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瑩
(江門市紫茶小學,廣東 江門 529030)
深度學習可理解為是現代教育領域所總結出新的學習理念,所關注的是在充分理解基礎上,學生能夠批判性地學習全新知識,并將新的知識融入到已經存在的認知結構中。基于深度學習的基礎內涵,認為在深度學習的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開展繪本課堂模式能夠發揮出更為顯著的效果。
淺層學習是學生為完成任務被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常規以死記硬背的方式為主,更不涉及到理解,屬于孤立的學習方式。對比之下的深度學習具體所指向的是,建立在構建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的學習方法。在充分理解學習后,學生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與新理論,將學習感受與感知等融入到原有認知結構中。逐步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最終適應全新的教學情境,探索更多問題,可理解為是發展新能力的綜合學習。
深度學習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聯想與結構。學生可結合現階段學習活動調動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習內容,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最終完成經驗與知識的相互轉化。第二,活動與體驗。學生在學習期間能夠完全投入其中,與其他同學進行合作成為學習的主體。第三,本質與變質。學生可掌握教學內容本質屬性以及關鍵性特征,進而全面掌控學科知識的內在關聯。第五,價值與評價。學習需要將以人為本作為基礎原則,引導學生有根據的做出判斷,培養其自覺理性的精神與正確價值觀。
繪本能夠充當起學生與英語知識之間的橋梁作用,能夠順利引導學生進入到全新內容的學習中。但有部分教師由于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夠合理,認為只要繪本的內容與主題能夠輔助自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便可將其應用到英語課堂教學中。在此種錯誤的認知下,導致其并沒有對選擇的繪本內容進行有效整合,致使學生對于繪本也多提不起興趣,影響到繪本教學模式作用的發揮。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為此,應該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方法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效果。有部分教師認為繪本教學僅僅適合在英語口語訓練活動中,為此積極鼓勵學生將英語口語訓練與繪本的內容進行整合,在看圖的過程中練習口語。此種教學方法可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進而發揮出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效果。但是,長此以往一直應用此種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學活動過于單一,學生對于繪本教學也不會維持長久的好奇心,進而弱化了參與英語學習的興趣,而繪本教學的價值也無法實現最大化的發揮。
多數繪本均具有學習英語知識、開發學生心智、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作用,同時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為此,在某些小學中教師未關注對學生品質的培養以及思維拓展,在繪本教學期間設計大量活動,指導學生共同討論。但在實踐中卻較少出現英語朗讀以及英語語言學習等活動。英語作為語言類學科,若沒有了朗讀則無法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若缺乏足夠的單詞積累,學生也較難會理解繪本的意思,導致部分討論活動無法順利進行。某些繪本中的內容也極大地超出了學生的可接受范圍,致使多數學生無法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及思想,進而無法發揮出繪本教學模式的價值。
第一,觀看機器人動圖,完成句型鋪墊。在課堂教學開始時,教師可在多媒體設備上展示動畫圖片,包括機器人騎自行車、踢足球、跳舞等。觀看圖片后指導學生應用The robot/robots can句式進行圖片的描述。第二,借助于思維導圖進行個人需求表達。教師在提出“Robots can do many things.They can help people a lot!Do you want a robot?Here are more robots.What are they?”的過程中展示圖片與詞條,構建起相應的思維導圖。憑借I want a Washing Robot because it can wash clothes for me.How about you?引導學生應用I want a...because it can...句式表達個人需求。此種設計能夠將預先提到的機器人與其行為形成一個教學閉環。另外,借助于思維導圖可將其實現可視化,應用此種思維導圖促進學生進行語言輸出,表達出個人的需求,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第一,默讀繪本深度分析內涵,梳理結構。在正式教學內容之前,教師可結合教材提出適當的問題,學生帶著疑問默讀故事,并分析故事的內容提取出有效信息,構建語言結構。輸出語言Ben wants a Daddy Robot because Ben’s dad is busy.He can’t...此種類型的導入設計能夠輔助學生快速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并構建起信息之間的邏輯關聯,經由邏輯關聯促使零散的信息實現結構化。第二,聽音模仿,進入到相應情境。以繪本Daddy Robot為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可優先開展聽音填空,了解爸爸忙碌的原因與結果。教師播放故事中第二部分的錄音,學生在聽完錄音后,口頭補全相關爸爸的細節信息,具體涉及到爸爸是偉大的工程師,可制造任何機器人,為此總是很忙。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重新閱讀great,any,always等單詞,經由重讀理解與感受以上幾個短句之間的關系。此種課堂導入能夠促使學生快速的掌握故事中的關鍵詞,進而充分理解故事的內容,梳理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逐漸培養起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深度學習的實施需要學生做到積極投入。為此,教師應該打破學生以往經歷的負面影響,促使學生基于學習內驅力的作用,參與到各教學活動中。同時還應該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與學習背景以及認知水平等,依據學生個性化等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落實差異化教學方法。在實踐期間,教師基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出適合的學習任務,經由組織多樣化活動或成果的展示性活動,促使學生在學習期間獲得自信的情感體驗。另外,教師應該關注并持續跟進不同層次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與心理狀態,回應學生的情感訴求,經由關心與指導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
在心理學層面上,概括是智力與能力的主要特征。概括也就是在雜亂的現象中識別本質或將多種信息經由對比與抽象等,將內部性質屬性歸納為精要概念的思維過程。概括能力屬于歸納、總結、綜合等活動期間所展現出的抽象思維能力。在課程教學期間,師生完成繪本后,教師可設計開放性問題,例如“What do you know or learn from the story?”同時給出支架“I know...I think...We should...”逐步引導學生表達出完整的句子。
繪本并非單純是存在圖畫的書本,更是傳遞價值觀的書籍。教師用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基于繪本中的內容,關聯實際生活進而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不同學生的觀點存在差異,且并非都是正確的,也并非精準的體現出繪本的所要傳遞的價值觀。但在此期間,學生進行了獨立思考,應用精煉的語言將繪本中的核心內容進行表達,形成正確價值觀,并培養了概括能力。小學階段中開展英語教學,應該將興趣作為導向,經由激發學生對于英語這一學科的興趣,逐漸培養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基于深度教學背景,教師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選擇適當的繪本故事,引導學生進入到相應的教學情境。經由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