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軒,譚興和
(重慶市巫溪縣農業農村委員會,重慶 405899)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重點。沒有產業的振興,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鄉村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鄉村的振興也就無法成為現實。必須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在特色農業產業上抓突破,為產業興旺強支撐,推動農業全面升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第一動力。產業興旺,需要通過改革創新來提供新動能。
轉方式,調結構。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為重點,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道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首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進農業綠色化、品牌化,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區域結構、產業結構、品種結構和品牌結構,實現農業向新三品轉化,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提升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農業質量、效益、整體素質。其次,要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著力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通過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第三,通過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使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重點扶持小農戶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間。
農村改革是從“那個小崗村18戶農民聯手蓋手印”開始的,中國農業就是從那個時候起,農業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已經過去40年,中國農業也同樣需要實施大改革大開放。現在的生產經營主體可以在內部實施大改革,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激發生產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在農業產業體系構建,生產經營方面推出新的方法和生產方式。開放是為了走出去,引進來。走出去是為了拓展新視野.走出去是為了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先進技術、先進的文化理念。走出去是為了把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推出去,也許會有更大的市場。引進來是為了把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以及文化引進來,更好發展我們的農業產業。現在我們資源嚴重不足,人均地面積少,大量的農民不只是文化不夠,更大的問題是沒得闖市場和走出去的能力。應鼓勵更多的生產經營主體和農業能人走出去搞開發闖市場,去尋找農業企業發展的希望和曙光。
改革是為了求得生產力的大解放,開放是為了修正自已的不足,進一步發展自已,完善和拓展自己。農業需要在持續永恒的動力支撐。
產業興旺鄉村振興有關的政策可分為兩大方面:體制機制政策和支農惠農政策。在體制機制政策方面,最具基礎性和根本性的是土地制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給農民吃了定心丸。黨的十九大報告還強調,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這是從實踐層面上對農地制度的重大創新。在“三權”分置制度,農戶承包權,既體現了農民的集體組織成員權益,又為農民提供了托底性的社會保障。土地經營權,既體現了承包權的使用價值,又能夠滿足規模經營的需要。把經營權與承包權拆分開來,既能保留現階段農村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打消農戶轉出經營權的疑慮,又有利于發揮農村土地的農業生產資料功能,更有利于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推動農業現代化。
支農惠農政策方面,既要不斷加大國家投入的力度,更好地滿足鄉村產業振興的需要,又要根據目標導向原則,創新具體的投入方式,使得財政投入取得最佳的效能。支農惠農政策的目標,綜合起來主要是三促進:促進農業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點是加強“藏糧于地”方面的投入措施;促進農民收入增加,保障社會公平發展,實行“價補分離”政策,實行直接補貼,提高補貼效率;促進良好生態環境,保障資源可持續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加強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生態補償、農村環境治理等。
技術創新的領域很多,包括生物技術、資源技術、設施技術、機械裝備技術、信息技術、儲藏加工運輸技術等。尤其是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機械裝備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前景極為廣闊,可以起到增產、提質、節本、增收、保護生態等多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術方面的重點是農業物聯網和無人機技術。例如無人機植保技術同人工噴藥比較起來,效率高,效果好,成本低,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保護了人體健康,近年來推廣應用勢頭很好。養殖方面的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對環境的精準控制,減少了成本,增加了效益。機械裝備技術對于降低勞動成本,提高農業競爭力。
我國農戶平均承包耕地為8.8畝。通過不同模式的組織創新,可以在不改變小農戶承包權的基礎上,實現區域專門化和區域規模化,從而較好地。根據產品特征不同,區域特點不同,實踐中創新的組織方式有多種,如:公司加農戶、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新型農業合作社等。近年來也涌現出了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企業與農戶合伙人制度等一些新的組織方式。所有這些方式,最終都表現為對現有小農戶的帶動和提升,滿足大市場對于農產品在標準化、優質化、規模化方面的需求,并在此過程中滿足農民提高收入的要求。
市場化是現代農業的靈魂,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的制高點,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實現三化是農業組織創新的顯著特征,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基礎動力。
不斷實現信息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社會會不斷涌現出一些新的業態,農業也是如此,業態創新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源。目前發展較快的主要是休閑農業和電商。前者通過更好地發掘農業農村資源的利用價值,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后者是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更好地解決農業農村的雙向物流問題。新的業態也需要在創新的過程中不斷得以提高和完善。在某種意義上,一二三產業融合,是一種業態創新,屬于綜合性的業態創新,正蓬勃發展。
制度,也稱規章制度,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為了維護正常的工作、勞動、生產、生活的秩序,保證國家各項政策的順利執行和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訂的具有法規性或指導性與約束力的應用文,是各種行政法規、章程、制度、公約的總稱。
3.5.1 加快農業產業立法進程
產業立法是產業興旺的基礎和保障,法無授權不為,是各級部門進行監管和產業發展的制度依據,是產業體系構建,生產經營體系發展的制度安排。只有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農業產業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3.5.2 建立責任考核機制
建立各級政府責任制,將產業推進、質量興農和農業品牌創建納入工作目標考核內容。
3.5.3 建立科技創新機制
生產經營主體要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科技人員在質量興農和品牌強農中的引領性作用。把新品種推廣、傳統技術改造提升和配套技術集成推廣應用作為品牌培育的重要支撐。加快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創新農民培訓機制,提高農民接受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鼓勵農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與科研院所、高校以及技術推廣平臺開展協同創新和自主創新。支持種植、畜禽、水產主管部門和重點企業建設技術創新平臺,瞄準消費需求,加速創新成果轉化,農產品品牌科技含量顯著提升,為產業興旺插上騰飛的翅膀。
3.5.4 建立農業質量風險防范機制。
農業產業風險防范機制,是針對現代農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各類風險進行識別、評估、預警和處置的組織機構和制度設計。加快建立一套上下互動、功能健全、職責明確、作用明顯、運行高效的農業風險防范機制。一是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政策保護和支持體系。主要是政府建立規模經營財政支持與收稅雙重風險保護制度、重大災害救濟制度、農業勞動力低收入群體補償制度和技術支持補貼制度,以增強現代農業抵御重大災害和自然風險以及不斷發展的能力,保障農業勞動力持續增收;二是農業保險機制建設。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建立完善農業保險體系。三是政府服務職能體系建設。使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服務,規范發展訂單農業和發揮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這是克服盲目生產和轉移風險的有效方法。
分散經營的小農戶是現階段農業生產的主要力量。要對小農戶進行農業生產和管理技能培訓,要對農民進行現代農業知識培訓,動員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動員小農戶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國家應建立農民學習農業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培訓補貼制度,每年培訓農民1-2次,要從根本改變農民傳統的生產技術。實施千萬農民利益聯結共享工程,積極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導土地經營權流向種田能手和新型經營主體。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啟動家庭農場精準管理服務試點示范,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試點,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帶動作用。大力推進要素股份合作,新發展股份合作社。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專題培訓,培訓包括小農戶種養能手在內的新型職業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