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卓瑪,嚴飛飛,張 健,商 鵬,葉幼榮*
(1.西藏隆子縣隆子鎮農牧綜合服務中心,西藏 山南 856600;2.西藏農牧學院 動物科學學院,西藏 林芝 860000)
自2012年山南市委、市政府實施“產業、品牌、商標”三推進戰略以來,隆子縣積極響應號召,高度重視,成立工作專班,細化具體責任,明確發展目標,結合實際需求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特色產業發展方案,并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在全縣推進黑雞養殖工作[1]。通過近些年的不懈努力,隆子縣黑雞養殖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產業。
隆子縣位于西藏南部、山南市中偏北、喜馬拉雅山東段北麓,平均海拔3 980 m,屬山南市邊境半農半牧大縣之一,全縣轄11個鄉(鎮)、81個行政村、445個自然村,共有12 458戶36 242人,耕地0.64萬hm2,是西藏自治區35個糧食主產縣之一,可利用草場40.86萬hm2[2]。隆子縣具有較悠久的藏雞養殖歷史,幾乎家家戶戶都養殖藏雞。據調查,目前全縣藏雞存欄數達3.8萬只,其中黑雞存欄達1.9萬只,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
近年來,通過政策支持、項目帶動,隆子縣已成功培育2家規模化黑雞養殖基地,養殖數量可達1.7萬只以上。通過落實科學飼養、精細化管理、品種選優、提升孵化設施等技術措施,藏黑雞集中規模養殖工作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3]。
目前,隆子縣黑雞整體生產性能相對低下,尤其是與其他高產蛋雞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為了縮小差距,打造區域特色產業,隆子縣根據自身實際制定了黑雞產業中長遠發展規劃。同時,積極配合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實施隆子縣藏黑雞原種保護和擴繁技術研究項目。通過制定保種目標,保護藏黑雞的遺傳多樣性,保持藏黑雞品種特征、特性,從現有的藏黑雞群體中選擇表型特征明顯、生產性能較高的作為保種基礎群,組建家系,建立系譜[4]。此外,在保種選育過程中系統地對其生物學特性和經濟性狀進行分析研究,保種采用家系等量留種隨機選配法,世代間隔為每年1個世代[5]。保種群維持60個家系(每個家系1只公雞,10只母雞),保種群有效含量不少于700只。通過人工孵化、育雛技術年擴繁有效后代數量達到30 000只。
為了提高黑雞的知名度與產品附加值,隆子縣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目前隆子藏黑雞已順利獲批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西藏隆子縣隆子鎮忙錯藏黑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生產的藏黑雞蛋已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三品一標”工作的有序推進使隆子縣黑雞產業不斷向縱深發展,為打造區域品牌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6]。
根據疫病防控相關要求,年初對各鄉(鎮)、養殖合作社、村級防疫員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落實春秋兩季動物疫苗注射工作,做到應免盡免,免疫密度達到100%。
大部分農戶以傳統的放養方式飼養黑雞,存在飼料結構單一、飼養水平低、飼養基礎設施滯后、日常防疫工作不科學等問題,使黑雞養殖經濟效益不高。
通過政策支持、項目帶動,隆子縣已建設2家基礎設施相對健全的規模養殖基地,但現有的基礎設施條件無法滿足今后的發展需求,如雞舍有效使用面積不足、養殖場消殺系統相對簡陋、消毒藥水濃度不達標等,基礎設施條件亟待改造升級[7]。
黑雞是隆子縣藏雞品種之一,具有早期生長快、出肉率高、遺傳性穩定等特性,但由于缺乏科學的養殖理念,黑雞產蛋、產肉等生產性能相對低下,應有的生產潛力未能充分發揮,規模養殖場的經濟效益不高。
為了進一步擴大黑雞養殖數量,提高黑雞飼養效益,應以西藏自治區科技人員下沉基層服務和不同層次、規模的培訓為契機,圍繞藏黑雞規模化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做好飼養管理、疫病防控等工作,為穩步推進黑雞產業發展保駕護航[8]。
結合隆子縣藏雞產業發展需求,制定中長遠發展規劃,多渠道爭取發展資金,抓好、抓實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作,確保發展資金用在刀刃上,最終促使黑雞產業向縱深發展[9]。
配合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實施黑雞保種擴繁研究項目,按照研究課題在群體中選擇表型特征明顯、生產性能較高的藏黑雞作為保種基礎群,組建家系,建立系譜,進一步提升黑雞生產性能,輻射帶動群眾增收致富[10]。同時對藏黑雞進行遺傳資源評價,使之成為山南市隆子縣獨具特色的區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