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書瑤 蔡欣昱(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生活垃圾分類是體現一個地區文明程度與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以上海市為例,上海市于2019年7月頒布實施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從近年來上海市的實踐來看,生活垃圾分類不僅能促進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對于經濟長期增長和發展的效益也是非常可觀。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有關政策雖然已經開始試點,但是還存在著垃圾分類進程較緩、實行范圍較窄等問題,其社會經濟生活效益還遠遠沒有實現。
本文考察了我國生活垃圾分類的總體現狀,分析了我國各地區生活垃圾分類實施的差異及原因,最后提出了生活垃圾分類的合理化建議。
上海市于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兩年多來不斷修改、完善,從剛開始的推廣宣傳、政策鼓勵到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居民積極響應配合,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巨大成效。
上海垃圾分類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五方面。一是市民垃圾分類意識強。在中國政府網以及上海市政府官方平臺“隨申辦”都提供了垃圾分類查詢。截止到2020年7月,僅微信查詢平臺垃圾分類點擊率達2946萬余次。各住宅小區垃圾分類達標率從《條例》頒布前的15%上升到90%以上,單位公司分類達標率達到90%。二是垃圾分類實效提高明顯。去年6月份,全市生活垃圾處理總量96.86萬余噸,干垃圾處置量15518.2噸/日,下降19.8%,濕垃圾分出量9632.1噸/日,增長38.5%,可回收物回收量6813.7噸/日,增長71.1%,有害垃圾分出量3.3噸/日,增長11.2倍。三是分類配套設施和體系完善。上海市已完成2.1萬余個分類投放點規范化改造,“十三五”規劃確定的15座生活垃圾處置設施項目全部開工,干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處理量達到24350噸/日。四是法律法規逐步健全。上海市發布《貫徹〈條例〉推進全程分類體系建設實施意見》,包括賓館、餐飲服務單位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生活用品和餐具用品、生活垃圾總量控制辦法、濕垃圾農業資源化利用標準等。五是社會宣傳動員有效實施。基本形成“十、百、千、萬”工程,“十”:成立10+支區級、街道志愿者服務分隊;“百”:聘任市、區生活垃圾管理社會監督員900+人;“千”:垃圾分類及《條例》宣傳覆蓋5000+居民區(村);“萬”:舉辦《條例》集中培訓1.6萬余場次。
自2020年7月1日起,武漢市頒布了《武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明確地將生活垃圾類別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不僅明確了垃圾分類相關規定,還設置了獎懲制度。自其頒布一年以來,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實現全覆蓋,包括各類單位5.2萬家;社區、行政村覆蓋率均達99%,約覆蓋居民戶數472萬戶,可回收利用率達到38%以上。在住建部最新考核通報情況中,武漢位于全國46個重點城市中的第一梯隊。
但觀察武漢市的實效成果,垃圾分類工作仍有待提高。就武漢光谷區域而言,各大型超市、商業區配備的垃圾桶形式不一,有些垃圾桶上甚至無任何標識。武漢光谷區域高校多,學生數量多,但是,部分學校條件有限,無定點定時的垃圾投放站;宿舍、教室門口配置“名不副實”的可回收物大垃圾桶,往往變成了混投收集站。這類公共場所的垃圾分類往往依賴專人收集時的再分類,效率低下。且由于垃圾分類并未從源頭做好,故武漢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依舊較為薄弱。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克拉瑪依市頒布了《克拉瑪依市關于做好2021年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重點工作具體實施方案》,為維護市容環境整潔,在市、區兩級住建部門加強餐廚垃圾管理,對餐廚垃圾進行規范化、無害化處置,積極推進試點工作。全市約1363戶餐飲服務單位簽訂餐廚垃圾收運協議,推進垃圾分類試點,在部分街道建設有害、可回收、餐廚、其他垃圾等四分類垃圾箱。拉瑪依市為全國文明城市,整體市容市貌也是干凈整潔,但是除在路邊街道、政府單位等地設置兩箱式垃圾箱以外,學校,居民樓等處也多為一桶式垃圾箱。另外,居民總體的垃圾分類意識還較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對于垃圾分類工作越來越重視,垃圾分類工作正處于逐漸成熟和完善的過程之中,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所以說,了解并分析垃圾分類的現狀是促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必要準備。
垃圾分類工程處理重在源頭,居民垃圾分類是垃圾分類工程的首要環節,也是首要難題。當前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主要面臨以下問題:第一,缺乏垃圾分類的歷史習慣。垃圾的混合投放一直是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所以說垃圾分類的施行,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糾正居民垃圾混合擺放的固有思維,提高居民主動進行垃圾分類投放的意識。二,垃圾分類意識難以統一。上海市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生活垃圾分為:干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但根據各地區實地調查表明,大多數城市只將垃圾分為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種。第三,居民缺乏科學系統的垃圾分類知識,大多數人還停留在分不清垃圾可否回收的階段,即使其他一切設施完善,也很難將垃圾分類環節理順。
