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呂緒
(畢節市七星關區大河鄉農業服務中心,貴州 畢節 551700)
發展農業的科學技術使用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新型技術內容,并且讓所有的技術使用者都可以更好了解新型技術的使用方法。在發展農業的今后工作階段與運行階段,所有技術的使用方法、應用原則、作業方案都必須要得到持續性的跟蹤和了解,之后不斷查缺補漏,使得所有的科學技術可更好起到應有作用,從而讓技術使用更好地服務我鄉農民。
技術的開發過程中,針對新型科學技術已經得到了全面的開發和應用,但是雖然從理論上,技術開發以及實驗室的研究階段取得了良好進展,但是受限于人力資源、土地資源以及其他的農業生產資料資源,使得新型技術未能在實際的農業發展過程中得到突破性的使用。比如對于我鄉壩區和大棚,目前開始研究綠色肥料、有機肥料以及生態型病蟲害防治機制的運用方法,但是通常情況下,壩區和大棚和普通田地接壤,這就會導致采用的新型農業技術,無法確保具有隔離性的要素,此外這類新型的科學技術能否真正起到應有作用,無法被農民朋友第一時間了解。
科學技術的使用過程,必須要建立有效的追蹤機制,以了解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之內,新型技術的作用效果能否為我鄉的農業發展工作具有更高的促進作用。不過在當前的相關技術使用中,針對一些涉及農作物栽培的技術,無論是對于新型技術,還是對原有的農作物增產收益技術都得到了適度追蹤,但是對于其他的新型技術,比如大規模集成農業技術、大規模機械設施技術等,使用過程就未能得到良好的跟蹤效果,使得最終所造成的實際效果是否真正起到應有作用,成為了一個未知數。
科學技術的使用過程,通常農民朋友以及農業服務中心必須要接受專業有效的教育,才可以更好地了解這類技術的使用要求、使用原則和使用意義,在此基礎上進行充分性的科學利用[1]。目前的教育現狀是,只是針對農業服務中心內的人員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教育,因為這類人員在個人的能力方面和個人素質方面通常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得到教育成果。但是對于普通農民朋友來說,未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關技術的規劃過程中,要了解當前的農業技術應用和發展階段,以及今后該區域的農業發展成果。對于相關制度的使用過程,使用方法和使用原則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規劃,當前主要問題在于,大量地區的新型技術使用是一種落后或者說舊有的方案,只有在某項科學技術在其他區域得到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時,才讓其在地區內推廣,這一方法實際上并不具有長遠的目標規劃能力,使得一些資源的使用過程和跟蹤過程不符合后續的規劃要求,今后對各類其他類型的技術無法加入。
新型技術使用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針對所有的農業開發技術,受限于我鄉區域空間的要素,無法得到全方位的驗證,另一方面各類技術的使用過程,無法讓我鄉的農民朋友立即了解。比如雙橋村要推行生態型的病蟲害防治技術,要求在河壩試驗田內進行全面的管理,但是實驗田雖然和周邊的普通農田間具有一定的距離,但是依然無法確保該試驗田和普通農民朋友保有的田地之間完全隔離,農民朋友采用其他類型的病蟲害防治方法時,會不可避免地對實驗田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造成一定的影響,使得研究成果的精度下降。同時針對這類病蟲害防治技術,農民朋友通常情況下不會主動到實驗田內觀察相關農作物的長勢,使得雙方實際上并不存在交流方面的良好對接機制。
針對技術的認知問題主要表現為,農業服務中心對各種新型技術的使用方法、使用原則以及使用的作用效果具有良好的了解程度,但是對于普通的農民朋友來說,一方面由于各類新型技術無法第一時間了解,并且對于個人的知識掌握情況通常較為淺薄,使得這類技術的使用方無法第一時間進行明確,使得技術的認知速度較慢。另一方面所有技術使用過程和相關技術的分析過程,未能建立農業技術站和農民朋友之間的專項教育機制,兩者之間實際上出現了嚴重的脫節效應。
在技術的教育過程中,要求農民朋友必須要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可采取的方法是由農業服務中心參與,對各類新型的技術,尤其是對于機械技術,讓農民朋友內部派遣人員,以小組組長的模式參與教育。目前的技術教育過程中發現,當前實際形成了一種以農業服務中心為核心,針對農民朋友使用的新型技術以及教育方法,對其進行初始性的教育和說明[2]。但是如果相關技術出現了問題,或者在農作物的栽培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病蟲害時,會向農業服務中心說明,而農業服務中心立即派遣專業人員進行實地考察,以給出后續的意見和建議,該方法實際上是“受人以魚”而非“授人以漁”,使得農民朋友對于各種新型技術的使用效果較差,還可能會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出現誤操作問題。
