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軍
(陜西北元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陜西 神木 719319)
(一)發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堅持有利于國有和民營兩種所有制的優勢互補,實現取長補短,互惠共贏。對國企而言,引入民營資本管理靈活、決策效率高、執行力強、市場觸角敏銳等優勢,進而改善公司的運營和管理機制,更好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
對民企而言,植入國有資本可以實現去家族化傾向,完成企業管理的規范化,特別是通過嫁接國有資本所擁有的市場、資源、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可以實現更好的發展。
(二)發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堅持有利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國有企業的混改不僅僅是產權的簡單混合,更重要的是法人治理機制的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體制相對僵化,很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民營企業管理粗放,也不可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踐證明,混合所有制企業更有利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最終使不同所有制資本同等受益,促進企業可持續長遠發展。
根據目前國內混改案例,可以看出私營主導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對比較成功、比較徹底,改革中既不一股獨大,也不讓股權過于分散,正如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所講:發展混合所有制要‘混得適度’,就是在‘相對控股’‘三分之一多數’等基本前提下,探索多元化股權結構。
(一)目標一致是融合發展的前提。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代表著兩個不同的經濟主體,在各自的戰略選擇和產業定位上也必然不同。雙方要合作就必須目標一致、方向統一,相互之間價值觀要得到認可,合作各方在市場、技術、管理、資源等要素上形成互補、協同、放大,才能真正實現合作共贏。混改過程中,注重各方意見的參與和利益考量,符合國有股份、民營股東利益,最終使大家目標一致,認識統一,為企業發展竭盡全力。
(二)股權結構合理是融合發展的關鍵。股份制企業中,合理的股權比例能有效保障企業決策的科學性。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股權比例設置更是關鍵中的重點,避免一股獨大、一言堂、被動決策是基本原理。合理的股權比例設置能夠實現雙方有效制衡,調動各參股方充分表達意見,為企業發展建言獻策。國有企業相對控股,民營股東分散持股,避免了股權過于集中的“一股獨大”,又實現國有和民營相互制衡,構建了一個1+1大于2的框架,為新公司培育了更加突出的競爭優勢。
(三)治理結構科學是融合發展的動力。法人治理結構是現代企業制度中最重要的組織架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產生和組成、行使的職權及義務和相互制衡體現在一個公司的最高法律中,這個憲法就是公司章程。以《公司章程》作為行動準則,法人治理所有權、經營權、監督權有效分離和制約,民營股東不參與公司日常管理,但建立了民營股東協商機制,利于分散的股東能協商達成一致意見。“三會一層”按章程履行職責,各行其事、各負其責,保障了企業的市場化運行機制,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原動力。
(四)充分的信任是融合發展的基礎。信任是合作的基礎,沒有信任也就談不上合作,信任也是國有股東與民營股東充分合作的前提。混改的成功離不開國有企業對民營股東的信任,在信任的基礎上國有企業為合作公司提供融資信貸擔保,解決了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助推了企業發展。也正是在充分信任的基礎上,具有不同的背景、不同訴求和文化差異的國有股東與民營股東相互包容、共同協商、有效融合,確保了企業各項工作穩步推進。
(五)注重溝通協商是融合發展的保障。企業在依法依規運行的基礎上,難免會遇到一些難點和矛盾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找法律法規再權衡,確有特殊性的,為了切實保障企業運行和決策效率,必須就此類問題進行積極的溝通協商,不簡單行事、意氣用事、主觀處事。溝通中堅持個人利益服從組織利益,短期利益服從長期利益,股東利益服從企業利益的原則。無論股權大小,不相欺,真誠相待。參股各方顧全大局,有所取,有所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融相生,最終實現企業和諧發展。
(六)企業文化共生是融合發展的法寶。企業文化是助推企業發展的無形競爭力,只有投資主體加快文化融合,增強價值認同,才能提升發展軟實力。如何通過企業文化的傳導、滲透,是合作中值得考慮和探究的問題。在文化融合過程中,要堅持傳承和創新相結合、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國有和民營企業文化充分融合,對原有企業文化體系進行了梳理提煉和創新重塑,實現了民營經濟向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順利過渡。
一是目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存在盲目貪快、急于求成,甚至以定時間表和考核指標的方式強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改的質量和成果仍需引起重視。
二是雖然目前企業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治理體系比較健全,但治理主體的職責還未完全發揮出來,法人治理機構權責還不清晰,未形成內部約束有效、運行高效靈活的運行機制。
三是企業黨建和現代企業治理界限不清,根據上級政策要求,黨委會列為董事會、經理層做出重大決策的前置程序,這種體制導致國有和民營雙方在話語權上不平衡,存在潛在的權利爭奪和利益沖突。
四是現代企業制度還未真正建立起來,市場化選聘職業經理人還處于探索階段,董事會對經營層的考核機制不明確,市場化薪酬制度仍待完善。
五是有些企業股東成員多,股權結構復雜,平時非正式溝通機制少,部分股東存在只考慮眼前利益,對企業戰略規劃和長遠發展關注不夠。
(一)政府做好頂層設計
各級政府應搭建混改平臺,出臺引導和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激勵政策,并通過政府牽線搭橋,使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基金證券等多渠道合作,提振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信心。當地政府應支持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尊重民營企業家,搭建國企、民企和政府層面的人才交流機制,營造和諧的營商氛圍。
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應從實際處出發,堅持“四不原則”,即不設時間表、不設路線圖、不下硬任務、不搞拉郎配。要注重質量,穩妥推進;堅持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
(二)健全法人治理體系
根據國有和民營股東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置股權結構,充分發揮各方優勢,既保證國有資本的控制權,又能保障民營資本參與決策的發言權。明確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權限,嚴格執行公司章程,保障董事會對重大經營事項的決策權、監事會的監督權以及經理層的日常經營管理權。
(三)建立激勵約束機制
建立市場化選人用人制度,通過選聘職業經理人,明確責任、權利、義務,能夠使職業經理人穩定任職預期。探索實施員工持股、模擬股份制等激勵約束機制,最大限度地喚醒沉睡的人力資本,實現激勵相容。建立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以崗位價值為基礎,以績效貢獻為依據的薪酬管理制度,堅持以崗定薪,與市場掛鉤,做到收入能增能減。
(四)創新資本運作模式
通過進入資本市場,規范法人治理結構,布局多元產業,實現資本最大化的增值功能,進一步提高企業資產證券化水平。運用上市后參股、并購、重組等資本手段,改善資本結構,壯大企業體量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