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秋玉
(廣西柳州市柳北區雅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西 柳州,545001)
兒童時期機體各系統器官均未發育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病原體侵襲,且免疫功能低下,無法有效抵御外界感染,因而導致其疾病發病率較高,嚴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并影響其生長發育[1]。社區健康教育的主體對象為社區居民,其以社區為基本單位,通過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以達到促進居民健康的目的;關注社區兒童健康成長是社區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健康教育效果對兒童保健質量產生直接影響[2]。本文對近年來社區健康教育用于兒童預防接種及常見疾病保健工作中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分析傳統健康教育不足,闡述新型社區健康教育的優勢。
隨著經濟條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家長對兒童疾病預防的意識及需求增強,通過開展社區健康教育,能夠顯著提高兒童保健及預防接種的實施情況,從而促使兒童的患病率降低,有助于其安全性提高。兒童家長充分認識到兒童保健與疫苗接種的重要性是實施兒童保健及預防接種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借助講課等方式對家長宣教相關知識,以提升其認知水平;并通過一對一健康教育,告知家長疫苗接種的必要性及不良反應情況,指導其對兒童疫苗接受后癥狀進行觀察;建議家長引導兒童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降低意外事件發生風險[3]。
(1)宣傳不到位:兒童家屬未能全部與社區聯系,導致其獲取預防接種相關知識及訊息接收相對滯后,再加上健康教育方式普遍單一,容易對相關訊息傳播的及時性產生一定影響,社區居民對疫苗知識認知程度以及實際疫苗接種率長期處于較低狀態[4]。(2)宣教內容單一且陳舊:傳統社區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張貼兒童保健知識海報及發放宣傳手冊等形式進行宣教,無法確保在社區全面普及,且宣傳海報等多采用文字及各種醫學用語描述,導致家長失去閱讀興趣,從而忽視兒童保健工作。
有研究指出,健康教育開展過程中宣傳形式已逐漸以各種新媒體(如微信、網絡等)為主[5]。我國目前手機網絡已廣泛普及,借助微信平臺開展健康教育具有簡便快捷、時效性、圖文并茂、能夠互動等優勢,不僅打破常規社區健康教育的固定流程,還可確保訊息傳播迅速且及時。趙曉華、陸偉、胡婭[6]等學者報道中,建立“虹橋約健康”微信平臺進行定期微信傳播與更新訊息等方式強化教育后,兒童家長干預后3個月、6個月對二類疫苗的認知、態度以及意愿接種率(42.22%、51.11%)等均優于開展基礎干預的對照組(30.37%、37.04%)。
情景導入式健康教育運用生動活潑且通俗易懂的語言取代專業枯燥的醫學用語,設計各種豐富多彩的畫面,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兒童保健宣教工作,并充分發揮專家的引導作用,吸引兒童家長熱情參與并形成熱烈互動[7]。該模式與傳統健康教育相比,具有趣味性、互動性、真實性及可信性,可加深兒童家長對疫苗接種知識的認知程度,且多媒體情景健康宣教中借助圖片、視頻等使兒童家長較為直觀地了解接種目的及方法,初步認知疫苗接種工作;互動情景中可邀請已接受疫苗接種的兒童家長分享接種過程及注意事項;實際情景演練過程中,將兒童家長帶入真實接種環境,使其真實感受到疫苗在冷鏈運輸、儲存各環節的安全性,有助于其戒備心理消除。此外,宣教全程均借助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跟蹤與互動,確保社區健康教育工作全面落實。魏宏玲[8]報道中指出,對計劃免疫接種兒童的家長分別實施常規健康教育(一般組)與情景導入式健康教育(觀察組),結果發現,觀察組預防接種知識知曉率(96%)、計劃免疫接種率(100%)及健康教育滿意度(100%)均顯著高于一般組(74%、81%、85%)。
調查顯示,兒童家長在托幼機構內通過電視、書本報紙和廣播電臺等形式已能夠對兒童過敏性鼻炎做出正確認知,并形成家中常備退燒藥預防兒童高熱驚厥的正確行為[9]。健康教育講座是開展健康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其能夠有效提升社區居民的健康知識認知程度、改善其健康水平。
綜上所述,通過多種形式(基于微信平臺、情景導入式、依托兒聯體的托幼機構)積極開展社區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兒童家長對常見疾病及疫苗接種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從而重視兒童保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