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東
(福建省第四地質大隊,福建 寧德 352100)
周寧縣紫云礦區位于閩東火山斷拗帶北東段,浦城—寧德北西向斷裂帶與建陽—柘榮東西向斷裂帶交匯部位,壽山早白堊世火山噴發盆地北東緣[1];成礦區帶上屬浦城--寧德銅鉬銀多金屬成礦帶中段。區域構造巖漿活動強烈,鉬銀銅多金屬礦產豐富,成礦地質條件有利。
區內地層簡單,主要出露晚侏羅世南園組第三段(J3nc),巖性為酸性粒狀碎斑熔巖,在礦區東、中、南部分布。巖石淺灰、灰色,具碎斑結構,基質顯微粒狀結構。巖石由碎斑和基質組成。
晚侏羅世次花崗斑巖(γπJ):主要出露在礦區西、南面,受北西向、近東西向構造控制,呈巖枝狀(半月牙形)、巖鐮狀,侵入于酸性粒狀碎斑熔巖中。巖石呈灰白色,具斑狀結構;斑晶含量50%,粒徑0.4mm~10mm之間,呈單體或聚斑狀分布,自形,熔蝕現象常見。
區內主要有北西西--北西、北東東--東西、北東向三組斷裂構造。成礦前斷裂多發育早期巖脈和蝕變礦化脈,成礦后斷裂多被晚期巖脈充填。東西向、北西向構造生成較早,其后為北東向構造。北西西-北西向構造為區內主干構造線之一,也為本區主要的控礦和儲礦構造。控制北西向次花崗斑巖,以及吳山底、紫云構造蝕變脈帶及其礦體的分布;北東東-東西向構造為區域性斷裂,具多期活動;控制次花崗斑巖、花崗巖的展布。主要有F16斷層,該斷層出露于紫云23線南段,次花崗斑巖脈沿斷帶侵入;北東向構造。為區內成礦后的主干構造線之一,密集成帶出現,組成區內略具規模的北東向構造帶。斷層走向40°~60°,傾向南東,傾角40°~80°,斷帶寬0.5m~30m。其延伸長度20m~600m,具先張扭后壓扭的力學性質。
礦區位于浦源巖體的南西側,主要出露燕山晚期第一階段第二次侵入的中細粒黑云母崗巖(γ53(1)b)、第三次侵入的似斑狀中細粒花崗巖(γ53(1)c)。
(1)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γ53(1)b):為浦源巖體的組成部分,在礦區北部五四茶場一帶出露,呈北東東向分布。巖石具花崗結構,礦物成份主要由正長石(32.1%)、斜長石(38.0%)、石英(22.1%)、黑云母(5.4%)等組成。巖石蝕變弱,局部為弱黃鐵礦、綠簾石化。
(2)似斑狀中細粒花崗巖(γ53(1)c):為浦源巖體的組成部分,出露于吳山底以及28線北西側。巖石具似斑狀結構,似斑晶含量3%,基質具中細粒花崗結構,礦物成份:鉀長石、斜長石、石英、黑云母等。
(3)脈巖:有閃長玢巖(δμ)、輝綠玢巖(βμ)、正長斑巖(ξπ)等,前者為含鉬圍巖之一,后二者破壞礦體。
區內蝕變脈發育,受侵入巖、斷裂構造裂隙控制,類型多,分布廣。在北面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似斑狀中細粒花崗巖與西、南面次花崗斑巖內灣處,蝕變脈密集發育,主要圈出吳山底、紫云兩個北西向構造蝕變脈帶(Ⅰ、Ⅱ號帶),以及沿巖瘤狀似斑狀中細粒花崗巖內外接觸帶分布的環狀石英細脈帶、次花崗斑巖中北西向硅化細脈帶等。
主要有鉀長石化、納長石化、絹英巖化、云英巖化、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等,其中硅化、云英巖化與鉬礦關系密切。鉀長石化為成礦早期產物,主要發育于次花崗斑巖、似斑狀中細粒花崗巖外接觸帶;納長石化為鉀長石化之后的納質交代產物。發育于礦區北西部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內外接觸,呈北東東向分布;云英巖化為區內主要含礦蝕變,沿北西向構造呈脈狀、團塊狀產出;絹英巖化在云英巖脈旁側呈脈狀產出,含礦差;硅化系多期次熱液活動的產物,呈團塊狀、透鏡狀、不規則條帶狀、脈狀產于云英巖脈體中部,鉬、鎢礦化強;或呈脈狀分布于晚期構造裂隙帶,鉬礦化弱。
區內在吳山底、紫云北西向構造蝕變帶上分別圈出MoⅠ-1以及MoⅡ-1、MoⅡ-2、MoⅡ-3鉬礦體4個,MoⅠ-1、MoⅡ-3鉬礦體為主礦體。
(1)MoⅠ-1礦體:出露于24-12線,產于Ⅰ-1號礦化蝕變脈北西段。地表由3個40m間距的淺井(SJ1、SJ2、SJ3)控制,深部由ZK2001控制。礦體呈脈狀,走向315°,傾向北東,傾角79~85°;長度約150m,厚度4.00m~7.00m,控制斜深88m。
(2)MoⅡ-1礦體:出露于22-20線,產于Ⅱ-1號礦化蝕變脈中。由沿脈剝土揭露。礦體呈脈狀、透鏡狀,走向315°,傾向北東,傾角77°~88°;長60m,厚度0.43m~1.45m。賦存于硅化云英巖化碎斑熔巖中;出露標高1278m~1286m;品位:Mo平均0.255%,最高為0.638%。
