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克儉
(浙江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戲劇舞臺藝術在歷經古裝戲復蘇的短暫時光后,便遭遇了傳統文藝環境的惡化、市場的滑坡,而經濟轉型的挑戰,以及不斷推進的所謂文藝體制改革過程中所出現極端行為和“極左”做法,更是使戲劇從業者人心浮動、隊伍渙散、生產停滯,包括豫劇在內的中國民族傳統戲劇藝術迅疾跌入谷底。(1)據統計,1980年全國有劇團3523個,1992年減少到2766個,1980年劇團人員有約24萬人,到1992年減少到約16萬人,均減少三分之一。豫劇憑靠自身特有的藝術魅力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特別是藝術家們在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的驅動下,在振興豫劇之路上勇挑重擔、不懈努力奮斗,在劇目創作生產、市場經營開拓和作品全國獲獎等方面無不取得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
但美中不足的是,盡管豫劇在“文華獎”(2)文化部主辦的專業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1991年設立每年一屆,1998年改為兩年一屆,2004年起與“中國藝術節獎”合并,三年一屆。評比中接連獲得新劇目獎、表演獎,于“五個一工程”(3)中宣部于1992年組織的精神文明建設評選活動,每年評選一次。評選中屢屢入選“一部好戲劇作品獎”,但“河南目前在全國所處的這個位置,我認為也有不足,首先是沒有獲得過大獎。沒有得過大獎的省都有壓力,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和河南都是這樣的”[2]。因此,打造舞臺藝術精品,改變落后現狀,盡快扭轉河南戲劇“無大獎”窘況成為河南文化大省建設中亟待破解的難題,以豫劇為主陣地的戲劇創作被提升到事關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繁榮戲劇創作成為文化藝術事業中重中之重的工作。繼1997年10月舉辦首屆“中國豫劇藝術節”之后,1998年4月28日至29日在鄭州召開“全省藝術創作會議”,除傳達全國藝術創作會議精神外,還重點部署了河南省藝術創作工作,強調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務必將文藝創作生產作為年度頭等重要工作來抓。
基于這種背水一戰的形勢,自許下“奪大獎”宏愿時限后(4)河南省文化廳藝術處1999年度工作總結中就有“為獲得文華大獎而奮斗”的專題內容。參見河南省文化廳、文物局編:《河南文化文物年鑒》2000卷(內部資料),第272頁。,1999年初,河南省文化廳通過一系列舉措,提升豫劇創演水平。通過召開創作會、座談會更新觀念、提高技巧,通過舉辦編導研訓班(5)開辦99’河南編劇、導演研修班,100余人參加學習;河南省第二期編導培訓班,精心挑選20余名編導在北京進行為期一個月學習、觀摩和研討。提高業務能力和理論水平,通過制定《河南省藝術創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調動劇團創作演出的積極性,通過組織劇本論證會(全年16次)、“優秀劇本征集”(征得90余部)發現優秀新作。狠抓重點劇目生產,對基礎好、潛力大的劇本和劇目,特制工作計劃,凝聚八方人才,加大資金投入,集體智慧攻關,精心加工打磨,全面提高藝術水準。經過多方努力,初見成效,1999年9月,《老子·兒子·弦子》(6)王明山編劇,耿玉卿作曲,張海龍飾趙鐵賢,馬剛良飾周金妹,劉杰飾芳芳。榮獲中宣部主辦的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次年4月獲“文華新劇目獎”,11月再獲第八屆“中國人口文化獎”。
被河南省文化廳列為一號重點劇目的是《香魂女》,該劇改編自中篇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豫籍青年作家周大新創作發表于1990年,由河南本土青年劇作家姚金成執筆。故事講述兩代農村婦女不幸的婚姻和悲劇命運,呼喚女性意識的覺醒。豫劇劇本初稿完成于1999年10月底,12月4日劇本經過文化部藝術司組織專家研討論證;唱腔設計和音樂編配交由朱超倫、耿玉卿、李仲黨、安之語、湯其河、趙國安等河南省著名戲曲音樂家集體完成。聞名全國的現代戲紅旗團河南豫劇三團當仁不讓地承擔起舞臺呈現的任務。為了給豫劇舞臺表演注入新理念,加快現代化轉型,徹底改變“粗、土、淺、俗”既往印象,特聘請本土話劇和晚會導演李利宏執導;劇中主要演員面向全省公開選拔,最后確定女主角香嫂由汪荃珍飾演,兒媳環環由楊紅霞飾演,孟祥禮飾實忠,陳清華飾丈夫二東,陳利珉飾兒子墩子,張月婷飾劉嬸。
