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杰英
(增城區氣象局,廣東 增城 511300)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了要“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簡稱“兩個體系”),充分發揮出氣象服務‘三農’的重要作用”,自此之后,各級氣象部門結合實際情況,相繼構建“農業氣象服務及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并將其作為日后工作的重點來抓。當前,我國正處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時期,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對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不斷進行優化是當前主要研究課題,而通過構建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可為“三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優質的服務。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增城區暴雨洪澇、大風、冰雹等氣象災害頻繁出現,給當地農業生產帶來了較大損失。因此,構建符合增城區農業需求的氣象服務體系,對于保證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生產工作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進行完善,以先進的氣象科學技術為基礎,始終圍繞氣象防災減災,建立與之相關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可進一步增強當地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從而真正發揮對氣象災害的防御作用,助力農業生產的穩定增效。
近些年來,增城區氣象部門對區域內的綜合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加大建設力度,并出臺了本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結合本區氣象災害發生發展規律編制完成防御氣象災害規劃,通過建立氣象信息員隊伍,進一步延伸了氣象防御網,構建了有效的基層應急減災組織體系,使得氣象災害出現時可以及時應對,降低其造成的損失。
自“農業氣象服務及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被提出來以后,增城區氣象部門就開始對部門資源進行整合,并構建起了以鄉村氣象信息服務站為代表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網絡以及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借助于多媒體終端機、農村大喇叭廣播系統、電子顯示屏、手機短信等方式,使得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受眾群體推進到最后一公里。另外,增城區氣象部門陸續在各個職能單位、村居委等政府部門以及醫院、中小學校、景區等公共場所安裝氣象信息顯示屏,截止到2018年,增城區境內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數量達到了309臺,位居廣東省第一。借助于電子信息顯示屏可以通過視頻、文字、圖片等不同方式對應急預警、政府宣傳、氣象實況、氣象為農服務、科普知識等進行宣傳。在此基礎上,增城區氣象局利用當地的區域自動氣象站點以及GIFT格點預報的數據,實時展示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所在地點的天氣實況和短期預報,有效實現氣象資源的整合運用,有針對性地提供分鎮街的精細化天氣預報。
增城區氣象部門加強與林業、農業、民政、通訊等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并實現數據共享。通過組建氣象防災減災專家聯盟,為了將氣象災害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在氣象災害出現的過程中及時開展聯合會商,災情調查及信息發布工作,充分發揮出了氣象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當前,增城區境內已經基本建成了較為完善的氣象災害預報預測體系,對各種氣象信息和現代化的預報技術進行綜合利用,可以及時對不同類型的災害性天氣進行預測預警,使得氣象災害監測和預報準確率得到了大幅度增強。
一是開發增城區農用天氣預報技術,開展農業天氣預報服務,針對春播春耕、夏收夏種、秋收秋種以及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防御,向政府及相關部門及時提供專題材料;二是開發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產品,開展專題專項服務;三是與農業局統計局等相關部門合作開展作物產量預報,重大農業氣象災害評估,農業病蟲害防控等工作。
結合增城區氣象部門構建農業氣象服務和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過程中,相關配套設施不足的問題較為嚴重。對于省級氣象部門來說,人才和技術配備方面較為充足,再加上資金較為充足,加大了對現代化設備的引進力度,基本可以滿足農業氣象服務及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需求,且相關的防御體系較為完善。而對于基層氣象部門來說,其人才儲備和技術設備方面嚴重不足,很難滿足當地氣象災害與農業生產實際。由于現代化氣象設備配備不足,使得農業氣象服務和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水平較低,增城區相關氣象設備配備不均衡,是構建農業氣象服務及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重要問題。
增城區在構建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過程中,軟件服務政策與服務流程對氣象服務業的支撐力度不足也是其薄弱環節。當前,增城區氣象服務的設施配備基本到位,但是相關的設備軟件服務及流程政策缺失,這也是大部分地區氣象部門的現狀。在對農業氣象服務站制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和氣象預報等氣象服務產品外,在保障技術過硬和設備的現代化水平同時,仍需繼續完善的軟件服務政策及相關流程。
現階段,增城區各個鎮街村居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還不夠完善,各鎮街村居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是否實行無縫聯動機制,是確保農業氣象服務及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順利開展和實施的關鍵。結合增城區實際,不難發現當地政府部門對其的支持仍需加強,必須要認識到農業氣象服務及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部門聯動與常態化間還存在差距,尤其是對應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綠色通道不足,需進一步加強部門協作。增城區氣象信息隊伍的發展機制不甚完善,農民防御氣象災害的意識仍有不足,使得自救互救和社會參與程度不足,不利于農業氣象服務及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工作的順利推進。
在對增城區農業氣象服務及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進行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將其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進行結合,尤其是要重點關注農業產業布局規劃,確保農業跟著產業走,同時還要對氣象監測站點進行規劃,使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對管理機制不斷進行完善,進而構建與增城區相符的農業氣象服務及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例如,在開展增城區氣象服務工作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當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使“兩個體系”建設工作落實到各個鄉鎮、產業區及龍頭企業,提升其的特色性水平。
在建設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過程中,如果單純依靠氣象部門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農業、林業、國土等多部門之間協作,將各自的職能充分發揮出來,如積極開展智慧氣象服務,將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和農業氣象精細化智能服務平臺的作用體現出來。還要結合農業氣象服務及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發展需求,進一步提升氣象為農服務的價值。
在對增城區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進行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對相關的技術和設備投入系統進行構建,以對設施分配不均衡的現狀進行改善,對基層氣象部門的設施配備加大投入力度。同時還要在基層中公開招聘氣象、農業和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以了解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結合增城區實際情況,羅列出開展氣象服務工作所需的設施、設備及對應的數目,嚴格根據標準要求對設施進行分配,以確保農業服務設備配備均衡。
增城區氣象部門應對未來氣象為農服務工作進行規劃,為了有效控制氣象軟件服務,需對氣象軟件服務對應的政策及相關流程的重要性進行明確。另外,應結合國家制定并完善的氣象軟件服務政策,對本區域內的氣象服務流程進行規劃,并結合實際,對其不斷優化。
增城區氣象部門的工作人員可以選擇“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等重大活動日深入到農村地區積極開展氣象知識和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將氣象科技在培育新型農民中的作用發揮出來。可以通過專家知識講座或者是科普宣傳專欄等方式進行宣傳,或者是在農村開展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氣象技術培訓,以提升農民自身的防災減災意識,確保農業生產持續健康發展。還可以增設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平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作業指揮基地,在人工影響天氣中積極引入現代化作業設備,不僅可以增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還能對水庫蓄水、生態環境、森林防火等進行改善。
綜上所述,農業氣象服務及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在影響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同時,還能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開展。增城區有關管理人員需對當前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從加強規劃布局、加強部門合作、加大農業氣象服務設備的投入、制定并完善氣象軟件服務政策和服務流程等幾方面出發,側重于科學化、技術化的方法,并建立起服務三農的專項長效機制,將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損失降到最低,以提升農民經濟收入水平和推動農業生產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