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胡瑩
(防城港市中醫醫院,廣西 防城港,538021)
小兒遺尿癥是指3歲以上兒童發生無意識排尿的行為,相關數據表明,我國約有4.6%的小學生患病[1]。兒童處于身心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由于該病的持續時間長,故可對患兒造成重大的身心負擔。目前西醫以藥物及功能鍛煉治療為主,但部分患兒停藥后易出現復發現象,且不良反應較多。中醫認為小兒遺尿癥屬“遺尿”“遺溺”等范疇,治療上具有療效確切、毒副作用低等優勢,并在臨床上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
小兒遺尿癥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認為與先天稟賦不足、情志失調、飲食失宜、勞累過度、外感六淫等有關[3-5]。小兒遺尿癥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以腎虛為主,同時可累及心、腎、脾、肝、肺。①下元虛寒:丁櫻教授認為下元不固,膀胱虛寒為病之根本,同時肺主行水,脾主運化,脾肺氣虛不能約束水道;心為人體一切生命活動之根本,若腎氣虛、心火旺,則心腎失交,水火不濟致遺尿[6]。②脾肺氣虛:脾肺功能失調則肺氣失宣,脾氣失運,致水行不利,下源固攝失度。③脾腎兩虛:俞景茂教授認為脾腎陽虛乃主要病機:脾主運化,腎主水,調節人體氣化,土強則水有所制約,脾腎不足則水亂于膀胱[7]。④心腎不交:人之腎水當升,心火當降,然小兒體屬純陽,易心腎不交,則心火不能下行溫煦腎臟,腎水不能上行滋潤心陰,故治療應遵循交通心腎之法。⑤肝郁不舒:肝主疏泄,若其疏泄有度,則可促進其他臟器的水液代謝;若肝氣疏泄不及,則水液代謝之路阻滯不暢,致膀胱失約。由此可見,針對小兒遺尿癥的治療,應從調節臟腑功能出發,包括補腎、健脾、宣肺、疏肝、寧心等。
①以麻黃為主的方劑:現代藥理學認為該藥為擬腎上腺激素,具有興奮大腦皮層及皮質下中樞的作用,能夠提升大腦對尿意的興奮程度,降低患兒的睡眠深度,從而使得患兒能夠自主排尿;還能增加膀胱括約肌及三角肌的張力,減少排尿次數,從而改善遺尿癥狀[8]。中醫認為麻黃宣升肺氣,利膀胱之水,使膀胱開合有度,治療小兒遺尿癥效果顯著,還能開竅醒神,尤對夜間深睡不易喚醒者療效佳[9]。于作洋教授從肺論治小兒遺尿癥,重視調理氣機,注重麻黃的使用,常用麻黃、杏仁、炒紫蘇子、柴胡、前胡等藥[10]。牛明月[11]等認為麻黃可利水,使肌膚之水濕通過毛竅外散,并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可與烏藥、桑螵蛸、石菖蒲、菟絲子等多味中藥配伍用于不同證型的治療。②常規方劑:吳玄珠[12]等在排尿功能訓練的基礎上加用溫腎補脾止遺湯治療20d,結果顯示該組臨床療效為93.75%,高于排尿功能訓練組的70.00%,差異顯著;加用溫腎補脾止遺湯組復發率為3.33%,低于排尿功能訓練組19.05%,差異顯著,說明溫腎補脾止遺湯不僅能夠強化治療效果,還能降低復發率。易帆[13]等發現止遺湯能夠顯著改善癥狀,并將常規西醫治療的有效率由90.00%提升至93.33%,證實止遺湯在小兒遺尿癥中療效確切。③中成藥:汪宗揚[14]等采取縮泉丸與補中益氣湯聯合治療方案,結果顯示治療后,患兒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治療前,且臨床有效率高達96.6%,證實縮泉丸治療小兒遺尿癥效果顯著。程燕[15]等發現縮泉膠囊能夠提升臨床的治愈率及顯效率,且在治療過程中無明顯的不良事件,應用于小兒原發性單純性遺尿癥安全有效。沈小鈺[16]等認為根據患兒的臨床癥狀、生長發育等情況進行初步辯證,合理選擇醒脾養兒顆粒或縮泉膠囊治療,能夠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具有良好的臨床實用性。
①針刺:曹震[17]等發現以尿三針、四關為主穴針刺能夠將常規行為干預療法的有效率由66.7%提升至92.6%,提示針刺能夠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改善遺尿癥狀。②中藥熏蒸:全香美[18]等認為中藥熏蒸患兒腰腹部皮膚具有調節陰陽、驅邪扶正的功效,利于提升膀胱容量,在腎氣不足型遺尿患兒中應用效果顯著。③推拿:胥文娟[19]等發現推拿患兒的三關、外勞宮、三陰交、脾經、腎經、夜尿點等穴位,具有調節臟腑功能、疏經通絡等功效,能夠提升單純針刺的有效率,在小兒遺尿癥中應用效果佳。④艾灸:梁秀慧[20]等指出,通過艾灸作用于通里、關元、大鐘、百會,具有溫陽益氣的功效,能夠改善遺尿的頻率及發生情況,提升治療效果。
目前臨床上對于小兒遺尿癥的中醫藥治療,多采取聯合治療方案。多數研究證實相較于單一療法,聯合治療在提升臨床療效、改善患兒癥狀方面效果更為顯著,同時還不會提升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安全性值得肯定。
小兒遺尿癥是兒科常見病,部分患兒可持續至成年。目前現代醫學尚未明確該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治療上可取得一定的療效,但復發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中醫藥治療小兒遺尿癥具有明顯優勢,主要是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將中藥湯劑、中成藥口服、針刺、推拿、艾灸等兩種或多種技術聯合應用,能夠取得顯著的療效,且無明顯的毒副作用,安全性較高。但目前臨床研究多針對短期療效的報道,尚缺乏對遠期療效的觀察,故在今后還需做進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