2000年9月28日,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在六朝古都江蘇南京隆重開幕,這一屆藝術節首次引入競爭機制,設立藝術評獎。作為邁向新世紀、跨入新千年的藝術盛會,62臺優秀入圍評獎節目在主、分會場五地持續演出半個月。經過80余場的舞臺演出檢驗并反復加工修改完善(其中大幅度修改3次,小改10余次)的現代豫劇《香魂女》于10月3日向第六屆中國藝術節主會場南京進發。8日的第二場演出,《香魂女》以其深邃詩化的思想內容、恢宏空靈的空間營造和寫意唯美的藝術表現征服了現場觀眾,贏得評委們的盛贊,一舉奪得藝術節最高獎——“中國藝術節大獎”,標志著豫劇藝術創作和生產邁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繼榮獲“中國藝術節大獎”后,《香魂女》接連獲得第十四屆曹禺戲劇獎劇本獎(2001年9月,該獎系河南省歷年來劇本獲得的最高獎項)、全國第八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001年10月)。《香魂女》的成功突圍,不僅為河南戲劇人爭得了榮譽,更為重要的是為河南戲劇創作乃至全國的豫劇發展提供了藝術觀念指導和表演美學支撐。
2003年度征集劇本共106個,獲優秀劇本獎31部。《鍘刀下的紅梅》《村官李天成》等重點劇目經過精心打磨、加工提高,推向全國。前者獲得第九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后者則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申報上取得新突破,獲重點基金扶持。該年度的一個堪稱大手筆的是“河南戲劇走出去戰略”,河南省委宣傳部、文化廳聯合長安大戲院在京舉辦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省進京演出劇目最為集中、數量最多、規模聲勢最大的“2003長安·河南戲曲節”,精選豫劇、曲劇、越調三大劇種11臺劇目,從4月5日至24日共演出18場。這11臺劇目題材廣泛、體裁豐富、風格多樣,演員陣容強大、實力雄厚、年輕有為,充分展示中原戲曲藝術創作的雄厚實力以及新一代河南戲曲演員不可限量的發展潛力。三周的京城匯演,開啟豫劇的都市化、現代化進程,其中大型移植古裝豫劇《程嬰救孤》與觀眾產生心靈共鳴,現場觀眾淚流滿面,演出引起強烈反響。種種跡象無不預示著豫劇藝術創作和表演新跨越、新輝煌的到來!
豫劇舞臺藝術的繁榮,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演員的二度創作呈現。雖然當代戲曲舞臺已由“角兒中心”向“導演中心”轉變,但演員的重要性還是無可替代的。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間,豫劇演員的成長令人欣喜,共有來自河南、江蘇、山東、河北、安徽五省的8位豫劇演員喜得“梅花獎”:2000年第十七屆金不換(河南省鶴壁市金不換豫劇團),2001年第十八屆燕玲(江蘇省梆子劇團)、苗文華(河北邯鄲東風劇團),2002年第十九屆汪荃珍(河南省豫劇三團)、張曉東(安徽省宿州市華夏酒業藝術團),2003年第二十屆王紅麗(河南省小皇后豫劇團)、賈文龍(河南省豫劇三團)、李新花(山東省濟寧市豫劇團)。綜觀這一時期全國豫劇演員“梅花獎”得主,凸顯三個特點:一是獲獎的省份大大增多,河南省之外獲獎人數占據半壁江山,表明豫劇在全國發展較為均衡;二是小皇后豫劇團團長王紅麗成為第一個摘得二度梅的豫劇演員,名角帶名團,不僅為豫劇演員樹立了標桿,更為全國民營戲曲劇團爭得了榮譽;三是三位不同行當男演員勇奪“梅花”,喜人成績的背后也預示著一個訊息,豫劇男演員正悄然之中崛起,豫劇演員“陰盛陽衰”現象已經得到較大改觀。
豫劇在21世紀迎來了兩個具有根本性、劃時代意義的發展機遇。一是自昆曲入選世界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國務院高度重視,穩步實施民族民間文化系列保護工程。通過頒布“非遺”代表作名錄、認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確認文化生態保護區等方式,逐步實現國家“非遺”保護的四級體系,對我國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尤其是瀕危的文化遺產,給予適時搶救和活態保護。