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娟
(山東省鄆城縣張營鎮初級中學,山東 菏澤 274700)
語文的核心素養主要涉及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方面,每個方面都對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并升華了中學語文教育的核心內涵。語文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學生在交談和寫作中都會運用到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不光有助于學生學習其他科目,還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因此語文教師在教授語文課時,應將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作為重點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語文學科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性最強,在生活中被運用得最多,因此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法,讓學生在生活中積累語言知識、鍛煉語言運用能力,從而提升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當教師在課堂上運用生活化教學法時,要根據課本內容,引導學生將所學文章與現實生活關聯起來,或讓學生將自己代入到文章的背景和環境當中,體味作者的文學思想和語言運用方法,并將學到知識應用到寫作或交談當中。當遇到古文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搜集歷史資料,對作者所處時代的生活背景產生全面了解,并擴展到課堂之外,由教師帶領學生親自去博物館或檔案館了解與古文相關的歷史,這樣學生了解到了文章語言的應用背景,才能正確地應用在現實生活中。
比較教學法是一種被廣泛采用的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應用比較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名家作品時能夠有法可循,用較為直觀和客觀的方法來對比出文學作品的優點和缺點。比較也是研究文學的一種方式,除了對文學形式、文學語言風格、文學主題進行比較外,學生還可以比較文學作品的內涵,學習作者的語言思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運用比較教學法,挑選出具有比較價值的文章,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去進行比較研究,從而促進學生語言思維和文學思維的發展和提升。
如今多媒體已經被運用到各個學科的教學當中,但就語文學科而言,語文教師對多媒體的利用程度遠遠不足,僅僅將多媒體設備當作播放教學課件的工具,沒有充分利用網絡上的海量資源和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展示方式。這主要是教師的教學觀念較為陳舊,不敢利用多媒體設備對學生進行視頻教學,但中學語文課本中的經典文學作品大多已經脫離現代生活,具有一定的年代感和歷史感,學生無法通過文章內容來直觀理解或想象文學作品所表達的具體內涵,從而導致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較差。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運用多媒體設備,搜尋網絡上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例如根據文學作品翻拍的電影、以所學文學作品為主題的紀錄片等,利用電腦和投影儀向學生直觀展示,結合文章內容向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文學創造能力。
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但應主要以理解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主。中國歷史上的優秀思想和優秀文化已經透過各個歷史時期留下來的經典文學作品而傳播開來,但學生要想理解這些優秀思想文化具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已經大為改變,不像是古代文人所生活的封建社會,而是生活在現代化的新社會里,因此很難與經典文學作品所傳達的思想產生共鳴。這也導致學生在學習這些優秀的傳統思想和文化時會產生很多問題。因此教師可以主動采取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在理解過程中提出問題,并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則向學生答疑解惑,幫助學生提升自身對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的理解能力,從而讓學生自發的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傳播開來。
結語:語文核心素養代表了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發展的語文能力,教師通過對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激發學生對語文科目的學習興趣,對文學作品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并且也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讓學生能夠對文學作品產生自己的判斷,將符合自身價值觀的語文知識運用到寫作和口語交流當中,從而積累深厚的文化素養。而學生在養成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當中,不但擴展了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引導了自身思維和身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