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娟 龐利娜
(1,河北省張家口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75000;2,揚州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 225000)
2004 年亞洲地區流行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致死事件、1998 年馬米希亞的尼帕病毒人員死亡事件均是對人類健康有重大威脅的傳染病。幾乎所有新的人類傳染病都來源于動物貯存庫,60%以上的人類病原體是人獸共患,75%新出現的人類傳染病是人獸共患病。
據衛生部門統計,近5 年狂犬病在我國發病人數雖連續下降,但伴侶動物數量增長伴隨的遺棄動物數量增長,流浪貓、狗數量激增都有可能引發周期性回彈。研究顯示,布魯氏菌病感染事件也警示曾得到有效控制的布魯氏菌病、結核病、血吸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等人獸共患病,也會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而突發或回升。
人口膨脹和牲畜存欄量不斷增長導致人和動物密切接觸機會增加,生存環境不斷交叉;人員、動物及動物產品全球性頻繁流動,使大多數傳染病在一個潛伏期內環行全球;失控的城市化對動物棲息地和自然環境的改變和破壞;旅游、探險活動對熱帶雨林、島嶼等孤立的小生態環境的侵占、滲透;生態及環境污染,抗生素濫用等種種因素都會導致微生物突變、自然選擇、進化演變、病原外溢,進而輕易改變人、動物和病原多年自然進化形成的穩定狀態[1]。
全球食源性疾病中相當一部分致病因子來源于動物食品,2000 年初法國的李斯特桿菌事件,涉及全國19 個省份,死亡9 人。2006 年北京福壽螺事件導致131 人感染,廣州管圓線蟲病,1997 年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事件,2013 年H7N9禽流感事件,充分反應動物性食品生產、加工、儲存、流通、消費等從農場到餐桌全過程中的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還不具備應對大規模食品安全緊急事件的能力[2]。
我國現有的公共衛生體系主要由國家、省、市、縣、鄉、村多級疾病控制機構及人員組成,負責轄區的疾病監測、預防、控制。獸醫公共衛生在現代公共衛生體系中不可或缺,在我國現行體系中,獸醫公共衛生機構和個人參與率很低,對動物源性疾病防控不利。近年因在非洲豬瘟、禽流感及SARS 防控工作中可以看到成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指揮部,包括獸醫部門、執法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交通部門、衛生部門等協同合作、各司其職,取得很好的防控效果[3]。
自古以來“人醫醫人、獸醫醫獸”的傳統觀念,使獸醫在公共衛生體系尤其是人獸共患病防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承認和發揮。很多人獸共患病一手資料來源于獸醫,均在出現動物感染病例后出現人的感染,禽流感、西尼羅熱病均是如此,尤其一線獸醫通常是最早發現人獸共患病的。新型病毒的出現使全民防疫意識顯著提高,但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很多漏洞,布魯氏菌病、結核病患者多數是牛羊飼養人員、基層獸醫、屠宰人員、皮毛加工人員等與病畜或病畜產品有直接接觸的人員。零星出現的食品中毒事件也與民眾防護意識不強有關,生肉與熟肉未分開處理,生肉未完全做熟。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2019 年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死亡統計表顯示,2019 年我國死于狂犬病人數為276 人,民眾被狗、貓等可能攜帶狂犬病毒的動物咬傷、抓傷后,沒有意識到需要注射疫苗或耽誤最佳注射時間而導致悲劇發生。一系列的事件均提示我國民眾防疫意識還遠遠不夠,防疫宣傳工作還不到位。
我國在動物疫病監測、防控、流調、撲殺、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經費投入明顯滯后于防控需要,某市全年的流調、監測經費不足3 萬元,加上少量專項經費還是不能滿足現在已趨于常態化的監測、流調[4]。
(1)從國家級水平開始建立獸醫和醫學監測為一體的病原監測體系,在機構和人員上吸收一定量的獸醫實驗室和獸醫,通過規范化的疫病信息互通渠道,在病原研究、流行病學調查、疫情監測等領域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并將這一模式從上而下逐步實行。
(2)增強獸醫的交流、合作,在獸醫培養過程中加強公共衛生教育,獸醫學院與醫學院聯合開展公共衛生課程及其實踐活動,促進醫學生與獸醫學生的交流,為將來的聯合防疫提供保障。舉辦預警會議,發揮哨兵動物預警功能,同時加強國內外獸醫機構和其他公共衛生機構的交流合作。
(3)建立由獸醫、市場監督、檢疫、環境、執法等多部門組成的現代公共衛生體系,定期召開預警會議,從動物疫病和人獸共患病監測、預測、預警,動物疫病與動物源性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生態平衡與生物入侵控制等公共衛生領域進行預警、交流[5]。
(4)加強全民公共衛生素質。大力發展與獸醫公共衛生有關的高等教育體系,明確獸醫從業人員(注冊獸醫、官方獸醫、執業獸醫及其他獸醫人員)的任職資格,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各類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補充和訓練公共衛生獸醫、動物衛生技術人員,以快速應對新發病的應急工作。
公共衛生安全不僅是一個地區、國家的問題,而是全人類的問題,病原微生物不斷進化使人類消滅人獸共患病的想法不僅不可能實現,新的病原和人獸共患病今后還會不斷出現,應建立統一、高效的公共衛生體系,提高實驗室診斷、信息交流和突發事件緊急應對能力,協調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合理調配資源,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健康和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