作為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大省,河南省政府率先制定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實施方案”,這一舉措極大地促進了全社會對包括豫劇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價值的認知,迅速提高了全民保護“非遺”的積極性。另一個是河南省委規劃了“奮力實現中原崛起”的宏偉戰略發展目標,“文化繁榮”作為中原崛起五大目標之一被提升到精神文明引領的新高度,為河南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熔鑄了新鮮的活力和強大的動力。建設“文化河南”、實現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實力強省的嶄新跨越,不僅成為中原崛起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為實現中原崛起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作為文化河南的重要內容之一,傳揚和復興以豫劇為龍頭的優秀中原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成為當務之急。
奧蘇泊爾認為,知識遷移就是人們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知識學習發生影響。而如果已知的知識技能對學習的新知識技能產生干擾,起消極阻礙的影響,稱為負遷移。因此,教師應重視負遷移帶來的消極效應,尤其是對于容易混淆的計算問題,更需要克服定式思維,通過辨析、糾錯等活動突出新知識的內涵、特征和規律,提升學習效率。
2004年開年,豫劇大師常香玉在鄭州因病去世,巨星隕落,萬民悲痛。7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河南廳舉行常香玉“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追授儀式。河南省文化系統以豫劇大師常香玉被國務院命名為“人民藝術家”為契機,廣泛開展向常香玉學習的活動。學習她愛國愛黨、心系人民的崇高精神,學習她“戲比天大”、藝無止境的藝術境界,學習她德藝雙馨、無私奉獻的高貴品格。全省文藝工作者化悲痛為動力,相繼創作生產出一大批優秀文藝作品,特別是在豫劇精品工程生產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2004年9月10日,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在浙江杭州拉開帷幕。9月18日、19日兩天,河南省豫劇二團團長、豫西調傳人李樹建領銜主演的大型古裝豫劇《程嬰救孤》(7)編劇陳涌泉,作曲趙國安、李宏權,導演黃在敏、張平。亮相藝術節舞臺,凝練深刻的主題、扣人心弦的內容、精湛嫻熟的技藝、精彩完美的舞臺呈現傾倒了現場觀眾,征服了藝術節評委,一舉奪得全國專業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第十一屆文華獎評比“文華大獎”(8)“中國藝術節”是由國務院批準,文化部主辦,各省、市、自治區承辦的國家最高級別綜合性藝術盛會,創辦于1987年,初始兩年后三年舉辦一屆;“文華獎”是文化部主辦的專業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設“文華大獎”“文華新劇目獎”和“文華單項獎”三類獎項,創辦于1991年,初始一年后兩年評獎一次;2004年始將第十一屆文華獎與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兩獎合一,固定為三年一屆,增加獎項含金量。第一名。主演李樹建飾演程嬰、鄭慧娟飾演彩鳳,編劇陳涌泉,導演黃在敏和張平,舞美薛殿杰、白少杰等分別獲得各類別的文華單項獎。該劇根據元雜劇《趙氏孤兒》改編,成功地刻畫了一位愛憎分明、見義勇為、堅忍頑強的藝術形象,由此折射出人性光輝和民族氣節。二度創作新穎別致,既提煉升華主題又增加聽覺視覺沖擊力,既遵循中國傳統戲曲美學原則又大膽借鑒現代藝術語匯銳意創新,實現傳統戲曲現代化、古典名劇的地方化和藝術精神民族化,將專家叫好與觀眾叫座相統一,真正成為既能參賽獲獎又能商業巡演的優秀舞臺藝術作品。
