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稿·
“新時代·新問題·新經驗”——首屆全國青年學者美育學論壇論文選刊
論儒家之樂及其美育意義
劉強強(4)
敘事圖像的現代性成見與幼兒美育意義
李蔚(4)
試析梅洛-龐蒂如何捍衛兒童畫超越線性透視法的價值
衛俊(4)
“新時代·新問題·新經驗”——首屆全國青年學者美育學論壇綜述
劉瀟(4)
·美育研究·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一部新時代學校美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郭聲健(1)
師范生美育的雙重目標及其改革路徑
易曉明(1)
中華教育改進社美育組會議述略
胡知凡(1)
人的圖像、想象力與文化實踐——論克里斯托夫·武爾夫的教育人類學美育思想
劉慧姝(2)
謝林美育形而上學的現實關懷
章文穎(2)
歌德在魏瑪的美育理論與實踐
賀詢(2)
略論新時代美育視域下的高校學生藝術社團轉型發展
張昌羽(2)
循美而行——關于高校開展“課程美育”的思考
王文革,劉同軍(3)
美育塑造青春期少年美好心靈的路徑探索
張璇(3)
從自然到政治的進階——論阿蘭·布魯姆的美育觀
孫云霏(3)
美育的學科共同體及其想象力
周憲(4)
文學的美育價值與美育方法
余虹(4)
傳統民俗工藝美術的當代社會美育路徑重構
李建軍(4)
中國古典“感物”美學思想及其對當代學校美育的啟示
王國東,易曉明(4)
培植天籟生態是生態美育的本質規定
袁鼎生(5)
高校“ICT”新工科視角下線上線下美育課程的共生關系研究
李霞,邱康(5)
論斯皮瓦克的美育思想
沈若然(5)
“想象力”美育話語的公共性訴求
徐承(6)
《開明國語課本》對中國傳統美育思想的實踐轉化及當代啟示
肖瑤(6)
李叔同的“人格美育”思想與實踐探析
張荀(6)
·藝術教育研究·
跨學科視域下通識課程“音樂與X:傾聽生命的回響”的教學探索
王旭青(1)
推動所有學生通過優質均衡藝術教育獲得成功——美國“2020年推進藝術教育行動綱領”解讀
杜麗姣,邊霞(1)
民族男高音歌唱藝術的審美認同與技術訓練方法探究
吳宇峰,王思力(1)
格物致知:博物館藝術教育的活動規劃方式研究
王曄,李英梅(1)
作為普通藝術教育的文學教育
杜衛(2)
美育視野下的戲劇教育
傅謹(2)
從文化理解到文化自覺:社區本位藝術教育的緣起、理論基礎、特征及課程框架
羅寧,劉仲嚴(3)
以黃賓虹為中心探究國畫研究室對民國藝術教育體系的影響
陽爍(3)
藝術和科技:數字化時代高校師范專業舞蹈教學實踐探究
孟文果(3)
戲劇化教學法的內涵、外延及課程設計原則——兼論“Drama in Education”在中國的實踐
王培喜(4)
在改編作品學習中提升審美感知與彈奏表現能力——以雙鋼琴改編組曲《胡桃夾子》為例
石令希(4)
語言結構隱喻下的義務教育音樂全學段教學
任也韻(5)
高校聲樂教學中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
李琳(5)
·藝術史研究·
王光祈創造國樂思想與傳統禮樂的現代音樂轉進
席格(1)
經亨頤與“寒之友”社研究初探
周錦嫦(1)
巫鴻美術史研究的空間性內涵
王同森,李慶本(1)
李叔同留日時期美術作品的價值與意義
陳星(3)
美術真說
[美]費諾羅薩演講,[日]大森惟中筆記,朱亮亮譯,吳鍵校(3)
佩夫斯納設計史的民族性與現代主義視野
李明,梁列峰(3)
藝術、工藝與技術——1923年魏瑪包豪斯裂變的始末與深層因素
董冠妮(5)
“啞行者”的聲音:蔣彝與中國藝術在英國
馮晗(5)
漢代畫像石上的篆書題記及其書刻藝術考論
