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化
在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時,有兩位外國人參加了在望志路106號(現興業路76號)舉行的會議,其中一位是共產國際代表馬林。
馬林,荷蘭人,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內夫利特,1883年生于荷蘭鹿特丹。1900年,馬林在荷京大學讀完政治經濟學課程后進入荷蘭鐵路系統工作,因在鐵路工會中表現出色,成為荷蘭鐵路工會堅定的斗士。1902年,馬林加入荷蘭社會民主黨。1913年,馬林被派往荷屬殖民地東印度群島(即印度尼西亞)去宣傳馬克思主義,反對荷蘭對印度尼西亞的殖民統治。1914年5月,馬林和他的戰友發起成立了社會主義政黨“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的前身)。
為了在印度尼西亞開展反對荷蘭殖民主義的革命,“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與當地有悠久歷史的政黨“泛伊斯蘭教聯盟”進行黨內合作,兩個組織的成員可以互相加入又保持原有政黨的身份。在馬林等領導人的積極活動下,“社會民主聯盟”的成員逐漸滲入到了“泛伊斯蘭教聯盟”的核心領導層,成為“泛伊斯蘭教聯盟”的實際領導者,而“泛伊斯蘭教聯盟”成了印度尼西亞人民反對荷蘭殖民主義的統一戰線組織。
1915年,馬林創辦了荷蘭文的《自由呼聲報》,1918年又創辦了印尼文的《人民呼聲報》,并且在報紙上多次著文歡呼和歌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抨擊荷蘭政府對印度尼西亞的殖民統治。1918年12月,馬林被荷蘭殖民當局驅逐出境,于1919年初回到荷蘭。
1919年3月,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成立后,荷屬“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于1920年5月23日召開了第七次代表大會,決定更名為“印度尼西亞共產黨”。
1920年7月,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馬林作為印尼共產黨的代表應邀出席會議,因其出色的活動能力,擔任列寧為主席的共產國際民族殖民地委員會秘書,并被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在共產國際二大第五次會議討論民族殖民地革命問題時,列寧提出了《民族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發出共產國際應當同殖民地和落后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結成“臨時聯盟”以反對國際帝國主義的號召。馬林作了發言,認為“對落后國家和殖民地的民族革命和社會主義運動之間的關系上,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他建議:“在這里通過的提綱,由共產國際用幾種東方文字印刷,特別在中國和印度的革命者中間分發。”馬林還特別介紹了他在印尼實行兩黨黨內合作并取得“泛伊斯蘭教聯盟”領導權的經驗,引起了列寧的注意。
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結束后,馬林被共產國際委派到中國幫助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并考察遠東各國情況,以及調查是否有可能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遠東局機構。
1921年4月,馬林從歐洲取道蘇伊士運河前往上海。經過2個多月長途航行,1921年6月3日,馬林到達上海開始執行他的使命。馬林化名安德萊森,并以《地方經濟學家》雜志駐上海記者身份公開活動。他先是住進了永安公司樓上大東旅社,不久搬到公共租界麥根路(現淮安路32號)后又遷到匯山路(現霍山路6號)。
馬林是國際上著名的革命者,在途經維也納時被當地警方逮捕,關押6天后被驅逐出境,警方通過外交渠道將馬林的行蹤向沿途各國和地區發出通告,因此,馬林在途經科倫坡、新加坡、香港等各港口時都受到當地殖民當局的嚴格盤問和檢查。而且,荷屬東印度殖民政府特地向荷蘭駐上海總領事館通報馬林的情況,荷蘭總領館又向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當局通報有一個“危險人物”將到上海的消息。因此,馬林人還未到達上海,就已經被租界當局盯上了,中共一大在李漢俊家里召開會議的最后一天,法租界巡捕房的密探“光顧”會場,而機智的馬林立即指出這人是“密探”,并要求大家立即休會轉移,也就不奇怪了。
為了貫徹落實列寧關于“共產國際應當同殖民地和落后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結成臨時聯盟”的策略,在中共一大以后的一年里,馬林多次與上海國民黨中央要員張繼會晤,并經張繼介紹,與孫中山會面。1921年12月23日,馬林在擔任翻譯的張太雷陪同下來到廣西桂林孫中山的駐地,與孫中山多次會談,并邀請孫中山派出國民黨代表團出席共產國際遠東會議。
1922年7月初,在中國待了一年的馬林回到莫斯科。7月17日,馬林在共產國際執委會上作了一整天的在華工作報告。馬林根據在印尼開展革命的經驗,認為目前只有幾十名黨員的中國共產黨應與號稱擁有幾十萬黨員的國民黨合作,才能推動中國民族革命運動并使自身獲得大發展。7月18日,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正式批準在中國實行國共合作、共產黨人加入國民黨的建議,實行“斯內夫利特戰略”,并由在莫斯科的維經斯基代表共產國際遠東局給馬林下達一個正式文件轉達給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人。主要內容為:共產國際執委會認為國民黨是一個革命的政黨;共產黨人為了完成他們的任務,必須在國民黨內部和工會中組成從屬于他們自己的團體;在這團體之外成立一個宣傳機構;這一機構的建立要盡可能得到國民黨同意,當然也應當保持完全的獨立性。文件還特別提到:中共中央委員會在接到通知后,必須立即把地址遷到廣州,所有工作必須在菲利普(即馬林)同志緊密聯系下進行。這個文件被打印在一塊白色的綢緞上,縫進了馬林的襯衣里秘密帶到中國。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黨的二大在正確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中國社會性質的基礎上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成為中共完成創建任務的標志。二大還決定中國共產黨加入共產國際,成為它的一個支部。
