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烈文 吳瑤
(湖南省長沙縣第一中學,湖南 長沙 410100)
引言:伴隨社會發展與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與進步,大眾對于健康的認識逐漸全面且深入,越來越看重身體以外的心理上的健康。高中生正是身心發展階段,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樣那,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是同等重要的。想要高中生一直走在正軌之上,就需要培養高中生的應激和抗挫折心理能力。要具備時刻準備迎接挫折、面對損失和經歷痛苦。
應激能力,它的字面意思是應對刺激。實際上指的是人對環境改變的適應和生存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人心理素質的顯現。應激狀態是一種心理狀態,是發生事情時的即興狀態[1]。心理應激指的是人們對一些意料之外環境所帶來刺激的適應性反應。任何心理與社會刺激,一旦達到限度,都能引發應激反應。
日常中,大眾無法避免到突發性狀況情況,所以會隨時產生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大家生活在擁擠、嘈雜而又孤獨的世界,在精神層面會造成一定的壓力,會逐漸變得情緒化并附有一種消極的狀態?;诖耍瑧ひ巡辉偈浅扇颂氐挠校趯W生時段也層出不窮,尤其針對高中生而言。
1.社會因素
學生的學業壓力越來越大,社會的競爭日趨激烈,形勢不容樂觀都對于高中生抵御挫折的能力有所影響。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方法、師生關系、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及父母的家庭教育也會對學生的挫折感產生影響。只要學生在某個方面受到挫折與困難,他們可 能會變得沉默少言,甚至灰心氣餒。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響學生挫折承受能力的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如,不當的養育方式、過度的保護和對孩子的高期望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此外,家庭中的意外,如父母離異、意外死亡等,也會影響學生。
3.自身因素
另一個導致抑郁的重要因素是我們不能客觀正確地評價自己。一面,高中生喜歡通過同伴及身邊人的態度來對自己進行評價[2]。另一面,高中生不能客觀按照實際情況來看待自身。當其發現努力并不總能達到別人的愿望,或者自身行為不能得到大人和同齡人認可,就會產生失望或自卑感。若得不到及時調整與指導,這會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1.認識挫折,形成心理準備
第一,高中生應該認識到挫折是常見的。在實際生活之中,考試成績不理想,人際交往較為困難,對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感到不適。挫折過后,高中生往往悲觀,失去了生活勇氣。實際上,挫折并意味著是壞事。如果處理得當,也能夠成為自我完善和成功動力以及精神的催化劑。所以說,挫折也是機遇。只要冷靜地面對遇到的挫折,建立戰勝挫折信心與勇氣,就能適應任何環境氛圍。
2.調節心態,確立合適目標
高中生朝氣蓬勃,對于生活滿是希望與幻想,對其學習與生活的期望值高。但是,因為缺乏對自己生活能力和知識水平的粗略估計,高中生對自己缺乏全面的了解,一旦遇到不好的事情,就會產生抑郁情緒。
1.開設講座,創設情境
古人云說“心病也需心藥醫”。當處理高中生問題時,要從學生心理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突破心理的障礙并鼓勵學生施加自我壓力,磨練意志[4]。學校可帶領并組織高中生開展相關的身心活動,一是,讓高中生在活動實踐之中達到自我管理的目的,二是,讓高中生體驗艱苦的生活環境,加大對學生的教育,使得高中生學會珍惜當前美好的生活,以積極而樂觀的心態去自信地面對未來可能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挫折與困難。
2.進行隨機指導
理解、關心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與變化。要對高中生積極性給予相應的尊重,客觀地對其進行評價,密切關注高中生心理的變化,對促進高中生身心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5]。對于有隱性心理問題高中生,學校要著重觀察其學生的舉動,及時發現并幫助學生處理問題,克服困難與挫折。
3.培養教育能力
第一,必須樹立明確的自我意識、分析、評價及互評能力,指引高中生建立對的生活態度[6]。第二,學會寬容與包容,強自化自身的調節能力,從而提升應激與抗挫折的能力。
學生挫折教育的關鍵是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的立體網絡,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三者合作力量力。我國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決定了高中生教育的難度。只依靠學校是不足夠的,必須由學校與家庭、社會共同努力。總而言之,培養高中生的抗壓、應激、抗挫折能力是教育的工作者長遠而又艱巨的目標任務。此項工作必須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共同促進、努力及控制才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