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陳元勇
(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江西南昌330013)
長期以來,滑坡災害是制約基礎工程建設的一項重要因素,并且滑坡災害一旦發生,將會帶來巨大危害,因此,對滑坡災害的形成機制和穩定性的準確評價,將有助于對其進行預防及提出合理的工程治理措施。右岸4號滑坡為一大型碎石土滑坡,某擬建高速公路K13+203~K13+416段以挖方路基的形式從滑坡體前部通過。為保證公路安全,對該滑坡進行了詳細的工程地質勘察及穩定性分析評價,目的在于查明該滑坡的工程地質特征,分析其形成機制,評價其穩定狀況等,為滑坡災害防治階段提供必要的地質依據和設計參數。
該滑坡為大型碎石土滑坡,南北向長500m左右,東西向寬200~270m,依據本次勘察鉆孔揭露:滑體厚度11~23m,體積200×104m3,主滑方向15°。該滑坡整體形態清晰,平面上呈長舌形展布,兩側發育有沖溝,滑體表面橫向上呈現明顯的負地形,縱向上呈后部較陡、中部平臺、前部較陡狀。
滑坡后壁圈椅狀地形明顯,后壁上方物質在后期重力作用下以坡積物的形式堆積于滑坡體上,從而使原來的陡壁變成現在的圈椅狀緩坡,坡腳多小于10°。滑坡后部長約150m,較陡,坡度約15°~20°,植被較發育,大部分被開墾為耕地。滑坡體中部長約180m,平緩,坡度約為5°,現已全部被開墾為耕地。滑坡體前部較陡,長約150m,坡度在15°左右,現已全部被開墾為臺階狀耕地。在滑坡體中部、前部的陡坎處可見碎石土出露,夾雜磚紅色的泥巖碎塊,局部泥巖碎塊與塊石相互包含現象明顯。
滑坡左側發育為一深3~5m的寬“V”型沖溝,溝底為一條小路,沖溝內地表水出露,道路泥濘,但未形成常年性地表徑流,沖溝左側為一個凸梁,被黃土及坡積物覆蓋,局部坡腳零星可見泥巖出露。
滑坡右側也發育一條沖溝,呈“V”字型,深6~8m,溝底為一條小路,沖溝內地表水出露,并形成常年性地表徑流。沖溝的右側為殘留的一部分松散滑體,現已被表層坡積物覆蓋,部分被開墾為耕地,受沖溝流水影響,可能會轉化為泥石流。松散滑體右側斜坡上可見完整基巖,巖性為厚層狀礫巖、泥巖互層,產狀13°∠4°。
根據勘察資料顯示,滑坡體巖土類型主要為碎石土,顏色雜亂,黃褐、青灰、磚紅交替出現,碎石含量差異較大,在10%~80%之間,粒徑差異也較大,粒徑1cm左右的礫石和70cm左右的漂石均有出現,主要粒徑在3~8cm,碎石分布不均勻,局部出現富集狀。碎石母巖為泥巖、板巖、閃長巖等,局部泥巖碎塊與塊石相互包含現象明顯,土質以粉土和粉質粘土為主,結構較松散,濕—飽和。
據野外鉆探揭露和現場調繪,此滑坡的滑面(帶)呈上部較陡,中下部平緩的特點,中上部為滑動區,在多個鉆孔內發現滑面(擦痕),形態較為清晰。下部為堆積區,未見清晰滑面。
滑帶土主要為粉土,呈青灰色,飽和,軟塑—可塑狀態,土質不均勻,夾雜有碎石,有腥臭味,偶見朽木及動物骨骼,巖芯多呈長柱狀,厚度1m左右。
滑坡中上部滑床巖性為砂質泥巖夾礫巖,呈磚紅色,強風化—微風化,厚層結構,泥巖顆粒較粗,含砂質較多,礫巖砂質膠結,粒徑在1~3cm,該層巖芯獲取率較高,巖芯多呈柱狀。滑坡下部滑床巖性為含礫粉質粘土、含礫粉土,含礫粉質粘土呈磚紅色,可塑—硬塑,飽和,局部含大量礫石;含礫粉土,呈青灰色,軟塑—可塑,飽和,巖芯采取率高,多呈柱狀,長柱狀。
據現場調繪知,滑坡體表面幾乎全部開墾為臺階狀耕地,滑坡兩側發育兩條小沖溝,未見裂縫及變形痕跡。其整體穩定性較好,但滑坡前部土體仍然受到流水的沖刷強烈,長期不加以治理,將會導致土體流失嚴重,影響整個滑坡的穩定性。
4.1.1 滑坡形成時代
通過野外對滑坡的整體勘察,該滑坡體物質主要由粉土、碎石土、泥巖塊體等組成,目前,滑坡的圈椅狀陡壁已被改造成圈椅狀緩坡,其上植被發育,滑體表面平坦,兩側溝谷發育成型,上述現象說明該滑坡形成較早,為一老滑坡體。
4.1.2 滑坡成因分析
(1)地形地貌條件。滑坡體所在的地段位于臨夏縣老鴉關河右岸的斜坡地段,該坡體整體呈一面坡狀,自然坡度在30°左右,斜坡高度在200m左右,地形較陡峻,是滑坡形成的有利地形。
(2)地層條件。滑坡體所在斜坡地段上部為第四系黃土,土體松散,地表水極易深入內部,中部為下更新統洪積卵礫石層,透水性好,下伏基巖為泥巖,巖質較軟,相對隔水,促使了滑坡的形成。
(3)水文地質條件。勘察區年均降水量在630.6mm左右,年降水量最大為818mm,水量多集中于7~9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6.9%。雨量集中,雨水順松散堆積物孔隙裂隙等下滲或形成地表徑流,增加坡體自重且降低巖土體的抗剪能力,為滑坡的形成提供有利條件。這種特殊的坡體地層結構在長期降雨、洪水切割坡腳、地震(該區地震烈度為7度)等誘發因素作用下極易失穩產生滑坡。
