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周
(安徽省第三測繪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地理國情普查外業調查與核查作為對內業分配和判斷的重要因素,對內業不能判斷的地表覆蓋分類情況進行調查與核查。通過地理國情普查外業調查與核查,及時找到內業判斷中存在的問題,調整判斷的參數,獲得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信息,引導內業工作人員人工解譯。外業調查中收集的數據與參數,能夠給用戶判斷數據資料提供依據,合理使用數據成果,提高工作效率。
地理國情在基本國情中占據重要位置,通過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實現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其是獲取地理國情信息的重要方式,全面地了解自然生態、社會發展基礎情況。地理國情普查作為一種獲得國情國力信息的有效方法,其意義在于獲得精準且完整的各類地理國情信息,并通過深入調查與分析,反映出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與空間布局,讓地理國情信息更好地為政府及群眾提供服務[1]。
通過實施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充分了解地理國情信息,其為國家制定發展戰略、優化國土空間格局、調配資源提供有利條件,并且是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同時,為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服務等工作開展提供支持,是各個行業完成統計調查工作的依據。
在開展地理國情普查外業調查與核查工作前,工作人員需要確定好工作目標,既調查行業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補充信息;檢測判斷的正確率,及時找到判斷中錯誤問題,并加以改進;建立遙感解譯樣本,引導自動分類與人工解譯工作的開展;評估工作成果,提供真實、有效的客觀數據[2]。
在開展地理國情普查外業調查與核查工作時,應該嚴格按照走到、看到和記到的要求進行,并且調查核查需要注意特殊事物,掌握一般規律性地物,保障調查核查結果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實地覆蓋類型和影像可以展現出覆蓋比,在出現非季節性變化的過程中,在原則上需要以調查核查數據為標準;合理使用當前數據作為野外復核的依據,分析自然、經濟和人力因素下調查核查方案[3]。
在技術指標中,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個是數學基礎,指的是通過建立數據坐標參照系,采用 CGCS 2000 國家大地坐標系,在地理坐標配合下,經緯度坐標值以“°”為單位,通過雙精度浮點數表示,保留小數點后六位。另一個是精度指標。野外測量單點的實測精度應該滿足亞米級標準,野外采集的邊線和范疇線之間差異不得超過5 m。
在開展內業數據采集工作前,外調工作人員需要對測區進行實地勘察,進入到各個地區相關部門進行相關數據采集。在具體操作中,外業調查前期,準備工作包含資料準備、人員和設備準備以及測區勘察。首先,資料準備、外業調查資料包含外調底圖、地形圖及相關資料等,外調底圖應該結合地理國情普查外業調查底圖的要求提前準備,一般情況下,外業調查采用的比例是1∶10000的尺底圖,并且需要檢查底圖數據是否全面、地表覆蓋圖中邊線、屬性CC 碼是否清楚、疑問圖斑是否按照區域進行標記、各類要素點線面是否清晰合理以及已經獲得的相關數據是否在圖面中標注,同時,沒有展現在圖面的國情要素是否已經歸類處理,在開展外調工作時,應該重點檢查。地形圖是外業調查中的重要因素,結合外調的具體情況,利用比例為1∶50000的地形圖配合1∶10000地形圖完成外調結合圖的繪制,可以在駐地和線路規劃等活動中應用[4]。專業資料主要是在外調之前采取各種方式獲得的數據,其中包含水系、交通和行政規劃等。專業資料的內容在內頁采集過程中已經在圖內展現,因為各種因素沒有在圖內展現的,或者屬性信息不完整的,可以單獨整理與匯總,此處在外業調查過程中重點核查。在人員和設備的準備過程中,在開展外業調查工作之前,應該提前確定好工作人員,便于更好地完成人員準備工作,全身全新的參與到外調工作中。
一般情況下,在外調過程中采用的是紙質地圖結合手持平板電腦的調查方式,外業調查設備包含 GPS 手持平板電腦、手持 GPS、照相機、望遠鏡等[5]。在外業調查過程中,還要準備其他和工作相關的物品,例如文具、藥物、反光背心、身份證明等。在測區實地踏勘過程中,需要提前根據工作要求收集好相關資料,并參考獲取的信息進行測區的實際踏勘,其工作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測區交通、住宿、生態環境和植被分類等情況,適合拍攝一些比較經典,并且能夠全面覆蓋的影像資料,為內業采集工作開展提供參考。
