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琴
(翼城縣隆化鎮北撖初級中學校,山西 翼城 043500)
法治就是“法的統治”。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形成法治意識,養成遵守法律并用法律維護自己權益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考試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模式影響了法治教育的實效性。經過調查發現初中法治教育存在形式主義問題,學生對于法治有概念上的認識但缺乏實際應用意識和能力。這也增加了校園違法事件發生的概率,學生不清楚違法概念和范圍,更不清楚違法的后果。因此,關于法治教育我提出了以下幾點:
法治教育重實踐性,法治來源于實際生活并為實際生活服務。因此,我認為提高初中法治教育的實效性需要進行法治教育生活化。在課堂上引入生活化案例,引導學生認識法律,了解法律知識,建立法律思維。具體而言,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生活案例分析進行法治知識講解,在課堂上分析法治案例,使學生從情感和知識經驗兩方面認識法律。生活案例的引入可以幫助學生增強法制觀念,鍛煉法治實踐能力,學會在生活中如何運用法制知識。
例如,關于“公民基本權利”的教學,教師就可以將生活案例引入。曉楚今年8歲,爸爸媽媽離婚了,并且都重新組建了家庭,雙方都不愿意撫養曉楚,曉楚只好跟爺爺一起生活,靠爺爺很少的退休金吃飯、讀書。讓學生分析一下曉楚的什么權利被侵犯了。在整個生活案例分析教學中學生自覺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參與案件的推理與分析,潛移默化中內化了相關法律知識,提高了法治思維能力。故而,“生活案例分析”可以優化法治教育。
在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環境下,學生的學習體驗越來越受到教學界關注。法條通常比較抽象,法治教育范圍也比較寬,簡單的法律基本概念的認識有時不能有效指導學生生活,因此,在法治課堂上給學生拓展一些法律知識,讓學生多多接觸法律,建構完整的法治認知體系。鑒于此,《道德與法治》的法治教育部分可以組織專題法治講讀活動,補充和完善單元法治內容,豐富學生對于法律的認識,從而優化法治教育。
例如,憲法的相關知識講解,這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和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憲法作為構架的根本大法具有豐富的內涵,組織憲法權威的專題解讀課,可以引導學生全面認知憲法,提高法治素養。“公民權利的保障書”這塊內容可以將憲法的基本原則呈現出來,以原則構架知識模塊,清晰地呈現有關的知識點。“治國安邦的總章程”相關內容可以給學生詳細介紹憲法在國家法治體系中的地位以及憲法對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的指導作用。在整個專題法治講讀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中積累了法律知識,生成了法治意識,增強了法治素養。因而,“專題法治講讀”有助于優化法治教育。從而自發、自覺地應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遵守法律、依法行事。
模擬真實法庭可以作為一項實踐活動引入法治課堂,在模擬法庭中,學生可以鍛煉法治思維。法治情境是引入法治內容的重要因素,在真實情境中學生真正參與知識加工并理解內化知識的重要條件。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真實法庭模擬活動,建構一個真實的法庭情境,引導學生融入其中,主觀能動地感知法律知識并運用法律解決問題,提高法治思維能力,最終實現有效的法治教育。
例如,我在“依法履行義務”這一課組織了真實法庭模擬活動。我首先提供了一個法律案件:13歲的建明在老師的幫助下去法院狀告了父母,稱父母強迫他扮演殘疾孩子并且全國各地行騙;然后,我引導學生建立一個小型的模擬法庭,包括被告、原告以及審判員;之后,還原庭審過程,讓學生體驗、經歷整個全國首例異地撤銷監護權的案件始末。在整個事件還原過程中學生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法定義務需履行”并對法律起了敬畏之心,同時也提高了法治意識。因而,“真實法庭模擬”有助于優化法治教育。通過這個模擬法庭活動,我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建立“法定義務需履行”的意識,強化了學生的法治素養。
總之,法治教育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給予重視,不斷豐富法治教育方式,促使學生真正與法律互動,從而培養法治意識,提高法治思維能力,最終增強法治素養,推動法治教育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