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翔

作家都是語言的魔術師,妙筆生花的秘密就在于熟練掌握了比喻思維。運用比喻思維,我們能夠打開新奇、陌生化的視角,發現萬物的隱秘關聯,讓文字像鮮活的魚游動起來,像一只只蝴蝶飛舞。
什么是比喻思維?比喻思維,是人類認識和解釋世界的一種常見的思維方式,也是所有認知方式中歷史最久遠的一種。早在原始社會,人類遇到無法解釋的現象,便會發揮想象力,從相似的事物中尋找原因。比如,先民們看到雨,無法解釋,便想象是天上的龍在噴水。而雨后又看到彩虹,便想象這是因為龍噴了太多水,口渴,所以又從天上探頭到地面喝水。這樣的比喻思維,充分地運用到了象形文字的造字中。我們看甲骨文中,“虹”這個字,它的造型便是:一條雙頭龍蜷曲著身體,首尾都是龍頭,在地面喝水,形成一個弧形的畫面。因此,當我們寫出“彩虹”這個詞時,從造字思維上,它就隱含了一個充滿詩意的比喻句:天上的彩虹/像一條俯身飲水的雙頭龍/它彎曲的身形/橫貫了整個天空。可見,我們的漢字本身,就隱含著比喻的思維和飽滿的詩意。
在具體寫作中,比喻思維是使用廣泛的文學修辭手法。修辭學家們把比喻的修辭細分為二十多種,除了明喻、暗喻,還有借喻、互喻、反喻、博喻、環喻、復喻……其中,最常用的是明喻和暗喻。所謂明喻,就是被比的事物(本體)和用來作比的事物(喻體)都出現,并用比喻詞連接起來。常見的比喻詞有“好像”“好比”“似”“如”“同”“類”“仿佛”等。例如,《詩經·小雅·小旻》中寫“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把謹慎恐懼的樣子,比喻成像面對深淵,像踩在薄冰之上。當然,更多的時候,作家講求文字的含蓄和朦朧美,一般會把比喻詞省去,直接羅列本體和喻體,這就是暗喻,也稱為隱喻。例如,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寫“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烏云就像打翻的墨水,遮住了一半的遠山,還剩一半晴朗,這是醞釀雨意、將下未下之時的景色,頗有水墨畫的濃淡飄逸之感;第二句,寫的是急雨驟降,白色的雨滴落入湖中,激起的水花就像跳動的珍珠,亂濺入我的江舟。
下面,我們結合具體案例,為大家講解三種訓練比喻思維的創意方法。
比喻最動人之處在于,可以將難以名狀的內在情緒和情感顯化為具體形象,也就是賦形,以達到化虛為實的效果。寫作時,切忌大段喊口號,或者空洞抒情,大量鋪陳抽象的詞語,而應該巧用比喻,以生動傳神的意象和準確的洞察力來打動讀者。比如,愁和孤獨,分別是中國古典詩歌和現代詩中最常見的母題。無論是古代詩人還是現代詩人,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賦形法,以比喻化虛為實。
宋代詞人賀鑄在《青玉案》里寫:“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首詞幾乎是以呼喊的方式,連用三個比喻來形容“愁”,愁緒像一川氤氳的草綿延不絕,像滿城飄飛的柳絮滿目皆是,像梅子成熟時節的雨下個不停。煙、草、風、絮、雨,其實是隱含了五個意象來強調愁緒之多、之廣、之延綿。“梅子黃時雨”一句,又讓人想起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而現代詩人海子也運用類似的方法寫孤獨,他在《魚筐》一詩中寫道:“孤獨是一只魚筐/是魚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這首詩,不禁讓人想起馮至。馮至寫“寂寞是一條蛇”,已經是很新奇的比喻了,而海子卻更進一步,把孤獨比作魚筐。魚筐和孤獨有什么關系呢?看似毫不相干,距離甚遠,所以引人琢磨。詩人接著又說,孤獨還是魚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至此,我們理解了,孤獨就像魚筐一樣,空空的,但又有所期待。期待收獲一些愛和溫存。而現實呢?空空的孤獨,竹籃打水一場空,最終是泉水放在泉水里,什么也沒有。這不禁讓人想起博爾赫斯《另一次死亡》中的名句:“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文學創作中的比喻,除了會化虛為實,還會經常反用,采取化實為虛的手法。可能會有人產生疑問,一個實際的意象,本來有生動的形象,為什么要用比喻把它化成虛無縹緲的意象呢?這正是文學的魅力。作家故意運用化實為虛的手法,賦予眼前實在的景象以朦朧的意境,讓人回味其中的意蘊。比如,“云彩輕盈如夢”,這句話就是化實為虛,云彩是眼前的景象,卻把它比作虛無縹緲的心理現象——夢。你可以理解這是一個反喻,是“夢如云”的倒裝。也可以理解為是互喻,夢和云都是輕盈的事物,它們相互作比。當你掌握了賦形思維,可以寫出一連串的比喻來化虛為實寫出具體傳神的意象后,就可以嘗試化實為虛,追求一種有彈性的、有張力的詩的美感。