合理選擇駐地,科學規劃線路是保障外業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駐地及線路能夠減少工作成本,保障工作效率與質量。外調工作一般以縣為單位進行落實,縣城成為了外調駐地的首選。因此,在選擇駐地過程中,應該確保駐地的安全性,并且對駐地的周圍環境進行勘察,盡可能不安排在比較繁華的地段,最好有獨立的院落,在保障安全的同時,交通條件也相對便利。如果是縣區外調,只是選擇一個縣城駐地是遠遠不行的,還要結合路程情況和行車時間選擇多個駐地。一般情況下,車程大于60分鐘的應該選擇2個以上的駐地,這樣可以節省出測與收測時間,保障工作的效率。駐地一般安排在鄉鎮,如果存在特殊因素可以選擇村落。如果選擇的鄉鎮作為駐地時,盡可能選擇在有國道或者省道的鄉鎮,此地理位置為交通出行提供有利條件[6]。在外調線路規劃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實際,從三個層面進行規劃,一個是全縣外調線路的總體規劃。在選擇完駐地以后,需要按照由遠到近的原則進行外調次序規劃與安排,對全縣周圍交通環境不太理想的區域進行外調,逐漸朝著縣城靠近,之后從縣城返回。另一個是駐地線路地規劃。在規劃駐地線路的過程中,盡量做到最大外調區域的全面改革,對于只能從該駐地進入,其他駐地不能通行的地區,不管道路多遠,均要做到科學地規劃,并且對于2個以上的駐地可以到達的區域,需要結合2個駐地之間的距離,折中處理安排外調,防止在交通上浪費時間。最后一個是合理安排每天外調的線路,通過結合每天外調平均路程的情況,選擇當天工作規劃方案中最遠距離,到達該地點與返回過程中可以從不同線路完成,形成一個環狀線路,第二天重新規劃一個環狀線路,以駐地為中心,線路需要從多個閉合環狀線路組合而成,具體形狀為花瓣狀,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止按照重復線路工作。如果某條道路和其他道路之間無法連通,單線行駛,則需要單獨規劃,保障外調線路的全面覆蓋[7]。
首先,地表覆蓋分類調查。深入調查圖幅范疇中疑問的圖斑,調查內容包含圖斑類型和范疇等,對可以到達區域的疑問圖斑進行實地考察并拍照,并且如實記錄。在實際工作中,盡量對圖幅范疇中不同地類進行調查,保障調查范疇的全面性。對內業解譯的圖斑及屬性,應該按照相關比例完成抽查工作,一般控制在30%左右,選擇的樣本分布均衡,盡量和該類圖斑分布高度統一。在對正確率調查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適當擴充調查范疇,調整調查比例,保障調查結果的質量。對于新增地類或者已經改變的圖斑,應做好實地補測工作,正確的劃分新增地類和變化圖斑的范疇,及時拍照并記錄。對于已經變化的圖斑,應該正確規劃出變化范疇,并且將TAG 調整為 4,在同一時點調查過程中進行調整。針對不能到達或者禁止進入的區域,通過采用同類地物類比和地理分析等方式完成調查工作。
地理國情要素調查。在實地調查過程中,需要具體標注疑問要素的位置、邊界和名稱等,及時拍照和記錄。針對內業不能收集的村委會、學校、單位和企業等國情要素,應該對其位置、邊界和范疇等進行調查,并且對業內解譯國情要素類型、邊界和輸定等按照相關比例進行抽樣調查,如果核查正確率無法滿足實際的要求,可以適當增加核查的比例[8]。專題資料無法滿足國情要素時,工作人員應該及時補充調查,同時,拍照與文字記錄。對于通過采集專題資料來確定的國情要素屬性的,應對其正確性進行外業實地檢查。如果是新產生的要素,應該做好外業補調或者補測工作,在統一時點核查過程中進行修改。
記錄外業調查軌跡。在開展外業調查與核查工作過程中,應該及時調整外業調查的軌跡,并且保障調查軌跡的連續性。在進入到任務范疇時,工作人員應該通過GPS 技術記錄調查軌跡;工作人員在走出任務區域時,將GPS系統關閉,停止記錄軌跡。
在過程質量控制和成果質量檢驗評定的過程中,應該嚴格按照地理國情普查過程質量監督抽查標準和要求進行。通過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將質量控制管理滲透到各個環節,并且將工作重點放在普查環節中重要內容、重要節點和薄弱環節上[9]。對外業底圖制作、外業調查方式、調查記錄等過程進行質量管控,必要的情況下,工作人員可以要求保留相關的照片,外業采用電子測繪方式時應該如實記錄,為后續問題的發現和處理提供依據。
總而言之,外業調查與核查是地理國情普查工作的重要內容,更是確保地理國情普查工作順利完成的關鍵。通過外業調查可以實現對內業判讀的全面核查,檢查內業判讀地類精準性,并在外業拍攝地物照片,并且將其制作成地類樣本解譯,為內頁工作人員的工作開展提供依據。外業調查和核查是全面檢查內業人員判讀地類工作能力的依據,其為地理國情普查數據質量提高提供有利條件。該工作讓地理國情普查數據更好的滿足用戶實際需求,給未來地理國情監測工作開展提供數據支持,并且為地理國情監測工作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