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真 沈 璟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學) 北京 100102]
高中生物學教學要求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這要求教師在課程中向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包括實驗素材和科研素材,以及生產實踐中的具體應用,使學生既能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又能體會生物學科的價值。《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更強調學生的獲得,課堂的活動要有互動性、趣味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提升課堂質量。
本節是拓展課程,內容涉及選修1 專題3 課題3 及專題5 課題2,具體包括:纖維素酶分解纖維素的原理、纖維素分解菌的初步篩選、PCR 的原理及應用。本節課以課題1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課題2微生物的分離與計數、PCR 為技術基礎,以必修1的酶的作用和特點及必修2 的DNA 復制為理解的前提,又與選修3 現代生物科技專題緊密聯系。
學生具備酶的作用及特點的基礎知識,了解纖維素酶分解纖維素和PCR 的原理,但知識不夠系統化,尚不能前后聯系;通過親身的實驗操作,初步掌握PCR 技術,但對于如何設計PCR 引物獲得目的基因仍有一定困難,尤其是如何設計引物、改造DNA 片段;觀察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例如,落葉的分解、植食性動物對植物的消化,但不能將其與所學知識相聯系,并應用于生活、生產中。
1)通過制備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并比較破壁機、土壤中初步分離鑒定的纖維素分解菌、纖維素酶的破壁效果,從定性的角度明確纖維素酶的破壁效果最好,形成初步的實驗設想:利用生物技術對纖維素分解菌進行改造。
2)通過資料分析,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在表達纖維素酶方面的優、缺點,討論得出實驗設計,通過PCR 引物設計構建重組纖維素酶基因片段在原核生物中表達,培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及運用生物學術語敘述實驗方案的能力,培養科學思維。
3)通過分析真實的工業生產中纖維素酶轉化酵母菌的實例,體會生物學研究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感悟生物科學研究的價值。
1)重點:①明確實驗設計的一般思路和原則,單一變量、設置對照組;②描述實驗結果、概述實驗結論;③搭橋PCR 的引物設計。
2)難點:設計PCR 的引物獲得重組基因片段(搭橋PCR)。
3)突破方法:以實驗引入,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展示不同處理后的實驗結果引起學生思考,分析實驗采用的單一變量(自變量)是處理的方式不同,因變量是破壁的效果,請學生描述實驗結果,說出實驗結論。為了高效獲得纖維素,最佳方法是酶解法,纖維素酶的制備選用什么方式更合理?出示大量的已有研究資料后,學生能提出采用細菌生產高效、經濟,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要加入一段序列才能使纖維素酶向胞外分泌,從而引出本節課的難點,將2段序列拼接,需要通過PCR 的引物設計,人為創造重疊區域體外擴增。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加深思維力度;通過展示、糾錯、改正的過程,更高效地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4.1 纖維素的重要性 纖維素 (C6H10O5)n是由葡萄糖組成的大分子多糖,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可再生資源。纖維素主要來源于植物界,包括棉花、木材、種植業廢棄物和禾草類植物,除了植物界,細菌和動物也可制造纖維素。據報道,每年全球大概會產生干重為1.3×1017t 的陸生植物,其中,纖維素占所有植物干重的50%。植物材料的主要成分除了半纖維素和木質素以外,就是纖維素,纖維素物質占地球總生物量的40%。若能將這些纖維素水解轉化為具有經濟潛力的生物多糖,不僅有利于環境保護,還可解決能源、糧食、環境等一些列問題[1]。提問:如何獲取植物細胞壁中的纖維素?
4.2 纖維素的獲取和結果分析 在教師引導下,結合生活經驗和前期篩選纖維素分解菌的經歷,學生提出可用物理(破壁機)、生物(纖維素分解菌、纖維素酶)方法破除細胞壁,獲得纖維素或將其水解。隨后,以小組為單位制備臨時裝片(圖1),觀察實驗結果,學生能得出結論:采用纖維素酶處理,水解最徹底、效果最佳,而用纖維素分解菌處理在相同時間內效果不佳,所以,利用植物中的纖維素需要提純獲得纖維酶。

