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佑國
語文是一門以人為本的學科,與學生的成長息息相關。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課程內容要能夠促進學生的生命發展,教師要選用能激發學生生命動力的教學策略。熊芳芳提出,生命語文是“為生命而為”“用生命而為”的語文教育,是從教育目標與教育途徑對語文教育做出的再定義。[1]從教育目標看,生命語文要教學生豐富內心世界,掌握生活技能,獲得人生智慧,實現自身價值。從教育途徑看,生命語文是師生在教與學的交往中,通過心靈間的碰撞實現的。
傳統的閱讀教學以知識和素材為本位,學生的體驗并不突出。“生命語文”順應了新課程改革“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理念,指引語文教育實踐創新。在“生命語文”理念下,教師要轉變閱讀教學的思維,重視語文課程與學生成長需求之間的聯結,運用教材資源,以閱讀促進學生的生命之花綻放。
教材中的部分課文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具備開展生命教育的契機。[2]部分課文以描繪生命、思考生命為主題,如嚴文井的《永久的生命》、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等,是顯性的生命教育資源。而另一些課文的生命教育資源則以隱性的方式存在,如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宗璞的《紫藤蘿瀑布》等,這要求教師深入解讀教材,有效引導學生學習。
在教學《紫藤蘿瀑布》時,我先引入創作背景,讓學生了解這篇文章作于作者弟弟罹患絕癥之時,體會當時作者心中的愁思。然后,師生將自身代入作者的處境中閱讀文本。在閱讀中,我以關鍵句為抓手,如對“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句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所寄托的情感和對美與生命價值的認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披文入情,以關鍵字、詞、句為切入點,深入把握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與感悟。
主題探究是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也是培養學生生命態度的重要方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入把握課文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和作者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探討如何確立生命姿態。《白楊禮贊》是作者在20 世紀40 年代初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創作的,贊頌了白楊倔強挺立的生命姿態。在教學中,我首先從創作背景導入,展示北方人民堅強抗戰的歷史圖景,引導學生認識白楊樹的象征意義,讓學生從作者對樹的描繪中看到人的精神力量,感受作者對中國人民反抗壓迫、堅強不屈的品質的贊頌。其次,我抽取文中多處出現的關鍵詞——“普通卻不平凡”,讓學生探討如何做到普通而不平凡。再次,我以愛國主義主題為出發點,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感受,促進學生形成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品質。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認知,更要觸動學生的情感,影響學生的內在世界。如在教學《散步》一文時,我針對文中道路選擇的分歧,提出問題:“‘我’選擇走大路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母親又改變了主意?”“家中的長輩是否也經常遷就你?”學生從文中尋找答案,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回答。然后,我讓學生站在父親的立場上思考他的責任。當代初中生的親情觀念多是以自我為中心,多認為家庭成員都要圍著自己轉,課堂上這樣的反思活動對轉變學生觀念具有助益。情感共振讓學生借文學作品了解生活的意義,有助于形成更豐富的生命意識,喚醒生命責任。
閱讀是開展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如果學生形成了敏銳的審美力,便更能夠擁有內在的力量,達到一種“自足”的生命狀態,更多地感受到生命幸福。[3]初中語文課本中擁有大量的審美教育資源,教師可以融合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美學意味。如七年級下冊《誰是最可愛的人》,全文都在以具體的事例說明為何志愿軍戰士才是最可愛、最美的人,具備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在教學中,師生共同體會課文質樸而真實的語言所帶來的藝術力量,并重點探究文中援引的吃雪戰士的話。學習這部分時,教師讓學生分別扮演戰士和“我”,對這些話進行深情朗讀,讓學生感受平凡話語中的非凡情感,體會人性美和心靈美。學生將文中的審美意蘊折疊入自身的經驗中,學會從純樸中欣賞崇高,確立一種新的生命美學態度。
“生命語文”理念的應用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強調構建互動式的閱讀課堂,使閱讀過程不再只是知識的單向傳遞,而是充滿生機的多元互動空間。[4]
“生命語文”理念下的閱讀課堂中,學生應當實現內在的認同,而內在認同的實現,要以師生有效互動為前提。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權,又要引領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持續探索中實現深度閱讀。例如,教學文言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時,我給予學生探究空間,通過提問、評價和小結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第一自然段,由學生歸納出作者列舉的幾個人物,說明他們的共同點;第二自然段,教師以“根據作者的觀點,一個人怎樣才能夠有所作為?”引導學生探討;最后教師組織主題討論活動,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逆境能夠讓人成才。師生活動的適當設計讓課堂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局面,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在經典文學作品中自主生成關于生命哲理的認知,形成追求生命成就的態度。
讓每個主體都參與進來,在閱讀過程中共同提高,是踐行“生命語文”理念的應有之義。閱讀互動不應該只是少數學生的秀場,而應該是學生集體交流和分享心得的平臺。這要求教師根據閱讀素材的特征,在學生能力范圍內,支持學生通過互動解決問題。例如,《蟬》一文包含大量說明具體事實的文字,學生可以從這些文字中見到生動的生命形態,產生直觀的感受。為加強學生的生命體驗,我開展了小組合作活動,鼓勵學生分組探討感興趣的部分,說明作者如何抓住特點進行說明。如針對21—23 自然段寫幼蟲落地部分,有學生指出其抓住的說明特點是“尋找軟土”“在天冷前找到藏身處”,以及“用前足的鉤扒掘地面”。憑借小組合作活動,優化了參與主體,以及參與主體的思維、情感和行動,讓學生對內容的閱讀更為有效。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收獲是多維度的,不僅掌握了作者如何抓住特點進行說明,而且認識到了生命的精妙、美好和可貴。
總之,“生命語文”是生命教育視角下的學科再定位,對應著教學目標與方式的更新。閱讀教學對于實施語文學科中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加深對教材的理解,發掘其中的生命教育資源,巧選切入點開展教學,優化互動,推動有效閱讀,讓閱讀更好地導引學生的生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