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立群

作為世界著名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英國倫敦有許多獨具魅力的消費場所。老牌高端百貨商店哈羅德、福南梅森,舉辦重大足球賽事的溫布利球場、斯坦福橋球場,頗有英式“煙火氣”的諾丁山集市、考文特花園……都令人流連忘返。其中,倫敦西區的劇院可謂一大亮點,是倫敦文化消費的一大支柱。
《獅子王》《悲慘世界》《歌劇魅影》等劇目膾炙人口,到倫敦西區現場觀劇既是不少本地人的重要娛樂休閑方式,也是許多游客的必選項目。據倫敦劇院協會主席肯尼·瓦克斯介紹,2019年倫敦西區全年演出超過1.8萬場,觀眾超過1500萬人次,平均上座率81%,票房總收入達7.9億英鎊,貢獻稅收1.3億英鎊。劇場的火爆還帶旺了演出手冊、唱片、紀念品等衍生產品以及周邊餐廳、酒吧、超市、旅館、出租車等行業的消費。“通常1英鎊的門票收入可帶動2英鎊的附加消費,因此2019年倫敦西區演藝產業引領的總消費高達24億英鎊。”瓦克斯表示。
高品質、多元化的產品供給和合理的消費價格是西區演藝產業持續繁榮的關鍵因素。倫敦西區包括49個由倫敦劇院協會管理的劇院,規模從400多觀眾席至2000多觀眾席不等,上演的劇目包括音樂劇、話劇、歌劇、芭蕾舞、現代舞、木偶劇、兒童劇等,為不同年齡和口味的觀眾提供多樣的選擇。2019年,倫敦西區售價在150英鎊以上的音樂劇門票僅占1.1%,40英鎊以下的門票超過1/3,各劇院還通過“新年大促”“兒童月”等促銷活動推出折扣票價,可滿足不同消費能力的觀眾需求。
西區劇院還以周到細致的服務見長,不斷提升觀眾的消費體驗。倫敦劇院協會每兩周更新一次《倫敦戲劇指南》,提供西區所有演出作品清單、劇院位置圖及地鐵線路圖等實用信息。除網上售票外,協會還在地鐵站等人流密集區域設立售票亭,為觀眾購票提供便利。為了更好地服務殘障人士,許多劇院在演出時配有手語翻譯,還有一些則在演出開始前邀請視弱或盲人觀眾到后臺近距離觀看舞臺布景、觸摸演員服裝和演出道具,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劇情,享受文化產品。此外,為了讓觀眾更自在地觀看劇目,不少劇院還推出了“放松劇目”,其舞臺燈光和音樂更為輕柔,觀眾觀看這類演出時不必正襟危坐,甚至可以交談、走動。
倫敦演藝產業的這些有益嘗試不僅讓西區劇院持續享有盛名,也為其他文化產業挖掘消費潛力提供了經驗。例如,博物館等一些文化場所會組織專門面向兒童的活動,以吸引低齡消費者。大英博物館在向觀眾提供電子導覽的同時,還推出為青少年定制的導覽內容。不少展覽館為視覺有障礙的觀眾提供了超大字號說明和盲文說明。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倫敦文化產業還積極引入數字技術。疫情防控期間,國家畫廊等場所開設了虛擬現實通道,人們瀏覽官網就能欣賞到清晰度極高的畫作和展品。去年夏季的倫敦逍遙音樂節,雖然因疫情取消了現場演出,但在媒體的支持下,人們可以在線聆聽美妙的音樂。
多元化的產品和體驗、細致周到的服務和持續不斷的創新,讓倫敦在打造消費中心城市的過程中,不斷壯大優勢產業,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