古代詩人和現代詩人,都鐘情于“夢”的意象。比如秦觀在《浣溪沙》中寫道:“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秦觀透過掛著銀鉤的簾子望見迷蒙的飛花輕盈像夢一樣,無邊的雨絲飄灑像愁一樣細膩。詩人以抽象的虛空的夢和愁來比喻具象的飛花和絲雨,更能引人遐想,營造出迷離夢幻的朦朧之境,達到言不盡意、意在言外的效果。徐志摩《再別康橋》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徐志摩寫:“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寫榆樹蔭下的水潭,本是實景,卻不寫清泉,寫泉中虹影,這是第一重以虛寫實;緊接著寫風吹碎的浮藻間的虹影,又把沉下去的水草、浮藻比作五彩斑斕的夢。從清泉到虹影再到夢,意象越來越縹緲、靈動。緊接著又從這朦朧的意象出發,不寫劃船,寫尋夢。在青草更深處,尋到了什么夢呢?原來是一船星輝,星輝璀璨,放歌也縹緲,一切都是輕盈的意象,一切都亦幻亦真。
除了尋夢,營造意味的比喻還經常“走心”。比如郭沫若在《雨后》中寫道:“雨后的宇宙,/好像淚洗過的良心,/寂然幽靜。”把雨后壯闊清朗的宇宙天地,比作淚洗過的良心。良心是抽象的,誰見過良心呢?但詩人說,良心也是可以被雨水滌蕩的,這就變得饒有興味了。雨后詩人看天地澄澈的風景,神清氣爽,所以感覺內心的陰霾一掃而光,就像是被洗禮過了一樣。究竟是我們帶著一顆凈化了的心去看風景,還是風景讓我們的心獲得了凈化?同樣的,杜甫在《秋興八首(其一)》中寫道:“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孤舟怎么會系在“我”的心上呢?原來,是詩人看到孤舟長系不發,想到自己漂泊在外,歸鄉難成。孤舟就是在外游子的寫照,即使相隔萬里,一頭還是系著故鄉。故鄉,就像是遠方的港口,時刻牽引著停泊的孤舟。因此,這里的孤舟,就是詩人的孤心。
俄國形式主義學者什克洛夫斯基曾說過:藝術要追求陌生化,就是讓大家從對日常熟悉事物的刻板印象和習慣思維中跳脫出來,獲得一種“重新發現”的美。因此,最高超的比喻應該是陌生化的、新奇的,讓人產生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震驚感。
比如,臺灣詩人洛夫在《子夜讀信》里是這樣寫比喻的:“子夜的燈,是一條未穿衣裳的小河。/你的信像一尾魚游來。/讀水的溫暖,/讀你額上動人的鱗片,/讀江河如一面鏡,/讀鏡中的你的笑,/如讀泡沫”。這首詩輕松靈動,句式富有創意。開篇,詩人把夜晚的白熾燈比作“未穿衣裳的小河”,燈沒有燈罩,所以是“未穿衣裳”,這個比喻調皮有趣。燈光傾瀉流淌,像一條小河。開頭一句,既有比喻也有擬人,非常新奇。承接著“燈光是小河”的比喻,詩人把愛人或朋友寄來的信比喻成一尾魚,這是自然而然的聯想。信本是無生命的,卻拿有生命的魚作比,有陌生化效果。讀信的過程中目光隨文字移動,又像魚兒游動,比喻形象貼切。詩人又說,讀信的內容,就像數著魚兒額頭的鱗片,比喻中套著比喻,又把信比作江河,而字里行間浮現出寫信人的笑與歡欣,就像江河上涌起的泡沫。整首詩運用一連串環環相扣的比喻,寫出了夜晚讀信的外在情境,以及詩人的內在心境,耐人尋味。

創意寫作練習
請你模仿經典作家的案例,試著為日常的事物創設新奇的比喻。你的本體和喻體差距越遠越好,比如,看到云,可以把云比作一條鯊魚露出的白色背脊。看到河水,可以把河水比作一條歡舞的辮子。你也可以試著寫一寫美食,盡可能運用一系列比喻,做出一個比喻拼盤。想一想,黃瓜可以比作什么?烤羊腿和荷包蛋可以比作什么?越新奇越好。然后,你再把一系列比喻句組合成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