4.2.1 定性評價
(1)目前該滑坡體在滑動后整體勢能較低,坡體重心較低,滑體表面未見變形跡象。
(2)滑坡體前緣堆積了較厚的堆積物,說明在歷史時期滑坡坡腳曾受流水沖刷,該時期為滑坡最不穩定時期,滑坡體上的不穩定部分已經在該時期失穩,殘留部分為穩定部分。此外,目前堆積物起到壓坡腳,有利于滑坡體的穩定。
(3)滑坡體兩側的沖溝較深(3~8m),在滑坡體兩側形成較好的臨空面,滑坡更容易向兩側變形,而兩側沖溝附近未見滑體變形跡象。
(4)根據滑面特征可知,該滑坡滑面后部較陡,但中前部平緩,抗滑段較長,故該滑坡穩定性較好。
綜上可知,目前該滑坡整體穩定狀態較好,但路基開挖后將會導致滑坡的穩定性降低。
4.2.2 定量評價
(1)計算公式選擇:根據滑坡滑動面形態,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9)條文說明中5.2的公式進行滑坡穩定性系數計算,其公式如下:

式中:Fs——穩定系數;
θi——第i個滑塊滑動面和水平面的夾角,(°);
Ri——作用于第i條塊的抗滑力,kN/m;
φi——第i條塊土的內摩擦角,(°);
Ci——第i條塊土的粘聚力,kPa;
Li——第i條塊滑動面長度,m;
Ti——作用于第i條塊滑動面上的滑動分力,kN/m,當有滑動方向相反的滑動分力時,Ti取負值;
ψ——第i條塊的剩余下滑動力的傳遞至i+1條塊時的傳遞系數(j=i)。
(2)計算方案選取。結合本滑坡滑體、滑床巖土體特征及其各種荷載情況,建立兩種工況進行分析,既正常工況和非正常工況Ⅰ(暴雨或連續降雨狀態下的工況),依次來算來評價該滑坡的穩定性。
(3)計算剖面選擇。依據滑體特征,特別是滑面特征,結合具體工程條件,選擇該位于滑坡軸線處且縱向貫穿整個滑坡前后緣的斷面進行計算。
(4)滑體計算參數的選取。該滑體及滑帶土等參考該地區以往的滑坡參數,通過室內試驗、經驗類比、反演分析等方法,確定了滑體、滑帶土(軟弱帶)的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如下:
①滑體重度:天然狀態γ=19kN/m3,飽和狀態下γsat=19.5kN/m3;
②根據野外勘察取樣,對滑體和滑帶土進行了抗剪強度測試,試驗時將其內大塊的碎石撿出后對試樣進行了重塑。
在計算時綜合考慮上述試驗結果,結合反算值及相關規范經驗值,最終確定的參數如下:滑坡的正常工況下采用C=16kPa,φ=10°,非正常工況Ⅰ下采用C=15kPa,φ=9°。
(5)計算結果及評價。根據建立的兩種工況,選取典型地質斷面,根據實驗參數,采用條分法對該滑坡進行了穩定性計算。各斷面穩定性計算結果見表1。

表1 右岸4號滑坡穩定性系數表
依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結合本項目的重要性,安全系數綜合定為1.20,并依安全系數為標準,將穩定系數細分為四個等級:穩定系數K≥1.25時為穩定,1.25>K≥1.10時為基本穩定,1.10>K≥1.0時為欠穩定,K<1.0時為不穩定。
依據上述評價標準,得出結論如下:
①在正常工況下,右岸4號滑坡的穩定系數為1.418~1.545,顯示該滑坡處于穩定狀態;路基開挖后的穩定系數為1.314~1.447,顯示該滑坡處于穩定狀態。
②在非正常工況Ⅰ下右岸4號滑坡的穩定系數為1.226~1.387,顯示該滑坡整體處于穩定狀態;路基開挖后的穩定系數為1.178~1.293,顯示該滑坡處于基本穩定—穩定狀態。
(1)右岸4號滑坡形成較早,為一老滑坡體。該滑坡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層結構以及水文等方面的影響。滑坡位于河谷斜坡上,整體坡度在30°左右,為滑坡形成的有利地形。該區域上部地層土質松散,利于雨水入滲,底部基礎為泥巖,為隔水層,是典型的易于形成滑坡的地層。區域降雨整體雖少,但降雨相對集中,是滑坡形成的主要誘因之一。
(2)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評價了該滑坡的穩定性,滑坡坡體重心較低,未見明顯的變形跡象,并且大部分滑體被后期流水沖蝕,發生大規模運動的可能性較低。通過定量計算,在正常工況和非正常工況下,滑坡均處于基本穩定至穩定狀態,但是后期的公路修建,對其前部開挖將會導致其穩定性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