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侃
(甘肅省臨洮縣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甘肅 臨洮 730500)
近年來,臨洮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產業工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大力發展畜草產業,穩定生豬(特別是三元雜交豬)生產,積極實施“糧改飼”項目,全縣畜牧業生產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的態勢。畜牧產業已成為臨洮縣助推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之一。
一是現代畜牧產業發展緩慢。目前畜牧業基礎設施、養殖方式、生產技術不能滿足現代畜牧業的發展需求。二是優質品種繁育體系不配套。三是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能力較弱,畜牧業全產業鏈體系還沒有形成。四是部分養殖農戶過多地依賴政府政策支持,自身發展存在勁頭不足、能力不強的問題。五是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還未形成。六是市場體系不健全。全縣畜產品仍然以活畜外銷為主,現有畜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產業鏈條短、輻射帶動力弱,產品檔次低,沒有培育形成自己的“品牌”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畜牧產業是臨洮縣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要求,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快現代畜牧業的發展。發展現代畜牧業,不僅能夠實現現代環境的保護和發展,促進荒山荒坡的有效利用,形成現代環境的良性循環,而且能夠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也是臨洮縣實現農業農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1]。
鼓勵多種經濟成分以多種形式參與現代畜牧業的生產、加工和流通;抓住國家鼓勵向西部地區投資的優惠政策和有關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積極引進項目和資金,多渠道整合資金投入畜牧業發展之中。
為改善品種結構、提高養殖效益,繼續引進荷斯坦奶牛,長白豬、大約克豬,無角陶賽特、杜泊、澳洲白、湖羊、薩福克羊,皮埃蒙特、西門塔爾、夏洛萊、弗來維赫牛以及海蘭、羅曼高產蛋雞等優質高效品種。截至目前,全縣建成肉牛、奶牛、羊、豬、雞等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5個,建成牛凍配站24個、豬人工授精站26個,羊常溫人工授精站18個,效益明顯。
加強飼料、飼料添加劑及獸藥等投入品監管,加強畜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能力。加快動物標識、監督監測及可追溯體系建設,實行畜產品市場準入和責任追究制度[2]。提高飼料生產企業準入門檻,提高市場信息服務和監測預警能力。
加強村級防疫員隊伍建設,并提高防疫員待遇。認真組織實施好防疫工作,采取“一對一”監管措施,持續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切實強化產地檢疫,做好養殖場規劃建設指導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3]。
大力發展畜產品深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在優勢畜產品集中區、集散地建設畜產品交易流通市場,實現優質畜產品與畜牧加工企業和農產品市場的對接。大力發展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搞好農民畜產品經紀人隊伍建設,培養一批了解畜牧業產品布局、掌握畜產品市場供求信息、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專業銷售隊伍,解決畜產品銷售問題。
大力發展現代、觀光、休閑漁業,鼓勵臨洮縣29家漁場積極發展現代休閑漁業,創建國家級休閑漁業示范場1個,打造洮河沿岸休閑、旅游、垂釣、度假基地2個,吸引蘭州等周邊市民周末進行垂釣旅游。
加大對禁養區外養殖場的環境整治工作,對2021年新建養殖場(區)全部配套建設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對臨洮縣173家備案養殖場,符合環保和國土備案要求的,指導逐步配套建設畜禽糞污處理設施,不符合要求的逐步縮減規模,選擇合適的地方扶持重新建設。扶持多家有機肥加工企業投產運營,并銜接大型養殖企業與之對接,實現現代循環發展,力爭臨洮縣養殖場達到“零排放”和“零污染”,為全縣經濟發展提供健康環境。
緊緊圍繞打造甘肅省畜草產業示范縣和“中國西部草都”核心區的目標,按照臨洮縣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重點實施好“一區二帶五基地”工程,推動全縣畜草產業高質量發展。“一區”:在康家崖農副產品集散加工園區通過出城入園、招商引資等方式建成畜禽綜合交易市場和牛羊肉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區。“二帶”:一是在洮河沿岸的水川區和川坪區通過“糧改飼”構建草畜一體化產業示范帶;二是依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在洮河沿岸的水川區加快構建農牧循環、種養結合的現代農業產業經濟帶。“五基地”:一是在洮陽、八里鋪、新添、紅旗等鄉(鎮)依托安貝源、康和、平長、東牧等良種繁育場,建成良種肉牛和奶牛繁育基地;二是在臨洮縣東部的龍門、窯店、康家集、連兒灣、站灘、漫洼、峽口、上營、新添、紅旗、衙下集、南屏等鄉(鎮)通過“20+1”的肉羊產業模式和戶均3頭基礎母牛的肉牛產業發展模式,大力培育肉牛、肉羊養殖示范村,建立良種母牛、母羊擴繁基地;三是在南屏、衙下集、玉井、八里鋪、新添、太石等鄉(鎮)建立生豬養殖基地;四是在普銀公路沿線建成現代蟲草雞和土蜂養殖基地;五是在洮河沿岸建立水產品養殖和現代休閑漁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