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怡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礦山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人類經濟進一步發展,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也進一步惡化,尤其是露天采礦,對于生態帶來的災難更是無法估量。礦山問題逐步發展下去,不僅會對周邊的居民帶來危害,甚至于對社會經濟發展也帶來危害[1]。如何應對治理常見問題,落實科學發展觀,將科學發展和可循環發展滲透到治理環節中,以及對未來礦山工程整頓工作的發展要求都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當前,我國的礦產資源豐富,相對應的產業也是多種多樣,其中對礦山的開采是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首要原因。經濟建設從某些角度來說依靠著礦產資源的發展。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長久忽視了對礦山環境保護,這使得當地的環境進一步破壞,在得到經濟發展成果的過程當中沒有保住環境。其中以山西省為例,山西省作為一個礦產資源豐富的省份,環境問題尤其突出。該省份原本就因為地理環境而缺少水分,護城河容易干涸[2]。環境破壞之后降水量更加不穩定,對居住地人民的生活生產都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長,對于資源的需求量進一步增大,不顧環境的開采一度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當然,礦業開采造成的更多環境危害是表現在礦山開發之后遺留的耕地破壞、建設用地損壞,以及大規模開采導致當地地區空氣中顆粒濃度較高,樹木被大量砍伐之后水土流失嚴重,還有生產中產生的有害物質污染當地水資源等問題上。
面對污染如此嚴重的礦山產業,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在礦山環境恢復上投放大量資金,將各項開采政策相繼完善,制定更科學化的開采項目。
2017年《中國地質環境公報》中有表述,全國范圍內對于礦山的開采量已經超過一百億噸,對環境產生的破壞是巨大的,在礦山開采區產生了多種地質災害。在全國礦山整治工程中,國家在各項促進礦山生態環境恢復的具體措施機制中都有投入資金,并將一部分資金用于培養相關人才,加大治理力度,努力完善各項制度,幫助解決礦山環境恢復的常見問題[3]。同時,國家在開采類礦山和堆建類礦山兩種礦山開發模式中,也使用引入兩種不同的治理手段的方式來鞏固生態治理成果。如開采類礦山主要是建立了生態治理投資機制,然后進一步恢復礦山環境;而招標引入企業的方式則是適用于堆建類的礦山開發。
國家在2010年就開始大力推動礦山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工作進程,并且進行更深層次的生態環保研究,以江蘇、浙江、山西等省份建立環保治理基地。環保治理基地經過長時間的治理,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通過各個方面做出的努力,我們國家在礦山環境恢復方面的成果也是非常顯著的,越來越多的荒廢礦山得到治理,周邊被污染的環境也得到有效改善,促進礦產業可持續發展。
雖然國家和政府對礦山環境恢復、生態治理如此重視,但仍然出現了一些常見的問題,如環境保護需要的資金不足,資金下發的不及時,不能夠將全部資金都合理高效的利用起來[4]。以及對所開采的礦山的資料掌握不完善,不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以惠及群眾的方式治理環境。我們必須要進一步加強對礦山環境恢復生態治理的對策,加快構建更有效的環境治理機制。
礦山廢棄地生態經濟系統恢復和改善需要很長的過程,需要當地政府、企業以及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具體治理對策可以按照以下五個方面開展相關研究。
受礦山開采影響,周邊地區農用地受污染,山區農業用地較為稀缺,將受到破壞的農業用地重新利用起來對于廢棄地今后的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山區梯田地和山坡耕地往往會因為采煤作業后形成的塌陷坑和裂縫而不利于將農作物重新種植到該地區,從而導致土壤流失水分和肥力,造成就算種植農作物也會收成差且進一步破壞水土的局面。主要是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耕措施三者結合起來對土地進行修復和改造,對于土壤肥力情況和地表水沖刷土壤的情況進行改善[5]。應當設立系統工程具體修復受損農地,將耕作便道和蓄、引、排、灌等一系列工程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化治理,改善受損地問題的同時保護好未受損地的水土。還需要通過改善施肥措施,通過多使用農家肥、有機物含量高的化肥等手段,將土壤內的有機質含量增加,保護好土壤肥力。
