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麗
(民政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山西 臨汾 042600)
一般而言,商品的價格是由兩個因素決定:一個是需求,一個是供給。當商品供給低于商品需求時,說明供給不足,商品的價格就高;當商品供給高于商品需求時,說明供給充足,商品的價格就會相對低。農業保險西方經濟學相關研究多是以供需理論作為前提的,潛在農險投保人投保意愿的行為受到保險價格的影響,而保費價格又受到農業保險買賣雙方供需關系的影響。除此之外,農險潛在投保人是否投保還會受到其自身經濟條件、主觀風險意識、災害風險預期、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響。考慮到農戶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因素,農險經辦機構信息不對稱的劣勢,在不區分潛在投保人群的情況下,統一的保費價格和費率,導致保險公司的虧損風險變大。
第一,缺乏獨立專業的扶貧監管機構。農業保險精準扶貧需要扎根基層。而目前扶貧管理體制中監管機構設置在省一層、地市縣層級沒有對應的分支機構,有些貧困地區設立一些工作領導小組,但這種管理模式存在職責劃分不明和配合效率低等問題。第二,缺乏考核制度和激勵政策。在《農業保險條例》以外沒有其他細則指導地方政府和管理機構的扶貧工作。從實際情況看,很多貧困地區農業保險需要地方財政的資金配合才能更有效率的落地實施,導致了基層政府的實施的積極性的降低5。第三,農業保險經營的準入和退出機制模糊。目前保險監管部門對于農業保險經營的資格審批制度變為備案制,一些地方政府存在過渡干預農業保險發展以及尋租的現象,而且貧困地區農業保險在勘察定損和事后理賠階段的監管也不到位。第四,專業人才短缺,信息不暢。保險行業中懂農業農村同時還有一定保險和科技方面知識儲備的專業人才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職能部門對于貧困地區自然災害的預警,農產品價格信息,土地所有權以及災后評估等信息沒有形成共享平臺。
加強全國農業保險信息管理平臺建設,立足行業基礎設施定位,在開展風險區劃和費率分區、農險業務電子化線上化、市場風險監測預警、服務行業高效運行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數據和技術支撐。以數據為基礎,運用保險科技不斷優化農業業務流程,推動農業保險行業轉型升級。在產品設計與定價環節,運用遙感技術、大數據等為農作物氣象災害風險識別提供技術支持,實現產品創新和科學定價;在承保環節,運用智能識別技術、區塊鏈等技術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精準承保;在勘損理賠環節,依靠GPS、RS、GIS等空間信息技術的多尺度勘查定損技術,解決基差風險和部分事后道德風險,促進農業保險快速精準勘損理賠。
及時調整和完善基層保險業務員,將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退休、具備一定條件的老同志吸收補充進入業務員隊伍,加強業務培訓,提高一線業務人員能力,實行“利益共享、責任共負、風險公擔”②。即保險公司將保費的一部分作為農技(林業)站初始業務費,年底保險公司再根據當年保費收益,按比例增加業務費。用經濟利益將雙方捆在一起,利用鄉鎮站點分布廣、對當地情況熟悉的優勢,彌補保險公司人員少,技術力量不足的問題,調動專業技術人員積極性,增強農林技術員搞好農林種植的責任心,幫助農戶避免不必要損失。
第一,繼續增加財政補貼,擴大稅收優惠。中央應繼續完善農業保險補貼和扶貧政策。改善農業保險目前單一的補貼結構,與國際接軌,由純保費補貼變為經營費用、保費補貼及再保險補貼三管齊下。政府適當擴大貧困地區稅收優惠減免政策的范圍,同時鼓勵機構對扶貧類險種進行優化和創新,提升機構積極性15。第二,提高補貼撥付流程和扶貧效率。目前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流程繁冗復雜,應嘗試簡化資金撥付的流程,刪除一些審批環節。風險發生后,縣級資金先行撥付,然后中央、省、市資金再撥付,生產力恢復時,再向省市財政部門備案。第三,擴大農產品補貼范圍和規模。為了提高農戶的投保積極性,政府的補貼規模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保險公司對地方特色農產品要推出針對性險種,使低保障群體提高風險抵御能力。
近年來,國家針對農村地區的精準扶貧推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其中農業保險助力精準扶貧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兩份文件均提出,保險行業要加緊創新開發多種新型農業保險,為扶貧攻堅戰的決勝階段保駕護航。通過全國各地近幾年的積極配合和努力,目前中央制定的脫貧攻堅戰略進行非常順利,農村地區特困人口大幅下降,涉農保險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