(3)MoⅡ-2礦體:出露于20線,產于Ⅱ-2號礦化蝕變脈中。由沿脈剝土及TC3揭露。礦體呈透鏡狀,走向305°,傾向北東,傾角78°;長13m,厚度1.20~2.57m,平均1.93m;賦存于硅化云英巖化碎斑熔巖中;出露標高1306m;品位:Mo0.065%~0.254%,平均0.143%。
(4)MoⅡ-3礦體:分布于0-19線,產于Ⅱ-3號礦化蝕變脈中。地表由沿脈剝土以及3/TC1、7/TC1、11/TC1、15/TC2、19/TC1揭露,深部由ZPD3沿脈硐及ZK1101、ZK0301控制。礦體呈脈狀、透鏡狀,走向295°~310°,傾向北東,傾角80°~88°;斷續長330m,厚度一般1.0m~1.3m,最厚2.65m;最大控制斜深80m;賦存于硅化云英巖化碎斑熔巖中;出露標高1270m~1316m;品位:Mo0.080%~0.164%,最高為0.620%,平均為0.131%。
(1)礦石礦物成分。金屬礦物以輝鉬礦為主,其次為閃鋅礦、黃鐵礦、輝銻礦、鉬的氧化物。現將礦物特征詳述如下:①輝鉬礦是含鉬的主要礦物。為細小的鱗片狀晶彤,較大的片狀晶體較少見,于氧化帶中輝鉬礦減少;②閃鋅礦為量甚少,成星散狀分市于輝鉬礦中,色為淺綠色;③黃鐵礦多分布于綠泥石化花崗斑巖中,輝鉬礦化較多處,而黃鐵礦較少見;④輝銻礦鋼灰色,成柱狀或放射狀集合體,常見一橫紋垂直于柱的長軸方向。僅于OPT5南西水溝的綠泥石化花崗斑巖中見。
(2)礦石化學成分。礦石化學成分主要元素為鉬,其次為鋅、鐵、銻。
(3)礦石結構構造。主要結構有脈狀、浸染狀。主要構造有脈狀、團塊狀、薄膜狀等。脈狀構造輝鉬礦,多以脈狀充填較為普遍,脈最寬有20cm,最小有1mm(如OPT5,SE四壁)延伸長度約20m以內。團塊狀構造多產于裂隙交叉處,輝鉬礦成團狀富集,含鉬品位達6.00%。薄膜狀構造輝鉬礦,成鱗片狀聚集成薄膜,予裂隙之兩壁,薄膜去掉見灰黑色鱗片狀晶形的非金屬礦物,可能為石墨。
(4)礦石類型。本礦區礦石屬硫化礦,為硫化鉬礦石。
據所采集的礦石包體測溫資料:黃鐵礦<280℃~260℃、輝鉬礦<180℃~100℃、石英主要形成于190℃~312℃、少數可達350℃~398℃。結合礦體產出空間、礦體形態、產狀、礦物結構構造、共生組合及礦體與圍巖、構造、蝕變的關系,本礦床成因應為中溫熱液交代充填型。
①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以W、Mo為主,伴有Sn、Bi、Pb、Zn等異常。各元素異常套合較好,與區內構造、礦脈方向一致。具明顯的濃度梯度變化,并經驗證有礦化顯示;②河流鎢礦重砂異常;③上述異常地段處于斷裂構造交匯部位,斷烈構造及碎裂巖發育;④沿斷裂帶或碎裂巖帶普遍發育有硅化、云英巖化及鉬華;⑤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γ53(1)b)于酸性粒狀碎斑熔巖(J3nc)接觸帶位置。
從區域成礦地質條件、構造發育情況、巖漿巖發育情況、斑巖型鉬礦的成礦條件等方面分析找礦遠景。
(1)區域成礦地質背景有利:位于浦城—寧德北西向銅鉬銀多金屬成礦帶中段,與巖漿熱液活動有關的鉬礦產豐富。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規模大、組份多、套合較好,主元素Mo異常強度強。
(2)構造發育:北西西—北西、北東東—東西、北東向構造發育,多期活動,具控巖、控礦、賦礦作用。
(3)巖漿巖發育:位于浦源復式巖體的南西側,有燕山晚期第一階段第二次侵入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第三次侵入似斑狀中細粒花崗巖等,其中似斑狀中細粒花崗巖與鉬成礦關系密切(如福安赤路鉬礦)。
(4)巖漿熱液活動強:區內巖石蝕變受侵入巖、斷裂裂隙控制,蝕變強、分布廣,以中高溫熱液蝕變為主,具多期活動特征。
(5)具有斑巖型鉬礦的成礦條件:在花崗巖、次花崗斑巖內灣處,巖石蝕變強、裂隙、熱液細脈發育,具鉀長石化、鈉長石化、硅化、云英巖化、絹英巖化、綠泥石化等,石英脈、絹英巖脈、云英巖脈等以陡傾、緩傾狀密集成群成帶分布;似斑狀中細粒花崗巖的內外接觸帶鉀長石化、鈉長石化強,石英細脈發育;地表出露脈狀鉬體;具有類似與斑巖型鉬成礦條件。
(6)對MoⅠ-1礦體沿走向、傾向上均未有實際的工程控制其邊界,因此對MoⅠ-1礦體布設工程對其邊界進行控制也是本區找礦遠景之一。
綜合分析認為,該區成礦遠景良好,具有尋找巖漿熱液型、斑巖型鉬礦床的潛力,值得開展工作(如MoⅠ-1礦體沿走向、傾向上及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內外接觸帶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