廢棄資源中也有部分具有可回收再利用價值的資源,其中就有因為煤礦關閉后產生的無法再作業的礦井、矸石材料堆、相關工作設備和采礦基地遺跡。根據相關材料研究,社會對這些物質或非物質文化具有極高的評價,認為其在歷史文化和人文鑒賞方面都有一定的價值。因此再開發要注意對這類具有采礦工業歷程記錄作用的礦山遺產進行保護性開發和利用。目前可以采用的開發再利用手段主要包括:礦業遺跡旅游景點開發、建造綠色環保公園、礦井水凈化用于周邊生產用水等。
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如從土地生態學和生態景觀理論角度來看,完全處于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是目前還未利用的礦山廢棄地土地資源無法達到的程度。不開發土地資源不代表能夠保護土地資源,開發形式合理、有利于生態穩定才是保護好土地資源,同時又有利于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合理開發的主要措施包括對內對外兩個方面。對內要利用礦山廢棄地天然林地區進行樹苗栽培、利廢棄地種植樹木、適度開發農業用地;對外要利用廢棄地優勢資源開發出相對應的旅游項目,吸引游客前來旅游,利用文化帶動經濟發展。
對煤礦廢棄地進行地質災害防治能夠有效起到生態修復的作用,泥石流、滑坡、塌方、塌陷等是主要需要注意的地質災害。泥石流大多是由于礦山開發產出的煤矸石多年堆放在溝谷內而產生的,所以需要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兩者結合的方式進行泥石流防治。工程措施主要是以邊坡治理、改善廢棄地地況等人工干預的方式進行治理防治,穩定溝床和坡面物質則是通過修建排導溝、護坡設施、堅實材料制成的擋墻等具體治理措施;控制泥石流發生發展的生物措施則主要采用種植植被、景觀再造的方式。采用科學方法種植植被能夠有效減少地表徑流,通過覆蓋植被的方式減少水土流失,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起到工程措施達不到的治理效果。同時以修建生態林的方式,能夠營造良好的環境,幫助物種恢復,修復廢棄地的同時保護綠水青山,有效減少損害周圍群眾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自然災害。
生態修復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便是進行合理的生態景觀建設,而生態景觀建設使從某些方面加強了生態修復的可持續發展性。利用生態景觀重建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幫助礦山恢復生態環境,幫助廢棄地合理開發治理。生態景觀的建設要具有長遠目標,不可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視了該地區今后的發展方向,更不可將治理措施實施到一半就放棄治理。需要當地相關治理人員在生態觀的基礎上,通過制定相關措施,建立一個長期有效、客觀發展的動態機制,并在實施方案之后定期檢查,鞏固或改善治理方案。使礦石治理的整體效益大于當地經濟收入效益、環境保護效益、社會輿論效益三者的總和。具體礦山廢棄地生態景觀建設可以采用措施如:將原先的塌陷坑進行平整填充、修補好基地裂縫、大力處理矸石堆場污染以及加快邊坡荒地綠化進程、完善耕田、梯田水利設施,從綜合治理的角度改善周邊地區的生態景觀;開發人文性質的農業,不是單純將耕地用于大量種植糧食作物,而是利用好周邊的地理環境開發旅游農業、休閑農業,刺激消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對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不錯的促進作用,為人們能夠在休息時間豐富精神世界提供了來自大自然的饋贈,通過在良好的場所進行學習探索的方式加深人們對環境治理理念的理解,使人工干預的景觀建設從某些方面更利于原先的環境,為環境治理方面也間接給出了參考答案。
綜上,不可再生資源當中,礦產資源是非常重要的資源,然而正是因為礦產資源不能夠再生,大力開采礦產對于環境來說會造成巨大的傷害。可是在過去的那些年里,我國大力發展經濟,對于環境反而沒有那么重視,造成了非常多的損失。這不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政府的問題,而是大家的問題。在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年代,幾乎沒有人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生態是一件涉及到國家生計的重要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