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戴昌艷
85歲高齡的李大爺在下樓梯時不慎摔倒,昏迷不醒。在ICU治療10天后仍未見好轉,其三個女兒和兩個兒子為是繼續治療還是放棄治療吵得不可開交。
《民法典》第三十三條:“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該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根據上述規定,李大爺可以在意識清醒時,選定自己信賴之人作為監護人,在其喪失行為能力時,由該監護人對其進行監護。針對案例中的情形,可以由李大爺選定的意定監護人根據“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的原則來確定是繼續治療還是放棄治療。
意定監護制度,是指成年人在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時,根據自己的意愿確定監護人,并與之簽訂書面協議,賦予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對自己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利進行照顧和管理,代理自己行使民事行為的法律制度。
意定監護制度在我國起步較晚,從出現到確立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我國于《民法通則》中確立了法定監護和指定監護兩種監護方式,但未提及意定監護,監護制度的對象僅限于未成年人以及喪失全部或部分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沒有被納入到監護范圍。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下,2012年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首次提出針對老年人的意定監護規定。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自己關系密切、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組織中協商確定自己的監護人。監護人在老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依法承擔監護責任。老年人未事先確定監護人的,其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確定監護人。”
2017年《民法總則》吸收了意定監護規定的內容,并將意定監護的適用主體擴展到“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至此,我國的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正式確立。近年來,我國的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不斷吸取學界與實務界的各方經驗,于《民法典》的編纂過程中不斷拓展,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
關于意定監護協議,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意定監護協議,以書面形式為要件。監護協議是確立監護法律關系的基本依據,它決定本人授權的范圍、權限和期間等主要事項,明確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權利義務,并直接影響到第三人的利益。而簽訂監護協議的時間一般距監護條件成就的時間較遠。為了有效地保證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最終能夠實現,避免在監護條件成就時無據可循,法律要求必須訂立書面的監護協議。
2.意定監護協議,采取公證的形式更為科學合理。盡管伴隨著社會層面的保障和立法的完善,我國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取得較大進步,但還處在探索階段,存在實體要件不明、程序保障空位、監督機制缺失等一系列問題。經過公證可以推動協議雙方將協議內容明確細化,大幅提高協議的可執行性;還可確保協議內容的合法性,盡可能地保障協議雙方的合法權益。
3.意定監護協議雙方在簽訂協議時均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根據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協議時應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否則該法律行為將會因為訂約主體缺乏締約資格而影響協議的效力。
4.意定監護協議應盡量全面細致地約定相關權利義務,列舉人身監護和財產監護的具體事項,明確監護職責,是否有監護報酬及支付方式,爭議解決等方面的內容,防止因協議內容模糊而徒增爭議。
5.在簽訂意定監護協議時,應當設定監督人或第二監護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對監護情況予以考察。如果發生被監護人權益受損的情況,監督人可以及時通過法律途徑予以制止,保障被監護人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