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華
(煙臺市萊山區人民政府萊山街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煙臺 264034)
我國的農業建設正在向規模化發展,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改善生活。隨著科技創新進步,農機得到了大規模的應用,如何將農機充分地融入農藝,成為從業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重點問題。建立科學完備的農機與農藝和諧發展管理機制,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加大培養人才的資金,可以規范農業生產,保證農業施工作業有序開展,促進農業健康發展。基藝農業得與發展,國家與人民也會過得更好。
農藝技術的引進與使用對農業生產有積極的促進與改善作用。例如,長期施用化肥引起土壤質量下降,板結難以耕種,營養物質流失難以供給農作物必要養分,造成越是施肥,土壤狀況越多惡化的惡性循環。農藝技術中有科學施肥的指導,從農作物需求特點與土壤現狀出發,分析各種元素的供需關系,科學指導有機肥與化肥的搭配,從而能夠平衡肥料效果,改善板結土壤質量,提高營養含量,減少肥料浪費等,讓土壤的使用與肥料的施用形成良性循環,不僅提高了農作物產量質量,而且對土壤實現可持續利用。再例如,農作物種植密度在農業種植栽培中十分關鍵,栽種間隙過大,造成土地浪費,是資源分配不當的表現,而栽種間隙過小,阻礙空氣流通和光合作用,又會影響農作物生長與授粉等,導致產量減少,質量不佳的后果。因此,利用科學技術確定合理的栽種間隙,選擇適宜的栽種密度,也是十分關鍵的。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的影響因素,按照科學理念的分析,分別是光照強度與時長;水分與肥料的配比與定期投入;溫度的管控;以及土壤狀況的監測管理。科學的指導必不可少,合理的因素條件搭配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農作物產量與質量的問題。因此,可以看出,強化基層農藝技術推廣和應用有重要意義,非常必要。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在種子栽培過程中運用農藝技術能夠科學確定種植密度,通過設置播種機械的播種間距可以預留栽種空間。在播種過程中,假如預留空間過大,不僅會浪費土地資源,還會產生大量雜草,影響農作物正常授粉,進而影響產量;假如預留空間過小,將會對農作物的光合作用造成影響,也會阻礙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因此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應該結合農作物種類、特征等,綜合考慮光照、溫度、空氣濕度等因素,合理設置種植間距,從而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
環境是影響農作物產量的主要因素,也是客觀規律對農作物的作用。在對客觀規律進行研究的同時,要重視外界環境變化和耕作條件的創造,發揮技術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改變光照、溫度、濕度和土質等,保持土壤中的有機物和微量元素成分,使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適宜農作物的成長,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延長光照作用和進行種子品種的選擇,能夠有效提升農作物生長的質量,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促進農藝技術的發展。
農作物生長離不開肥料,但是施肥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土壤造成影響,導致土壤板結和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下降。科學合理施肥能夠減少這些情況的出現,在保證農作物所需營養的同時提升產量。在具體施肥過程中應用農藝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結合土壤情況和農作物生長所需養分,科學合理搭配肥料,例如化肥、有機肥、微量元素等,能夠避免因肥料過剩而影響農作物生長,而且還能節約成本,保證農作物產量。
機械化病蟲害技術是指通過對試驗田病蟲害的監測(病蟲害種群變動規律)、取樣以及對作物種植及氣象預報資料等運用統計分析的方法來預測病蟲發生及發展的趨勢,再應用機械化生物防治以及化學防治等方法綜合治理田間病蟲害的過程。該小麥高產創建示范區內布設了智能傳感器、高清攝像設備等,創建了病蟲害監測系統,根據監測規律采用高效低毒的農藥在蟲害期和穗期的病害進行兩次防治,且全程采用3WZ-25AS擔架式機動噴霧機進行病蟲害防治。結果顯示兩次蟲害及病害得到了高效防治。
