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高坪區人民醫院 明 莉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國居民作息、飲食不規律的現象日益突出,因不良的作息習慣,我們胃部承受的壓力也逐漸加大。一些胃部疾病越來越常見,如胃食管反流病。據調查,每月至少出現1次胃食管反流癥狀的患者高達1.65億。
那么,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呢?此病又該如何確診呢?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或以上部位至口腔(包括咽喉)或肺導致的一系列癥狀或并發癥。準確地說,該病屬于一種食管疾病,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年齡、性別、吸煙、體質指數增加、過度飲酒、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和抗膽堿能藥物、體力勞動、社會因素、心身疾病及有家族史等,都是引發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危因素。
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癥狀為反流和燒心:燒心主要是指胸骨后有灼燒的感覺,上腹不適;反酸則是有胃里的東西向咽部或口腔流動的感覺。胃食管反流也可引起咽喉、氣道等食管以外的組織損傷,引發咳嗽、氣喘、咽部異物感等癥狀。當出現反流、燒心,或是慢性咳嗽、支氣管哮喘、咽喉疼痛時,應及時提高警惕,小心胃食管反流找上門。
目前,常用的診斷方式為:癥狀評估、內鏡檢查、食管pH監測和食管阻抗檢查。
癥狀評估:有典型的燒心和反流癥狀,又無幽門梗阻或消化道梗阻證據,臨床上可考慮胃食管反流的診斷。有咳嗽、氣喘等食管外癥狀,同時有反流癥狀,也可考慮為反流所致。
內鏡檢查:是目前臨床診斷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方法,能夠觀察食管黏膜損傷情況以及藥物治療效果。目前臨床根據內鏡檢查結果將胃食管反流病分為4級:A級為黏膜損傷局限于黏膜皺襞,且直徑<0.5厘米;B級為黏膜損傷局限于皺襞,但直徑>0.5厘米;C級為黏膜破損與黏膜頂部融合,但累及范圍不超過食管環周75%;D級為黏膜損傷范圍超過食管環周75%。
食管pH值監測:是定量、動態測量食管內酸度的方法。該檢測一般持續24小時,故又稱為食管24小時pH監測。其原理是將對腔內氫離子敏感的pH電極置于食管腔內,使離子的變化轉變為電流的變化,實時動態地將信息儲存在隨身攜帶的記錄儀內,最后由計算機進行分析。目前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最好的檢查方法和“金標準”之一。
食管阻抗檢查:是把金屬環放置在食管監測導管上,相鄰金屬環在有物質通過時會形成電環路,以監測物質流動的技術。根據電環路的阻抗特征及變化,可分辨反流物性質及區別反流和吞咽,了解食管動力狀況,對于評估治療效果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前,臨床對于胃食管反流病主要采取綜合治療措施。
①基礎治療方法:為了減少各種誘因引起的胃內容物反流,可以抬高床頭、睡前3小時禁食、戒煙戒酒以及少食用影響下食管括約肌力的食物,如巧克力、濃茶、咖啡等。
②藥物治療:輕癥患者可以采取單一藥物治療,中重癥患者則多采取聯合用藥,常用藥物包括質子泵抑制劑如氫氧化鋁、胃必治等,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枸櫞酸鉍鹽等,抑制胃酸分泌藥物如H2受體拮抗劑,促胃腸動力藥物如嗎丁啉、胃復安等。
③內鏡治療:內鏡下治療是近些年來新興的一種技術,包括賁門縫扎術、局部藥物注射、射頻治療等方法,但是其長期療效與安全性仍舊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觀察。
④手術治療:對于常規治療無效且伴隨食管狹窄、潰瘍出血以及異型增生的患者可以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包括抗反流術以及胃底折疊術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