圖1 不同處理后植物細胞情況
4.3 通過PCR 改造纖維素基因
資料1:纖維素是一種復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Reese 等(1950年)曾提出了C1-Cx 假說,該假說認為組成纖維素的不同酶需要協同作用,才能將纖維素徹底的水解為葡萄糖。一般情況下,C1酶首先進攻纖維素的非結晶區,形成Cx所需的新的游離末端,然后由CX酶從多糖鏈的還原端或非還原端切下纖維二糖單位,最后由β-葡聚糖苷酶將纖維二糖水解成二個葡萄糖[2]。
纖維素酶的來源非常廣泛,植物、昆蟲、軟體動物、原生動物、細菌、放線菌、真菌等都能產生纖維素酶,但是植物中的纖維素酶含量極低且難以提取,故目前纖維素酶的主要來源是微生物。
細菌培養周期短,抗污染能力強,成本相對低,但其產生纖維素酶的量相對較低,且大多不能分泌至細菌細胞外;主要產生的是C1酶,只有極少數細菌能分泌Cx 酶。真菌能產生3 類纖維素酶,但是分泌至菌體外的比例也較少,且會相互發生強烈的協同作用,酶的糖基化程度過高,還會影響酶的效率[3]。
任務:列舉細菌、真菌生產纖維素酶的優、缺點(表1)。

表1 細菌、真菌生產纖維素酶的優、缺點
為了提高產量、節約成本,應同時生產出3 種酶使其能協同發揮作用,學生提出設想將真菌編碼纖維素酶的基因轉入細菌體內表達,可提高產量節約成本、優勢互補,但這樣操作仍存在問題,即細菌產生的纖維素酶不向胞外分泌。
資料2:酵母表達系統具有將纖維素的最終產物——葡萄糖轉化為酒精的能力,如果能將纖維素酶的基因克隆至酵母中,可實現從纖維素到葡萄糖再到酒精的完整發酵過程。科研人員將瑞氏木霉纖維素基因(C1酶和Cx 酶)轉入釀酒酵母中表達,離心后取上清液,檢測重組酵母相對濾紙的酶活性,結果如圖2所示[4]。

圖2 重組酵母的相對濾紙酶活性
通過對資料2 的分析,學生能說出實驗結果:2組的相對濾紙酶活性高于對照組(1 組),3、4 組的相對濾紙酶活性顯著低于對照組,而3 組的相對濾紙酶活性又高于4 組。歸納實驗結論:C1酶和Cx 酶共轉化能提高相對濾紙酶活,3 組菌株中表達的Cx 酶很可能并未分泌至細胞外。
資料3:科研人員發現枯草芽孢桿菌也可產生纖維素C1酶。與大腸桿菌相比,枯草芽孢桿菌具有以下優勢:①在培養基中直接分泌蛋白并具有很強的分泌能力;②擁有一套高效分泌的信號肽系統,可高效地分泌目的蛋白;③是非致病性菌,無內毒素,具有臨床和環境方面的安全性。
枯草芽孢桿菌的強分泌能力與信號肽序列相關,位于信號肽序列下游的基因片段,表達的蛋白質可分泌至細胞外[3](圖3)。

圖3 枯草芽孢桿菌信號肽序列[3]
任務:①利用PCR 技術應選擇引物________擴增枯草芽孢桿菌信號肽序列(表2)。

表2 引物名稱及序列
②根據資料2 和資料3 提供的信息,請你提出提高原料利用率且降低成本釀酒的方法。
通過上述活動,學生能選擇正確引物擴增目的基因片段,同時能提出需要將2 個片段相連接,人為設計一段中間重疊的區域,通過搭橋PCR 將信號肽片段和纖維素酶基因片段相連接。選擇2個小組進行展示匯報,將最終結果(圖4)呈現在黑板上,完善過程中其他小組提出質疑或答疑。

圖4 引物設計及PCR 擴增過程
4.4 板書設計(圖5)

圖5 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設計將實驗和教學掛鉤,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思路,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將前期的纖維素分解菌的分離和鑒定實驗與后續的PCR 實驗相串聯,巧妙銜接前、后知識。資料充分,既有學生的實驗結果,也有科研的數據,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充分落實了對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能力。整個課堂的呈現,學生參與度較高,教學設計對學生的思維訓練由淺入深,能滿足高階思維的要求。課堂反饋環節,教師指出本節課是針對現有問題提出的設想,在真實場景中能否實現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科學的論證,這些都是學生在未來科研中可研究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