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評選中,豫劇亦有新的收獲。省豫劇三團新編大型現代豫劇《村官李天成》榮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03—2004年度)“精品提名劇目”,成為國家實施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評選以來河南省舞臺藝術和中國豫劇的首次入選,同時作為兩部選演的地方現代戲之一參加第二屆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進京展演。2005年春,《村官李天成》劇組應邀參加上海市委宣傳部組織的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浩然正氣應天地”為主題的優秀舞臺劇目展演,從3月18日開始在上海市各地連續演出了21場,真實感人的故事情節、優美的唱腔、動人的歌唱、豐滿的人物形象、發自內心深處的情感力量,在觀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心靈共鳴,劇中的“吃虧歌”已然成為共產黨員的正氣與奮進的贊歌。21場演出場場座無虛席,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演出盛況空前。
為滿足廣大上海干部群眾強烈的觀賞需求,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專門選取位于市中心靜安區的“藝海劇院”,舉行“豫劇現代戲精品劇目展演”,《朝陽溝》《香魂女》《村官李天成》三劇輪番上演。上海新聞媒體以極大的熱情連續跟蹤采訪、宣傳報道,演員、觀眾和媒體多向度互動,好評如潮;《香魂女》《村官李天成》是能夠贏得觀眾的精品佳作,將河南現代戲創作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取“藝術的海洋、海納百川”之意命名的“藝海劇院”,真真切切地在大都市上海掀起了一場來自中原的“現代戲風暴”和“豫劇熱”。
為了進一步總結現代戲創作經驗,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組委會辦公室聯合《上海戲劇》編輯部在藝海劇院舉行“河南省豫劇三團現代豫劇表演藝術研討會”,包括著名越劇大師袁雪芬在內的上海戲劇界名家悉數出席研討會,與會專家高度贊揚河南豫劇三團表演藝術家在豫劇現代戲創作與表演上取得的輝煌成就,甚至將豫劇現代戲創作提升到中原崛起的高度加以論述,認為此次展演充分展現了豫劇創作的新風貌,戲劇大省河南的戲劇創作正走出滯后于全國的狀態,在現代戲創作等領域重新崛起,顯示出強有力的后勁,定將在中原崛起中起到先鋒典范作用。[3]“豫劇現代戲精品劇目展演”的大獲成功,為豫劇爭得了尊嚴、贏得了榮譽,標志著河南現代戲創作邁上了一個新的時代高度,豫劇三團的藝術家們率先為豫劇現代化轉型、城市化進程邁開了堅實的腳步。
作為中原崛起之“文化河南”建設重要工程,長期為豫劇戲劇人所詬病的表演場所陳舊簡陋問題有了重大突破,總占地面積10公頃、總建筑面積7.5萬平方米的大型現代化、專業演出場所——河南省藝術中心于2003年12月12日破土動工,該工程總投資約為9.26億元人民幣,由加拿大著名國際設計大師卡洛斯·奧特設計,位于鄭東新區CBD核心區,包括大劇院、音樂廳、小劇場、美術館和藝術館共五個獨立的單體建筑。設計師將河南大地出土的、冠絕全國的陶塤(約6500年)、石排簫(約2500年)和舞陽賈湖骨笛(約7800—9000年)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用抽象的造型、現代的材料賦予具有厚重歷史感的樂器文物極為鮮明的時代氣息。走進現代化建筑群,仿佛聽到古老樂器天籟般的鳴響,感到中華母親河黃河脈搏的跳動,上下五千年中原文化正煥發出走向未來的新鮮活力,成為省會鄭州的新地標。
乘著“中原崛起”的東風,當“文華大獎”的門檻被成功跨越,豫劇表演藝術發展的勢頭便一發而不可收;李樹建、汪荃珍、王惠、李金枝、王紅麗、賈文龍等一批擁有出色的表演藝術才華、具有劇團和劇種發展責任意識和使命感的中青年表演藝術家勇敢地擔負起重振豫劇昔日雄風的歷史重擔。豫劇人正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和百倍的信心,開啟了向全國舞臺表演藝術峰巔攀登的征程;豫劇舞臺表演藝術煥發出勃勃生機,呈現出蓬勃向上之勢,吹響了走出河南、進發全國、奔向世界的集結號,相繼創編排演了現代戲《鍘刀下的紅梅》《常香玉》《村官李天成》《王屋山上的女人》《蘭考往事——焦裕祿》和新編歷史劇《清風亭上》《大明賢后》《蘇武牧羊》《曹公外傳》等一批舞臺精品新劇目。至2011年,兩部劇目喜獲“文華大獎”,6人次獲得“文華表演獎”,4次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4次贏得中宣部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2007年11月,在湖北省舉行的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上,豫劇一團新編豫劇《常香玉》參加演出再獲“文華大獎”,王惠(飾演老年常香玉)、李金枝(飾演青年和中年常香玉)、李斌(飾演陳憲章)分獲“文華表演獎”,導演李利宏,編劇韓楓、楊林和李利宏,舞美羅江濤分獲“文華單項獎”。
