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一中,寧夏 銀川 750010)
《短歌行》在創作上別具一格,由此產生的情趣不同凡響。此詩傳統教法重“情”“志”,來表達詩人氣勢豪邁,胸懷壯志。但忽略了其中情感的變化,分裂了情感的連貫和反復起伏。此文教學重點在于:通過反復誦讀和討論,引導學生感受詩中反復出現詩人的憂情與人生感受的交織,體會一個政治家在戰亂時代的人生感受及其求賢若渴的情懷,最終回到學生自身——學習詩人對待人生的態度。
通過暢言智慧課堂向學生平板發送預習學案
(一)導入:以《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入課,由戰亂頻發的時代背景,士人生命意識的顯現,來看曹操對人生體驗和態度。
(二)先知其人:學生回憶所學曹操詩,辯證看待曹操。
(三)解題悉意:“短歌行”抒情傾向、題材知識。
(四)因聲求氣:
清人朱嘉徵在《樂府廣序》:“《短歌行》,歌對酒,燕雅也。”指出此詩是用于宴會場合的歌辭。曹操詩特點:少雕琢,雄健古樸。《短歌行》更是筆力剛勁,章法謹嚴,四句一韻,讀來激奮,感慨無已。
指導讀詩。
提問:大家在朗讀后感受到詩中情感是——憂思與慷慨。(學生回答)
(五)分析詩歌
思路:從詩歌“憂思”,再到“壯志”的分析,介入人生“渺小與偉大”的命題,讓學生在分析中了解這兩面的對立統一。后引導學生發現詩中憂情反復出現,體會曹操的人生感受。
探究一:憂思
詩歌四句一解,共八解,先分析前四解。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分析因何“憂思”。
明確:人生短暫;賢才難求;功業未成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此時拓展建安時代漢魏的文人創作與戰亂災難的詩句,展現漢魏時期人對于死亡普遍的態度。曹操飲酒唱歌,這些享樂建立在極悲哀的基礎上:人生如電,轉眼即過。詩人此時已年過半百,但壯志未酬,他對時光疾逝、人生短暫,有著大悲大痛之情。當詩人意識到無法擺脫自然規律時,看到了人的渺小,也因看到了自己的渺小而悲涼。
提問:怎么看出來他憂的是人才?用什么手法?怎么和思慕賢才聯系在一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拓展: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喲喲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確用典,用女子思念情人的感情含而不露,表達思慕賢才;曹操以鹿自譬,鹿遇到艾蒿則相鳴以應,同食同樂,表達了他與部下同甘共樂之意。展招納賢才的熱情。
探究二:壯志
詩人要表達的除了憂之外,還有壯志。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詩人以周公自比,表達其求賢若渴之心情和禮賢下士之姿態。他確實做到了,官渡之戰,許攸來奔,操跣足相迎,撫掌歡笑,確有周公風范:求賢以統一天下的壯志。在激昂的感情中,我們看到了曹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是他作為人的偉大。
探究三:憂情反復
詩言志,詩人在前四解陳述情感后沒有直接言志,而是再次提到了憂。
提問:為什么反復提到憂,他還在憂什么?
找相關句子。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找尋追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屈駕到訪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召喚賢才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廣納人才
分析并總結:曹操用了大量的語句表現對于人才的渴慕,甚至是急切的渴盼。
提問:縱觀全篇這幾句思賢、求賢是不是重復了?
明確:不是,首先思賢,在思想上渴求賢才,后是行動上屈駕到訪,歡飲暢談;最后是發出召喚,廣納人才。
提問:既然最終要明志,詩人為何在后四解又反復申述他的憂?而且“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小組討論)
學生回答:
從音樂角度思考,是第一重憂思的回環和重奏;
由人生幾何的憂引發了他想要建功立業,不得就會憂;
為后面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做鋪墊;
反復說,可見他對思慕賢才的渴望的再次表露;
人情緒上的反復,曹操把人的情感狀態的無常凸顯詩中,你不曉得何時從憂怨的一端走向歡快的另一段去,這才是真正的人的感受。
始終看到他內心那種強烈的壯志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交織在一起……
因此對曹操來說,真正解憂的方式是什么?
建功立業,不是“唯有杜康”。
總結
反復說憂,表現他對人才的渴望。正因此事在他心中揮之不去,起伏斷續,憂思無處不在,就看出他建功立業的愿望有多強烈。詩中躍動著慷慨豪邁的情感,這種情感淡釋了全詩傷感氛圍,逐漸演化、合成了豪情主旋律,悲涼和慷慨形成了此起彼伏的回旋。
人生苦短,未能掩蓋他建功立業的雄心,個人力量渺小的自覺,更能激發他以壯志去實現偉大。
(六)課堂延伸:
提問:在人生短暫和無常中,雖人人都有憂心,但曹操的憂心卻是“壯心不已”。
結合曹操《短歌行》談談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有關于人生的啟示?(討論)
小結:
《易經》:“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董必武《題贈〈中學生〉》:“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輩更應惜秒陰。”
曹操處于人生逆境之中,但不乏積極樂觀的態度。我們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時時處處都能看到能給予我們力量的名篇名句。
曹操的詩有文氣,有才氣,難得的是大氣,大氣之中有英雄豪氣,更有王者霸氣。中學生要學習他對待人生短暫和無常的態度。珍惜韶華,積極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