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彩萍
(青海省人民醫院,青海 西寧,810001)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通常多發于中老年人,但是目前發病率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RA 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從而導致肢體嚴重變形,關節滑膜炎以及漿膜、心肺、血管等結締組織廣泛性炎癥為首要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主要表現之一為血液學變化,對于RA 患者護理有其特殊性。本文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液學改變特點及其臨床護理展開深入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21年1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64 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首先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這其中男性有14 例,女性50 例;年齡在35-72 歲之間,平均年齡(42.8±9.5)歲,并且選取同一時間段內來我院檢查非RA 患者64 例作為對照組。此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簽訂同意書。患者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入院后檢查存在典型的RA 癥狀和體征;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制定的RA 診斷標準。患者排除標準:患者經檢查存在嚴重急性消化道出血性貧血;患者可能因為服用其他他藥物導致血液學改變;患者合并其他嚴重疾病。
所有患者均進行血液常規、尿液常規、肝腎功能、X 線、免疫學及反映RA 活動的ESR、RF、CRP 檢查;當血紅蛋白(Hb)<100g/L、白細胞計數(WBC)<4.0x109/L 或>10x109/L、血小板計數(PLT)>300x109/L 或<100x109/L 為血液常規異常;不存在以上改變者為血液常規無異常。有血液常規異常患者需要進行下一步血清鐵、總鐵結合力、轉鐵蛋白飽和度、血清鐵蛋白、網織紅細胞計數、抗人球蛋白試驗及骨髓細胞學檢查。
(1)首先需要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在交流中一定要保持耐心、和藹的態度,尤其是疾病注意事項和保健知識,幫助患者樹立積極應對疾病治療的決心,告知其一定要配合治療,促進身體早日康復。(2)告知患者服用的相關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和副作用,告知患者這是正常的現象,無需過分緊張,如果患者有任何不適,及時聯系醫生,醫護人員需根據患者情況及時調整藥量或停藥,防止合并癥的出現。(3)避免誘因。例如過冷、潮濕的環境,過度勞累和精神刺激。此外,運動鍛煉時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強直的重要訓練,也是最基礎的鍛煉方式,這也是任何治療和康復方式都不能相比的,但是一定要適量,不可過量運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P<0.05 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一系或/至三系異常者一共有58 例,占72.50%,無血液常規異常者有22 例,占27.50%。在這58 例血常規異常者中,貧血患者有52 例,這占血液常規異常者的89.66%;其中慢性病貧血有36 例,62.07%;缺血性貧血14 例,占24.14%;溶血性貧血有2 例,占3.45%。WBC 計數減低44 例次,PLT 計數增加42 例次,PLT 計數減低19 例次。
存在血液常規異常者的ESR 增快、高滴度的RF 及CRP 增高的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為骨髓中紅細胞系的轉運降低,細胞的無效生成與正常人相比較高,但是這種異常的造血情況在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后可以恢復,所以類風濕性關節炎大多會出現貧血的情況,相關研究報道,大致有15%-17%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會出現貧血。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一系或/至三系異常者一共有58 例,占72.50%,無血液常規異常者有22 例,占27.50%。在這58 例血常規異常者中,貧血患者有52 例,這占血液常規異常者的89.66%;其中慢性病貧血有36 例,62.07%;缺血性貧血14 例,占24.14%;溶血性貧血有2 例,占3.45%。WBC 計數減低44 例次,PLT 計數增加42 例次,PLT 計數減低19 例次。存在血液常規異常者的ESR 增快、高滴度的RF 及CRP 增高的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應該強化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液學改變特點以及臨床護理的研究,這對于促進患者恢復健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