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楊
智庫是國家“軟實力”和“話語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政府決策、企業發展、社會輿論與公共知識傳播具有深刻的影響。國際上對于智庫的定義和研究較早,而其中較為權威、具有公信力的智庫排行榜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以下簡稱“賓大”)勞德研究所(The Lauder Institute)“智庫與公民社會研究”項目(TTCSP)下的《全球智庫報告》(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2006年,在TTCSP框架下,賓夕法尼亞大學啟動了全球智庫指數項目,對全球智庫進行評測和排名。每年發布的《全球智庫報告》,對我國智庫評價體系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雙向結合制定評測指標
《全球智庫報告》評測過程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在評估前,進行智庫數據更新和評測專家招募;第二步是以10個或10個以上樣本為一組,開展專家測評;第三步是結果反饋及報告整理發布。該報告采用了定性和定量兩種方式對智庫進行測評。在定性過程中參考以下因素:智庫領導層的質量和守信度,包括其調動財力、人力資源,把關智庫獨立性和影響力的能力;智庫成員的素質和聲譽,判斷其是否為具有影響力的學者、分析師、專家;研究和分析成果的質量和聲譽;招募和留住精英學者和分析師的能力;學術表現和聲譽,包括學術出版物的數量和類型、期刊和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被引用次數等;出版物的質量、數量和領域;智庫成果對決策的影響;與政策制定者的關系;獨立開展研究和分析的承諾(主要針對獨立研究機構);與關鍵機構的聯系水平,如與政府官員、學術界、媒體等主要受眾聯系的能力;召集關鍵政策參與者并發展有效的網絡和伙伴關系的能力;智庫的展示能力,包括政策建議、網絡訪問、情況介紹、出版物等;研究成果、政策建議和其他學術成果的接受度;公共參與的能力;利用紙質和新媒體等方式抓取關鍵用戶的能力;媒體聲譽,如被采訪和被引用次數;在社交媒體與決策者、記者和公眾的互動能力;網站的數字化建設水平;資金來源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有效管理和分配財力、人力資源的能力;完成委托合同的水平;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議的創新性;構建學術界與政界溝通橋梁的能力;成功挑戰決策者傳統思維方式的能力以及對社會的影響。
在定量過程中,制定了以下四個測評指標:一是資源指標(Resource indicators),主要是指智庫能夠招聘和留住頂尖學者和分析師的能力,以及其資金的質量和穩定性;與決策者和其他政策精英的接觸能力、與重要媒體和政策學術界的聯系能力以及開展研究并及時作出深入分析的人員、網站的質量和可靠性。二是利用率指標(Utilization indicators),指智庫成果被媒體和決策者的引用率、網絡點擊量,書籍的銷售量以及組織會議的參與者。三是產出指標(Output indicators),包含了政策建議的質量和數量、出版物水平、新聞采訪及組織研討會的數量等衡量標準。四是影響指標(Impact indicators),設置了決策者或民間機構對智庫建議的接受度、對政黨及候選人起到的咨詢影響、被授予的獎項、出版物在學術界和媒體的引用量等評價參考。
中國智庫影響力穩步提升
在《全球智庫報告2020》中,中國有1413家智庫被收入評價體系,而2019年該數據樣本僅為507家,數量翻了近三倍,這主要得益于近幾年我國強調智庫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性。其中,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是成功躋身前30名的國內兩家智庫。在中印日韓區域智庫排名中,有7家中國智庫躋身前30名;在能源與資源政策領域排名中,有1家中國智庫排進前10名;在外交政策與國際關系領域排名中,同樣也有1家中國智庫排進前10名。
通過報告排名可以看出,中國智庫的參與數量十分龐大,約占全部樣本的12%,但上榜和名列前茅的智庫數量并不多,只有1~2家智庫具有沖進全球榜單的能力,這個結果雖在一定意義上具有客觀性,但也在評價體系中忽視了一些中國特有的本土因素,比如政策建議的效果難以衡量、社交媒體的差異性、資金來源的單一性等等。
國際智庫評價體系建設的有益借鑒
賓大全球智庫評價體系經過十幾年的實踐,已形成較為固定的評選模式,積累了可供其他智庫評價體系建設借鑒的相關經驗。
首先,評價體系較為公平、透明,是《全球智庫報告》被認為具有公信力的基礎。現實中絕對的公平和透明是不存在的,各種評測機構只能盡力做到最優。為此,賓大進行過一些嘗試,比如為區分美國本土大學和機構在體系中的排名,評審團隊將美國智庫單獨列出,排名分類設計為“美國智庫”和“非美國智庫”兩個部分。在設計提名范圍時盡可能多地涵蓋全球多國各類智庫,使評測樣本更加全面和多元化,其中,2020年發布的報告中就涵蓋了全球11175家智庫。除此之外,在評審階段組織多領域數位專家同時參與,盡量減少個人因素對整體結果的影響,并將提名、評審等過程公開化,以便公眾及時了解與監督。
其次,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評價體系中的評價指標。為完善自身評價體系,賓大每年都會在評價過程中嘗試指標設置的創新與突破。比如,2018年的評價報告中引入了完善升級制度,允許受訪者發現并提出往年報告中的重大錯誤或遺漏,并隨時更新修改。2019年評價報告中也曾提出完善新的評價標準,即將連續3年獲得頂級智庫排名的機構確定為卓越智庫,不再參與接下來3年的評選,為其他智庫晉升頂級智庫排名提供了機會與空間。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在2020年的評價報告中,增加了智庫對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內容研究的專欄。由此可以看到,《全球智庫報告》評價體系和評價內容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發展不斷進行創新和調整。
最后,評價分類的多元化突出了智庫的專業化發展方向與特色。實際上,《全球智庫報告》并非只是對智庫進行綜合排名,根據區域、領域、特殊成就分別進行了分類排名,為不同特色的智庫獲得排名提供機會。除此之外,排名具體名目的細化度較高,比如將國家眾多的亞洲區域進行詳細分類,分別設置中亞智庫排名、中印日韓智庫排名、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排名三個榜單,避免中印日韓較多的智庫擠占同一排行榜,這也突出了特色智庫在相關領域和地區的發展水平,便于受眾快速檢索其所需要的目標智庫。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