科學技術的使用之后,必須要經過長期性的跟蹤,目前跟蹤性問題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技術短期內的跟蹤問題,另一個是技術長期性的跟蹤問題。短期內的跟蹤問題相對來說效果相好,我鄉的農業服務中心會通過針對各類證明材料的了解,分析相關技術是否達到效果。但是該過程中,對新型技術的評價方案以及技術作用的工作機制,未能進行預判和跟蹤說明,且對于長期性的跟蹤,當前實際上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工作機制和管理工作預案。
在相關技術的使用過程中,今后根據所有技術的使用方法以及處處理原則,實現對所有技術的應用標準和應用方法進行預判,之后根據這兩者的信息處理方法和信息的交流渠道,對整體性的信息進行設立。比如在某區域的玉米栽培種植過程中,采用的新型技術是讓所有的農民朋友在整個大區域的土地采用同一種品種,之后針對病蟲害的防治技術,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兩種模式,同時玉米田中間隔種植大豆作物,利用大豆作物的根瘤菌提高土壤的氮元素含量。在技術的具體使用過程,基礎工作是針對整個土壤栽培農作物的分析和研究工作,發現在該地區的原有種植過程中,由于化學農藥和肥料的使用量過多,導致土壤板結現象嚴重,因此給出的工作方法是,需要降低化學農藥和肥料的施加量,同時根據現有的土壤情況,采用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對土壤進行翻耕處理。對于這類機械設施,可以由農村基層部門以集中租賃或采購的模式,為所有農民朋友服務,且玉米栽培過程中包括一些新型技術,如田間管理、化學農藥投入量控制、物理病蟲害防治等。
在技術的認知過程中,要面向兩個層面,一個是農業技術站人員的認知,另一個是針對農民層面的教育。對于前項工作,可以按照當前采用的工作模式,由我鄉的農業服務中心建立“老帶新”工作方法,讓所有新入職的人員可更好地了解我鄉的土壤情況以及自然環境情況,之后通過對新型技術的了解和分析取得工作升級。對于后項工作,我鄉的農業服務中心必須用以專業授課小組的模式,讓所有的農民朋友以及農民朋友群體,以所建立代表小組的模式,參與到最終建立的培訓班內,通過該培訓班機構,可以讓人員在今后的學習階段,可更好分析信息的處理工作方法以及各類技術的使用原則,從而讓各類新型技術在最短的時間內,借助農業服務中心向基層農民朋友說明。
教育方法使用中,主要是針對各類技術的使用重點分析,通過對各類問題的說明并消除。比如在某地區的小麥栽培技術中,農業服務中心發現在原有的工作體系之下,對于土壤的含水量、小麥的播種時間無法得到良好的控制,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我鄉的氣溫很可能會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得小麥籽粒被凍傷。這類新型技術的使用過程,主要的教育內容是如何讓農業服務中心和我鄉的氣象部門進行深度的交流,同時要分析對于一些氣候條件的研究和明確方法,并且讓我鄉的所有農民朋友可以接受更為準確的氣象信息[3]。同時農業服務中心也可以通過這類信息,直接以現代化的通信渠道向農民朋友說明,并且全面跟蹤各類技術的使用方法。
在新型技術的跟蹤過程中,一方面要全面研究所有技術的當前使用工作方法和處理工作方案,另一方面是針對所有技術使用效果的分析和了解。比如在某地區的農業新型技術使用過程,由我鄉的農業服務中心直接派遣專業人員跟蹤當前的相關技術使用效果以及各類技術的使用體系,之后針對所有技術當前所使用的效果以及使用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對這類農民朋友當前所取得的作用成果做出進一步的分析和明確。此外針對所有技術的后續使用階段,要以專業數據和信息記錄的方法,對各種新型技術使用過程中的問題和缺陷進行記錄,并在后續的工作中通過論證進行解決。
綜上所述,發展農業的科學技術在專業化的使用過程中,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相關技術的教育問題、技術的規劃問題、技術的跟蹤問題等,對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中,要實現對各類新型科學技術運行原則、運行要求和運行原理的分析,同時針對所有技術當前的構造程度以及認知情況做出進一步的教育,使得我鄉的農民朋友可以和農業服務中心共同參與對該技術的使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