遵醫囑合理開展飲食,嚴謹暴飲暴食,維持飲食規律并按時排便。
①動靜脈內瘺穿刺點滲血:告知患者內瘺保護重要性,患肢避免負重和受壓,適當進行活動鍛煉并增加血管彈性,指導患者透析前使用肥皂水對穿刺部位周圍皮膚進行清洗,透析中內瘺側肢體避免隨意移動,透析后壓迫穿刺點方法正確。正確選擇抗凝藥物治療,定期動態了解患者血小板數量及凝血功能,調整透析肝素劑量。加強對護理人員學習,加強有關穿刺技術學習,避免反復穿刺血管及皮膚引起滲血、瘢痕。②皮膚瘙癢:長期血液透析中尿素氮、肌酐及其他中大分子物質等因素影響下,難以有效清除會引起皮膚瘙癢。要求局部皮膚維持濕潤,指導患者避免使用香水及其他添加劑皮膚潤滑劑,提高角質層水合作用,防止水分蒸發。研究指出[4],絲膠乳劑為一種水溶性蛋白質可發揮良好保濕性能,抑制促炎細胞因子釋放可發揮抗炎效果,提高皮膚水合作用并減少皮膚過敏、皮膚色素沉著,可應用于尿毒癥患者皮膚瘙癢護理中。研究指出[5],維生素D口服為一種即安全且效果顯著治療皮膚瘙癢方法。指導患者正確服藥可打破尿毒癥患者癢-抓惡性循環。指導患者日常生活中避免應用含堿性、刺激性肥皂,勤剪指甲,避免抓撓,淋浴時水溫不易過高,防止水溫增加導致血管擴張及瘙癢增加,穿著寬松內衣減少對皮膚刺激。
尿毒癥患者開展健康教育為一項重要護理干預措施。研究指出[6],血液透析患者依據透析進展情況分為首次透析前主要內容包括宣傳疾病基本知識、介紹經管醫生與責任護士、告知疾病治療過程及注意事項等。有計劃開展健康教育可顯著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患者治療配合程度及護理服務滿意度,對遵醫囑行為遵守率。健康教育干預下,強化患者在院外非治療期間自我保護行為,進而提高患者健康狀況。
因尿毒癥病程時間較長,對部分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患者而言,極易引起并發癥并降低生活質量。對多數患者而言,并發癥所產生不適感會加重負性情緒,如焦慮及抑郁和煩躁等。因此,對護理人員而言,積極合理有效溝通交流,為患者普及有關疾病知識和血液透析治療知識,可減輕患者負性情緒,增強治愈信心。研究指出[7],對尿毒癥患者開展認知干預,通過健康宣教、引導等多項措施干預下,尿毒癥患者整體認知程度顯著提升,依從性提高,而整體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偏低。
尿毒癥以患者機體腎臟障礙為表現。尿毒癥隱蔽性極高,前期癥狀極易被人忽視。當患者進展至后期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療,而治療期間因水、電解質以及酸堿紊亂,甚至會出現各臟器功能障礙表現,出現一系列不適癥狀影響患者后續治療,如皮膚瘙癢、內瘺感染等。為此,對尿毒癥患者加強合理護理措施干預,可保障患者治療安全性,最大程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對相關知識了解程度,以保障患者治療安全性及有效性,對延長患者生命及提高生活質量起著積極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