2010年5月,在廣州舉辦的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上頒發了第十三屆文華獎,河南省越調團《老子》(申鳳梅主演,李利宏導演)從65臺參賽劇(節)目中勝出,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文華獎“文華大獎”十佳劇目獎。河南省豫劇三團現代豫劇《村官李天成》、山東省聊城市豫劇團新編歷史輕喜劇《大明賢后》(9)編劇劉桂成,導演陳貽道,作曲趙國安,章蘭飾馬秀英,付成勇飾朱元璋。雙獲第九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優秀劇目獎,章蘭(《大明賢后》飾馬秀英)、李樹建獲“文華表演獎”,賈文龍(飾李天成)獲優秀表演獎,姚金成、張芳、韓爾德獲“文華劇作獎”,張平、李雁獲“文華導演獎”,趙國安獲“文華音樂創作獎”。
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和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評選中,更是捷報頻傳。李樹建主演的《程嬰救孤》榮獲2004—2005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第一名(10)2007年又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戲曲類第一名,實現了國家級大獎三連冠。;王紅麗主演的《鍘刀下的紅梅》(11)該劇2001年開始排練,宋西庭編劇,余笑予導演,王豫生作曲,柯仲奇舞美。入選2006—2007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李樹建主演的《清風亭上》(12)編劇李學庭,作曲趙國安、李宏權,總導演盧昂,導演蘆珊、張懷奇。榮獲2007—2008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第二名;汪荃珍主演的《香魂女》入選2008—2009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王惠、李金枝聯袂主演的《常香玉》獲2009—201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第一名。
2004年以后七年時間,豫劇演員更是“摘‘梅’采‘蘭’”,收獲滿滿。來自河南、山東、河北三省的10位演員榮登“梅花獎”光榮榜:2004年第21屆楊紅霞(河南省豫劇三團),2007年第23屆王惠(河南王惠藝術工作室)、田敏(河南省豫劇二團)、劉曉燕(河南省平頂山市豫劇團),2009年第24屆章蘭(山東省聊城市豫劇團)、陳新琴(河南省商丘市豫劇團)、徐俊霞(河南豫劇一團)、郭英麗(河北省邯鄲東風劇團),2011年第25屆李樹建(河南省豫劇二團)、楚淑珍(平頂山市豫劇團),其中李樹建、章蘭喜獲“二度梅”,李樹建成為第一位獲得“二度梅”的男演員,這位“豫西調靠山吼”的傳人,憑借著“忠孝義”三部新作的成功創演,以出色的演唱和戲劇人物塑造,當之無愧地贏得了“二度梅”,同時通過高超的唱功為豫西調生行唱腔和男性演員演唱正名。另外,在上海“白玉蘭獎”評選中,這些年來也有重要收獲,賈文龍(2005年第十五屆)、李樹建(2006年第十六屆)、汪荃珍(2006年第十六屆)和張寶英(2010年第二十屆)四位演員分別獲得了上海“白玉蘭獎”的“主角獎”,成為除上海戲曲之外的地方戲曲獲獎大戶。
豫劇發展之所以“風景獨好”,與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密不可分。2010年7月22日,河南省委、省政府領導到省文聯和省直文藝院團調研,深入了解劇目創作、表演演出、排練場地條件等情況以及事業發展中面臨的困難,詳細詢問工資待遇、津貼補助等生活實際問題,對豫劇唱腔藝術給予高度評價:“河南的豫劇唱腔慷慨激昂,令人振奮,一句臺詞,一個唱段,都是千錘百煉、精益求精,豫劇是河南一張璀璨的文化名片,流派紛呈,名家薈萃,在全國都有很大影響。”盛贊豫劇表演藝術家為豫劇發展始終堅守、默默奉獻、永不言棄的精神。河南省內一些企業也紛紛捐款支持豫劇發展,河南宇通集團、天瑞集團分別向省文聯、省直及相關院團捐贈3000萬元,用于精品劇目創作,宇通集團另向省直8個文藝院團捐贈8輛大客車,以為他們送戲下鄉演出之用[4],河南豫劇一、二、三團便分別一次性得到600萬元和一輛大客車的友好捐贈。