生活垃圾分類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成熟,是當今生活垃圾革命難以進行的一大問題。第一,從居民角度來看,垃圾分類的口號從未暫停,相關政策也有部分頒發,但是,落實到生活實際中去時就會發現:有關垃圾分類的基礎設施并不齊全,大多還停留在兩種垃圾類型的簡單分類,許多居民樓和高校中甚至大量存在著一桶混所有的現象,沒有健全的設施就會導致難以形成健全的分類觀。第二,從企業角度,垃圾分類的產業鏈并不健全,有關產業技術不成熟,垃圾處理產業經驗不足,利潤較低,源頭居民分類環節未理順,分類處理成本較高等一些技術設施問題限制了垃圾分類工程的順利進行。
垃圾分類的順利進行離不開有力的政策試行,雖說每年都有相關政策的頒布,但是還存在著許多細節上的不足。第一,有關政策分類不夠詳細。如,《環境保護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采取措施對生活廢棄物的分類處置、回收利用。但是條款并未規定如何分類,分類的獎懲措施是什么,導致條款模糊,執行力弱;第二,制度的強制力度較弱,相關制度只提到應當分類,并沒有強有力的手段約束分類過程,所以導致分類難以進行,上海市分類進程有提高,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為有明確的分類懲罰措施。
垃圾分類執行最明顯的效益成果就是社會效益,可以從思想和環境兩個方面來看。第一,垃圾分類會大大減少焚燒垃圾對空氣的危害,有害垃圾主要采取合理的衛生填埋以及安全的衛生處理,衛生填埋可以大大減少對土地資源的占用以及一些環境污染,減少國家對治理污染的資金投入。而廚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則具有大量的可再利用的潛力,廚余垃圾經過妥善的處理加工,可轉化為新的資源。廚余垃圾具有高有機物含量的特點,經過嚴格處理后可以轉化為燃料,飼料,也可以產生沼氣用作發電。油脂部分則可用做制備生物燃料。同樣,經研究表明,可回收垃圾中,1噸的塑料可提練0.7噸的原料。1噸廢鋼提練0.9噸的好鋼,節約冶煉成本47%,以及減少污染的75%。所以說垃圾分類對環境治理的益處是十分可觀的。第二,培育垃圾分類意識可以大大提高居民的綜合素質,讓居民主動養成不亂丟垃圾、丟好垃圾的良好習慣;同時好的垃圾分類也能大大提高居民生活環境質量,提升市容市貌。
我國垃圾產量存在著逐年遞增的趨勢,安信證券有研究報告測算:到2020年垃圾分類服務全國市場規模超過610億元。源頭和中間環節理順后,完成分類的生活垃圾將涌向末端,安信證券研究報告認為“十三五”期間餐廚垃圾處理設施投資市場規模達千億級別。而東方證券有研究報告指出,以上海模式向全國城市推廣,中國分類垃圾市場規模超過1960億元。所以說,垃圾分類帶來的將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市場。另外,垃圾分類的逐漸成熟可以推動該產業鏈的完善,可以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加入垃圾分類的大軍中,從而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推動企業創新創業。像無印良品的環保紙筆記本一樣,低附加值的垃圾也會倒逼企業進行有關垃圾處理的創新。第二,居民垃圾分類從源頭將垃圾進行合理歸類,從而節省了國家處理垃圾的開支,大大縮減了相關企業分類垃圾、焚燒垃圾的成本,商品售價得以降低,最終又返利于民。
實現垃圾分類,提高居民分類意識是首要方向,我們應當將垃圾分類意識深入貫徹形成一種社會整體心理和社會常態化行為,從思想起步,再落實到行動中去。第一,加大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宣傳。以電視廣告、標語宣傳等方式,將垃圾分類常態化意識潛移默化滲透到居民心中,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以社區、企業、學校為單位,進行垃圾分類知識宣講,將垃圾分類知識納入必修課堂,提高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垃圾分類知識,讓其成為垃圾分類的學習者與傳播者。第三,以社區、單位、學校為單位,舉辦有關垃圾分類的趣味活動,提高居民學習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社會狀態。第四,建設系統的垃圾分類過程科學展館,讓民眾了解垃圾分類的益處及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形成一個既有教育意義又能展示成果的優秀范本。
政府制定的相關法律政策、管理條例是推進垃圾分類進程的重要保障。第一,先在地級市層面,應該做到全國性統一的垃圾分類標準。以上海為例,垃圾分為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以新疆克拉瑪依市為例,垃圾分為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全國嚴格統一垃圾分類的標準將規范市民對于各類垃圾的定義,減少垃圾混投的現象。第二,地級市以下的行政區域可實行分級化管理。由縣級市牽頭嚴格按照垃圾分類標準投放垃圾,每一級的行政區域都應對其下屬行政區域定期考核。但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水平差異較大,部分發展較落后鄉村可因地制宜簡化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例如簡單分為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第三,對于垃圾分類收集企業提供減稅免稅政策支持。現如今,垃圾處理企業最高負稅可達18.7%。垃圾分類收集企業實際上屬于微利企業,但背負著一般營利性商業企業的稅,導致公司發展前景堪憂。政府對于垃圾分類收集企業不僅需要提供減稅免稅政策支持,同樣應補貼鼓勵該類企業降低其運營成本。
基礎設施的配置是垃圾分類落實到位最為基礎、關鍵的環節。第一,極推進垃圾分類投放點規范化改造。就我校(武漢工程大學)垃圾分類情況而言,各宿舍樓下配置的垃圾桶形式單一,無人監管。為潛移默化提高市民垃圾分類意識,在學校、商務樓、圖書館等公共場所率先配置“四分類”垃圾桶,并且安排志愿者進行引導是推動基礎建設的第一步。第二,提高垃圾處置的能力。垃圾分類收集后,生活垃圾處置設施也需要跟進。對于可回收物進行回收處理再生,濕垃圾加工作肥料,將垃圾真正意義上變廢為寶。
隨著當今世界資源不斷減少,我國對垃圾分類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垃圾分類的精細化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那么如何加速垃圾分類的進程順利地進行下去,離不開的是居民,政府,和企業的三方努力,只有居民學習遵守,政府帶頭推進,企業加大支持,我們才能實現垃圾分類常態化,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