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叢叢
(中共濱州市委黨校,山東 濱州 256600)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攻堅期,而深化“放管服”改革則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內在要求。為此,濱州市堅持將推進“放管服”改革作為轉變政府職能和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不斷提升“放”的含金量、“管”的有效性和“服”的滿意度,取得了不俗成績,但是也存在放權不徹底、監管亟待創新、服務實體經濟不力等改革面臨的現實問題。
當前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舉措之時,面臨著簡政放權的有效性仍需提升的挑戰。首先,放權的含金量不太夠。簡政放權過程中由于部分下放權力事項不能有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導致所放權力缺乏有效性、針對性,含金量不足。其次,放權和接權之間銜接不暢。目前,濱州市級共落實下放985項行政權力事項,同時也向縣級政府下放多項審批事項,但是由于部分下放事項缺失專業性、業務性,而縣級政府又因人員編制不足、檢驗檢測設備缺乏、資質資格不達標等原因,導致承接下放權力能力不足,存在“接不住”、“用不好”等問題。第三,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由于簡政放權會觸及部門利益,有的人會產生放權就是削弱手中的權力、剝奪部門利益的思想,于是會不積極甚至排斥放權,從而導致放權不到位等問題存在。第四,服務實體經濟不力。變相審批、前置條件、審批“體外循環”、以審代管等依然存在,一些互為前置“連環套”依然無解,后置審批依然過多。
首先,政務中心的綜合協調性仍需完善。目前濱州市政務服務中心已開始運行,至此相關的審批事項、職能、權限充分向其集中,法人、自然人審批事項也由原來的“滿城跑”變為了“一地跑”,力求“一次辦好”、“最多跑一次”的目標也初步實現。但仍面臨的挑戰是,政務中心的審批事項仍需在中心的不同服務大廳辦理,不能實現一個窗口統一受理、一窗通辦。其次,屬地化管理導致層級間放權不徹底。有些涉及同一系統不同單位之間相互關聯的管理權,只有相關單位相互配合,才能做到一放到底,實現相關事項的異地辦理,但是受屬地管理限制,仍需企業群眾全市來回跑,相關事項通辦率很低。第三,部門之間信息共享亟待提速。實踐中民生“關鍵小事”需要的相關證明往往涉及多個部門,但是一些部門的核心業務系統都是在縱向專網上運行,加之各部門之間使用的軟件大多互不兼容,導致數據信息被“分兵把守”,無法實現數據后臺共享,成為當前濱州市“一次辦好”改革的一大“堵點”。
當前在監管方面還面臨一些挑戰,首先,事中事后監管比較薄弱。重審批輕監管現象仍然存在,有的部門將大量精力投放到行政審批環節,對加強監管重視不夠、辦法不多、力量配備不足,仍然習慣于運用行政手段強化監管。其次,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亟待健全。一是監管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撐,而且大部分部門缺少成熟的抽查系統,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隨機;二是抽查對象名錄庫需動態更新,否則也無法做到真正隨機;三是監管方式亟需創新。隨著諸如網約車等依托網絡平臺的行業日益興起,傳統監管方式難以覆蓋到,亟需創新監管方式加以監管。
目前,濱州市雖已組建大數據中心,但是“互聯網+政務服務”的作用發揮不夠充分。“互聯網+政務服務”是將實體大廳向網上服務大廳的延伸和拓展,不是簡單將傳統事務原樣照搬到網絡,而是通過流程再造優化原有業務,實現不出門就能網上辦理的目的。當前濱州市很多網上政務服務大廳仍處于信息查詢階段,在線辦理程度不高,雖然企業注冊登記、稅務部門61項業務等已經實現全程網辦,但是網上全程在線辦理業務仍需擴大范圍。還有就是如何發揮“互聯網+”的大數據處理功能,打造集信息公開、便民服務、互動交流、網上辦事為一體的一網式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政務服務升級也是面臨的一大挑戰。
第一,及時進行立改廢釋,推進制度創新。主動適應改革和發展需要,全面清理現行有效的地方法規規章、規定等,加快推進立改廢釋,并通過制度體制創新,把該下放的權力下放,該管理的事情管理好,以此提高服務企業、群眾的能力。第二,完善已有清單制度。可探索建立權力清單動態調整機制,將市級已下放的權力事項與縣(市區)、鄉(鎮)的權力清單實現有效銜接。第三,建立督察工作責任制。可建立“放管服”改革督察組,對“放管服”改革相關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督導監督,對政策落實不力的情形及時糾正,以此保證各項政策措施能真正落地。
首先,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關鍵在提高“含金量”上下功夫。可通過大數據局建立“點菜”機制,以此分析企業、群眾意見集中、反映強烈的事項,并將其作為放權重點,把應當下放的權力及時下放。其次,做好下放權力的承接工作。放權單位在放權前期做好充分的調研和意見征求工作,并且建立健全“事權、人權、財權”對等保障機制,承接單位要有針對性地加強隊伍建設和經費保障,及時跟進業務培訓,努力做好承接工作。第三,提高對改革的深度認識。為保證“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需要祛除傳統的“官本位”意識,以企業和群眾為視角,進行深刻的自我革命。同時,也應建立容錯糾錯機制,消除想干事、敢干事的領導干部的后顧之憂,以勇于革新的魄力推動堵點、痛點、難點問題的解決。
首先,盡快成立行政審批局,相對集中行政審批權,使企業和群眾在一個窗口就能辦理全部相關業務,真正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其次,打破屬地限制,提高事項的通辦率。可借鑒上海市推行的“全市通辦”政策,優化流程再造,積極推行建立市域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打破地域限制,讓任何事情在全市任一政務服務大廳均可辦理,不受屬地化管理限制。第四,建立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共享機制。依托市大數據局,推動政務信息互聯共享,真正實現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辦理任何事項。為此可借鑒浙江等地推行的“一證通辦”機制,對于辦事頻率高的事項,企業群眾只需攜帶一張身份證即可,無需其他材料就能辦成所辦事項。同時要制定制度保證信息平臺規范使用,防止信息泄密以及非業務需求的調取信息。
首先,積極做好事中、事后監管。加強對行政審批執行程序的監督,防止變相審批、變相刁難群眾現象,同時也要加強審批后的市場監管。其次,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落實到位。最好在全市建立統一的雙隨機監管平臺,通過在監管平臺搖號的方式隨機產生檢查對象和檢查人員,避免檢查任性。同時要加快督促各級各部門完善“一單兩庫一細則”機制,并且適時動態調整抽查人員名錄庫和抽查對象名錄庫,依據實際情況及時變更抽查人員信息和企業信息,加強監管力度。三要,建立大監管格局。可借助社區、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專業機構、專家的力量,形成聯動式監管,使監管更加有力,通過加強監管,倒逼企業主動淘汰技術落后、產能過剩的項目。
“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是推動簡政放權和“放管服”改革的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互聯網+政務服務”的作用,需要依托市政務服務中心、大數據局,構建政務服務“一張網”,推動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對于有些事項可以實行網上咨詢、網上申報、網上辦理、網上反饋,并保證所辦事項在實體大廳和政務服務網可互認互查,以此實現群眾和企業辦事線上“一次登錄、全網通辦”,線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當然,業務流程再造是提升政務服務智能化水平的關鍵,也是難點,這既需要政府修改調整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改革現有管理體制,也需要政府根據部門職權和業務特點,實現事項的流程再造,達到跨部門、整體性業務協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