長期困擾藝術表演團體發展的資金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藝術生產經費有了保障、表演場所硬件設施有了很大改善,河南戲劇人以百倍的熱情、千分的努力,在藝術生產的大道上奮力奔跑沖刺,成就豫劇新世紀黃金十年。“全國戲劇看河南,河南戲劇數豫劇”,停辦了14年之久的“中國豫劇節”呼之欲出,2011年9月17日在現代化的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隆重開幕,15部參賽劇目和5臺展演劇目共演出32場。第二屆中國豫劇節“中國豫劇藝術發展論壇”暨第八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與豫劇發展論壇為豫劇藝術繁榮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理論支撐。此次豫劇節盛況空前、好戲連臺,來自河北、陜西、湖北、山西、新疆、青海、甘肅、山東、江蘇、四川、安徽和臺灣等12個省、區豫劇團從四面八方齊聚豫劇“娘家”,與河南本土豫劇人共襄盛會;各路豫梆名家新星揮灑激情,盡展絕技,流派紛呈,高潮迭起,精妙冠絕,唱響鄭州,充分彰顯21世紀豫劇表演藝術的靚麗景觀和無窮魅力。
在9月28日晚舉行的閉幕式上,臺灣豫劇藝術創始人張岫云(13)現場頒獎詞:七十年前,她就閃亮在戲劇星空。命運之神托付她天女散花般的使命,她把中州豫劇之花撒向緬甸,撒向越南,撒向祖國寶島臺灣。在她的呵護下,豫劇在臺灣生根、開花、結果,枝繁葉茂,蔚為大觀。“臺灣豫劇皇后”出現了,她是太后。、中國豫劇五大名旦之一馬金鳳(14)現場頒獎詞如下:昵稱“劇壇壽星”,美譽“洛陽牡丹”。她因豫劇而年輕,豫劇因她而璀璨。她擁有四代觀眾,她寄托著“五大名旦”的歷史掛牽。“馬派”藝術溪成河,河成江,江成海,她仍然在掛帥,她演繹著九十登臺的梨園神話。她是不老仙。獲豫劇藝術終身成就獎。演員李樹建、賈文龍、苗文華、史茹、劉翠花、王海玲、李皖秦、劉昌東、周樺、李繼梅、加喜梅、凌燕獲優秀表演獎;演員李永利、黃啟剛、許照峰、包桂花、黃河、任桂花、王海升、蒿紅偉獲表演獎;河南省豫劇二團《蘇武牧羊》、鄭州市豫劇院《斗笠縣令》、河南省豫劇三團《蘭考往事——焦裕祿》獲劇目一等獎,臺灣豫劇團新編現代戲《美人尖》獲特別榮譽獎。
此次豫劇節是在“文化河南”戰略指導下,在中原經濟區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河南豫劇在21世紀十年重振雄風并全面崛起取得新的輝煌的重要時刻舉辦的盛會,其覆蓋面積之大、參演劇目之多、演員陣容之強、藝術質量之高、學術水準之精、社會參與之廣,與上屆不可同日而語,真正體現了“豫劇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的宗旨,是中國豫劇藝術發展史上一次意義非凡的空前盛會。
常言道:三十而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成長的一代豫劇人,經過三十余年演唱實踐和舞臺歷練,特別是21世紀十多年“精品劇目”的生產、加工、打磨和運作,以李樹建、汪荃珍、王惠、賈文龍、李金枝、王紅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戲曲演員,一步步走向舞臺中央,由稚嫩青澀進而成長成熟;在比學趕幫、你追我超的良性競爭氛圍中,各自先后推出多部體裁各異、具有國家最高水準的個人代表作品,既能在國家級重大賽事評獎中贏得專家們的廣泛贊譽,更能在全國城市、縣城、鄉鎮巡演中得到觀眾如潮般的一致好評,真正跨入舞臺藝術創作的高峰期。他們與王海玲(臺灣)、周樺(甘肅)等一起,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豫劇藝術一代領軍的翹楚,成功地接住了“六大名旦”等老一輩豫劇表演藝術大師傳下的接力棒。
同樣非常出色的章蘭(山東)、燕凌(江蘇)、苗文華(河北)、郭英麗(河北)、李新花(山東)、李繼梅(山西)、加喜梅(湖北)以及河南本土的孟祥禮、金不換、柏青、魏俊英、丁建英、楊紅霞、劉昌東、盛紅林、江團結、任三印、范靜等,都有不同凡響的表演才華和歌唱才能,成為中國豫劇不可多得的中堅力量,他們承上啟下、星月交輝,構成當代中國豫劇舞臺表演藝術群體性的人才優勢,共同書寫戲曲人生的精彩,創造了中國豫劇舞臺表演藝術21世紀的黃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