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宏飛
(玉林市玉州區婦幼保健院,廣西 玉林,537000)
2016年1月1日,我國開始全面開放二胎政策,隨之臨床迎接大量的產婦分娩,產婦產后的照護及喂養成為護理人員重點關注的問題。于產婦而言,分娩承擔著巨大風險,加之其對幼兒、產后恢復的擔憂,以及家庭經濟問題、家庭成員育兒觀念的差異等均易引起產婦抑郁,最終影響產后母乳喂養的順利進行。目前認為,嬰幼兒的機體尚未發育完全,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等能力仍較低,而母乳不僅能夠提供全面、充足的營養,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求,還能促進其器官的發育成熟;此外,嬰幼兒的吸吮能夠刺激母體縮宮素的分泌,降低產后出血風險,促進產婦的產后恢復;母嬰的親密接觸不僅利于新生兒的生長,還能降低產婦的抑郁風險[1]。因此,了解目前促進產后母乳喂養的護理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傳統大家庭的結構多為“4-2-1”或“4-2-2”形式,即一對年輕夫婦需同時照顧4個老人和1或2個孩子,提示年輕夫婦的壓力非常大,更甚有分娩期夫婦需照顧家庭及母嬰的責任,任一環節出現問題均可影響產后母乳喂養的順利進行。2017年國家衛計委更新的《孕產婦健康管理服務規范》中規定,取得相應執業資格并接受過孕產婦保健專業技術培訓的健康管理人員,必須于產后7d對產婦進行一次家庭隨訪,并囑產婦于產后42d回醫院進行復查。在隨訪期間,應對產婦母乳喂養困難問題進行詳細的了解、評估與處理,指導產婦進行正確的母乳喂養。而結合國內研究,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產后母乳喂養受到產婦身體、心理、飲食、社會支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①身體因素:喜食外賣、膨化食品,同時缺乏鍛煉,孕期體重增長過度,患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高,加之部分產婦乳腺發育不良、乳頭凹陷、分娩方式不恰當等,影響乳汁的分泌,不利于產后母乳喂養;②心理因素:產后抑郁的風險高,可引起內分泌失調,乳汁分泌不足;③飲食因素:飲食不當如進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誘發胃潰瘍、胃炎等,過度進食高鹽食物增加高血壓風險,過度進食高糖食物增加血糖波動風險;④社會支持因素:在產后初期,坐月子、喂養嬰兒、無法出門等限制產婦的正常出行,阻礙其與外界的正常交流,增加產后抑郁風險。因此,需通過采取積極的護理,規避上述因素的影響,促進產后母乳喂養的順利進行。
通過乳房按摩保健,改善產婦乳房異常情況,主要步驟為:使用溫熱毛巾輕輕擦拭乳房;囑產婦取仰臥位,利用食指、拇指環包住乳房基底,緩慢于乳房四周移動;利用食指、中指自乳房根部沿乳腺導管方向至乳頭進行按摩;左手托起乳房,右手手指并攏,以指腹面對乳暈部周圍進行按摩;以大、小魚際自乳房邊緣至乳頭進行按壓,并利用拇指、食指捏擠乳暈部,逆時針方向向乳根部移動;乳汁淤積者需輕輕拍打乳腺導管、振動乳房;乳房硬結者需以環形、縱向交叉的方式進行按摩。李娟敏[3]提倡在產后2h內進行乳房按摩,可促進乳汁的分泌,改善產婦焦慮、抑郁情緒,提升母乳喂養成功率,同時還能減少乳房脹痛、乳房腫脹、泌乳熱等情況的發生。
近年來為改善產婦產后母乳喂養情況,臨床護理人員多采取產前哺乳體位訓練的方式改善喂養吸吮障礙、產后泌乳異常等情況。張小芒[4]等對54例產婦實施產前哺乳體位訓練,并于產后給予積極的喂養指導,結果發現可增加產后第2d、第3d的泌乳量,減少嬰兒吸吮障礙,促進母乳喂養的順利。
部分初產婦擔心母乳喂養會影響身形而拒絕母乳喂養,同時缺乏相關方面的專業指導,故做好產前、產后的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巢夏玲[5]等提倡家庭式健康教育,即要求產婦主要照顧者全程(產前、產后、隨訪管理)參與母乳喂養專項活動,在照護產婦的同時學習母乳喂養的專業知識,加強對產婦的情感支持及監督,可提升產婦的主觀幸福感和母乳喂養效能。張紅[6]等提倡互動式健康教育,即在健康教育過程中實施情景式互動,由護理人員播放視頻、錄像,進行流程示范,包括哺乳的體位、擠奶手法、乳頭含接姿勢等,產婦學習后進行操作;同時實施網絡互動,利用微信群及公眾號實時了解產婦的喂養情況,給予產婦專業的指導。
相關數據表明,我國孕期抑郁的患病率為25.4,產褥期抑郁癥的發病率高達15%~30%,對胎兒及新生兒的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孕期抑郁可降低母乳喂養質量[7]。因此,需做好產婦的心理護理。在心理護理中,需對產婦的心理情況進行評估,針對問題給予指導;告知產婦角色的轉變,給予足夠的心理支持;加強家庭支持;及時了解產婦的喂養狀況,有效解決問題。通過心理護理能夠減輕產婦的抑郁情況,提升其幸福感,同時促進產后恢復。
在臨床上,產婦因進食某種食物而導致嬰兒嘔吐、腹瀉,或產婦進食易過敏食物而導致嬰兒出現濕疹,提示產婦產后飲食與嬰兒的正常喂養密切相關。可結合產婦的個人性格特點給予相應的膳食指導:①內向-穩定型:注意水及蛋白質的攝入;②外向-穩定型:注意膳食的全方面多樣化;③內向-不穩定型:膳食注意顏色搭配,提升產婦的食欲;④外向-不穩定型:膳食選擇與內向-不穩定型相似,增加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攝入。結果發現能夠促進泌乳,減輕疼痛。雖近年來研究表示膳食與性格存在關系,但參考的案例較少,數據缺乏可靠性,且具體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故在今后尚需做大規模、更深入的研究。
隨著我國產婦分娩量的增加,多種喂養方式也隨之而來,但在實際工作中,應結合我國國情及母嬰的實際情況,選擇科學合理的母乳喂養方式。目前我國在社會支持方面尚有欠缺,故需加強我國相關制度的完善及技術的支持。相信隨著臨床護理的不斷發展,母嬰將受到更為全面、科學、專業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