鄭立君(6)
馬克斯·德沃夏克藝術史研究的歷史主義之維
畢聰正,王才勇(6)
元代觀畫與題畫及其畫學意義
陳博涵(6)
飛來峰第68龕彌勒造像的年代問題再探
陳越(6)
·藝術理論與藝術批評·
伊夫-阿蘭·博瓦的結構主義藝術批評和《作為模型的繪畫》
諸葛沂(1)
張寶《泛槎圖》的圖文互動與龍脈景觀
李永亮(1)
“語圖共相”與魯迅小說的圖像演繹——以《豐子愷繪畫魯迅小說》為討論重點
任浩浩,潘建偉(1)
非言語意識與音樂天性
鄒元江(2)
郎世寧繪畫之圖式及風格分析
韓京雷(2)
論肖像畫的誕生:一種現代性的視角
張巧(2)
《海上樂事》的“另類”敘事及其意義
顏景旺(2)
畫框的語義:路易·馬林藝術理論的一個重要面向
劉子琦,諸葛沂(2)
完全脫離美學的藝術學是“跛足”的
張玉能(3)
中國當代藝術“中國化”問題的批評脈絡
時勝勛(3)
1949年以來文藝類期刊的版式設計及其風格轉變
范小春(3)
李斯特藝術歌曲《彼特拉克十四行詩No.104》之《我失去安寧》作品探析
劉偉(3)
“游藝尊生”的藝術價值觀芻議
朱璟(4)
記譜音樂的事件性——柏拉圖主義視角下的音樂本體論探討
靳子玄(4)
但丁在1960:勞申伯格《地獄》組畫與后現代主義藝術
夏天(4)
邱大成古箏、琵琶二重奏《春江花月夜》的由來與發展
謝濤(4)
“生生的節奏”:中國現代藝術形上學的典范形態
馮學勤(5)
論卡羅爾對自覺的本質主義藝術定義批判的合理性
周尚琴(5)
溫德青兒童歌劇《布萊梅的音樂家》的形象化手法研究
王志妍,王旭青(5)
新文科建設中藝術學科發展問題的幾點思考
夏燕靖(6)
黃金十年:21世紀初豫劇舞臺藝術崛起歷程
郭克儉(6)
藝術生產的智能化變革——微軟“小冰”作品《我知我新》批評
單小曦,黃凌伶(6)
中國傳統藝術思想中的“游戲”觀念
洪暢(6)
羅斯科“可塑性”概念與繪畫空間
應雨芯,李慶本(6)
·美學研究·
宗白華美學建構中的英美思想傳統
張澤鴻(2)
日本明治時期大學的美學課程及其講座的誕生始末
鄭子路(2)
作為社會溝通系統的藝術與美學——尼克拉斯·盧曼的藝術美學溝通觀
鄭端(2)
康德的手工藝美學觀新解
關曉輝(3)
中國當代形式美學的發展歷程與境遇研究
馬草(3)
肯定美學認知主義論證的三重建構及其理論要義
周思釗(3)
明代“意象”范疇的演進脈絡
田婧媛(3)
從抵抗技術到沉浸技術——身體美學在科幻電影中的滲透與變異
李石(4)
從“形象思維”討論到“方法論熱”——論新時期美學發展中的科學主義熱潮
石佳(4)
論梁啟超小說觀的“審美功利主義”特征
胡海(5)
回歸生活實踐——現代性視域中杜威的時間觀念及其美學意蘊
徐陶,謝雨(5)
阿格妮絲·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及其美學價值
余燕莉(5)
·審美文化研究·
魏晉自然審美之竹篇
薛富興(1)
同題異趣:從牡丹題材傳統美術作品看審美趣味的文化分層
周紀文,周雨沅(1)
書法欹中取正的審美規律
宋民(2)
現代主義藝術真實觀辨析及其審美價值重構
湯克兵(2)
“玩好”的初容——基于先秦至兩漢相關文獻的審美文化考察
蔡志偉(2)
從審美構型到文化治理——托尼·本尼特文化治理性觀點的邏輯演進
何利娜(5)
視覺性“看”:視覺文化語境下的觀看啟示與策略
孫茂華(5)
魏晉六朝時期“神”之審美新義
陳俊早(5)
宋人“書法尚意”論中“意”字內涵芻議
劉曉紅(6)
良渚文化的視覺生產與杭州城市形象設計研究
沈菲(6)
從融合到創新:中國剪紙片戲曲元素研究
任占濤(6)
凝結的基因:民間手工藝模件化造物中的“圖”與“技”
王星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