農機與農藝和諧發展需要更多人參與,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加強從業人員對農機與農藝融合的認知,積極主動地推廣農機作業,加快農藝技術的探索研究,加強農機技術的全面深化應用,科學高效地完成農業生產任務。農機與農藝和諧發展首先需要提高農機管理者的技術專業水平,還需要針對農藝人員進行專門的培訓學習,積極組織相關人員開展關于農機與農藝和諧發展知識的培訓,為農機與農藝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相關人員開展技術管理提供理論支撐,為農機農藝融合創造條件,保證農機與農藝和諧發展取得理想成果。
很多農村地區的農機應用水平還不夠,農藝的發展還不夠成熟,由于交通落后,農民思維意識還沒跟上時代的發展,對農機的作用還不清楚,對農藝的應用也沒有取得良好的成果,這些地區需要加大力度引進先進的農機與農藝技術。隨著農機的全面推廣應用,可以快速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利用各種優秀的農藝手段促進農業生產取得良好的成果,有力地推動農機與農藝和諧發展。農業機械的現代化技術,主要是小麥和免耕播種技術、水稻栽培技術、小麥、少免耕播種的種子顯著的成本降低不少,推進苗的早期抗干旱性和水分損失、冬天前和越冬期前的冬天的氣候變暖的影響,干旱的時候蓄水能力強,通風強烈,耐倒伏性強,增加了產量。稻苗生長的機械移植技術主要是水稻栽培,被使用生產水稻育種和移植,應該將重點放在地區的育種和移植操作規范等各階段的品種、育種、移植和管理領域的形成,并決定適當的移植模型,促進農業機械和太陽能的合并。積極引進各種先進的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術,加快了農業機械的普及。針對農業生產的關鍵薄弱環節,制定和完善區域農業機械化技術路線、模式和操作標準,滿足農業規模化、規范化、機械化要求,促進農機農學一體化。
為了進一步加強地方企業的地方農業技術,各國政府應制定適當政策,發展地方企業的地方農業技術,并為加強地方農業部門和相關企業提供充分保障。例如,作為當前農業技術傳播的一部分,政府可以對農業技術的傳播和應用采取一種基本辦法,并在這項政策中規定,當地農民需要定期向基礎農業企業提供技術咨詢,以提高基礎企業的農業技術水平。此外,政府可以制定農業技術定價政策,給予農業企業或農業專業人員一定的獎金,可以批評農業利益停滯不前和一些不負責任的農業技術人員。
建立有效的農業經濟聯合研究與合作機制,其中包括科學合理的、相互調整的農業標準和農業經營標準。第二個組成部分是與農業、種子、肥胖、種植、保障等輔助機構密切合作,改進工作方法,從而組織激勵措施,統一農業作物、播種期、行距、肥胖和植物保護,為機械化領域的工作創造條件。其目的是加強基礎體系建設,促進農業發展,整合農業資源,發展更廣泛的農業理念,開發共同催化劑,加強生產中的技術交流,共同制定農產品一體化的宣傳和技術指導方針。它們是改進和創新的運作機制,使農民能夠建立專業協會,并鼓勵他們以各種方式平衡現有流離失所者,進一步提高生產能力。此外,為了革新研究和成果促進機制,積極改變農業機械、研究和教育模式之間現有的科學和經濟鴻溝,農業專業人員應適當地納入農業研究項目,以便加強科學家之間的合作。建立農業和農業的混合。
根據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需要,應注重農藝技術與信息網絡的整合,農藝技術下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完善,農藝信息的構建,農藝云平臺的開發與標準化建設,農藝技術的整合配置。要注重科技產業的整體發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農業產業化建設,以適應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這符合現代網絡信息化發展和建設的要求。在農藝技術的發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農藝產業的快速管理,擴大產業發展的優勢和技術集成的效果。重視校、企、基層農藝技術合作農業大學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誕生地,同時也是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驅動力量。除學校以外,掌握現代化農藝技術的企業及擁有現代化農業設備的企業也是農藝技術推廣的核心力量。在基礎農藝技術推廣方面,應注重農業大學、企業、基層之間的農藝技術合作,形成以農業大學為依托的農藝技術推廣模式。此外,由農業大學提供農藝科研技術,由企業提供設備及技術支持,由基層提供農藝技術宣傳及推廣服務,三方通力合作,創建區域性產業中心地帶以及永久性農業示范站等;同時對相關農藝技術進行應用,擴大基層農藝技術推廣的業務范圍和高效研究成果的轉化,帶領廣大農民群眾科學生產,提高農業經濟收入。
結束語: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耕社會,農業是發展之本,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但是由于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無法實現大規模種植,地域氣候環境差異巨大,需要分區域分別研究與發展。耕地急劇減少的背景下,發展農藝技術以保證產量與質量的舉措是十分必要的,要確保技術推廣工作的順利進行,以期實現技術指導生產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