為了貫徹黨的民主革命綱領,二大通過了《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號召全國的工人、農民團結在共產黨的旗幟下進行斗爭;同時提出聯合全國一切革命黨派,聯合資產階級民主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并決定邀請國民黨等革命團體舉行聯席會議共商聯合的具體辦法。這既表明黨改變了一大關于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聯系的規定,也表明黨愿意同其他黨派建立平等的聯合關系。中共二大后,黨相繼派李大釗、陳獨秀同孫中山等國民黨領導人會晤,商談國共合作問題。
中國共產黨一開始主張實行黨外合作,同國民黨建立民主聯合戰線。但孫中山不接受黨外聯合的辦法,只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曾多次同孫中山會談過的馬林認為,中國共產黨應當正視現實,接受孫中山的建議,同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到國民黨里去,從而把國民黨改造成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但中國共產黨的大多數領導人不贊同馬林的主張,認為國民黨是一個資產階級政黨,共產黨員加入進去,就有喪失自己獨立性的危險。由于馬林同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合作問題出現了原則分歧,他決定返回蘇俄向共產國際請求指示。
1922年8月初,共產國際在聽取了馬林的匯報以后,批準了他提出的國共兩黨實行黨內合作的建議,并作出了《給共產國際駐中國特派代表的指示》,指出:國民黨是一個革命的政黨,共產黨在保持完全獨立的情況下,必須加入到國民黨里去,從事組織和宣傳工作。8月中旬,馬林帶著共產國際的指示回到上海后,分別與中共領導人陳獨秀、張太雷、鄧中夏等討論了國共合作問題,還電邀李大釗來滬,與李大釗等進行了深入討論。
面對馬林提出的“斯內夫利特戰略”,中共最高領導人陳獨秀是反對的。陳獨秀并不知道,馬林的這個“戰略”已經得到斯大林、季諾維也夫的支持。陳獨秀曾試圖通過維經斯基向共產國際反映來遏制馬林的“斯內夫利特戰略”,但他不知道馬林帶來的共產國際指示的簽發人就是維經斯基。
1922年8月25日,馬林在上海法租界孫中山寓所里再次會見由于陳炯明叛變而避居上海的孫中山。馬林向孫中山介紹了共產國際關于中國共產黨加入國民黨的決定,并邀請孫中山訪問莫斯科。孫中山因多次失敗而彷徨,遭受陳炯明叛變的打擊,“從美、英、日等國得到援助”幻想破滅,也在尋找新的革命同盟者。他看到十月革命后的蘇俄是同帝國主義根本對立的新興力量,中國共產黨雖然人數不多,但朝氣蓬勃。因而他歡迎蘇俄的幫助,也歡迎中共和他合作,他答應改組國民黨,但他只贊成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
鑒于中共主要領導人對于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而黨的二大已經開過了,馬林提議中共中央召集一次會議,討論這個問題。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西湖召開特別會議,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張國燾、蔡和森、高君宇參加了會議,馬林和擔任翻譯的張太雷出席。會上,大多數與會同志反對以加入國民黨的方式實現國共合作,而馬林最后請出了中共作為共產國際的支部必須服從共產國際決定的“尚方寶劍”。經過馬林的解釋和說服,使會議作出了在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條件下,由共產黨少數負責人以個人身份先加入國民黨,同時勸說全體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的決定。會后不久,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太雷、張國燾等由張繼介紹,在上海加入了國民黨。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關于國共合作政策由黨外合作到黨內合作的轉折點。
1923年1月,馬林再次赴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匯報國共合作事宜。1月12日,共產國際執委會根據馬林的報告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關系的決議》,重申中共加入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方針。馬林回到北京不久,中國發生了京漢鐵路大罷工的“二七”慘案。這一事件的發生,讓蘇俄和共產國際不但堅定了“斯內夫利特戰略”的必要性,而且要中共迅速地實行國共合作。
馬林帶回了共產國際要求中共盡快召開三大的指示,以便于把“斯內夫利特戰略”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確認,成為黨與國民黨合作的基本方略和具體形式。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會議的中心議題就是國共合作問題。大會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大會也提出了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至此,“斯內夫利特戰略”在中共黨內以黨的最高會議決議的形式確認下來了。
1924年1月,改組后的中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這對國共兩黨和中國革命來說都是有特殊意義的事件。大會歷時10天,因為孫中山的巨大威望,很多國民黨員同意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但也有不少國民黨人對馬林的“斯內夫利特戰略”心存疑慮,認為這是共產主義侵入三民主義,而這兩者是不能相容的,極力反對已經形成初稿的《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后因孫中山的解釋和中共領導人的暢言,加上蘇俄顧問鮑廷羅的努力,使會場的形勢逆轉,國民黨的一大《宣言》 得以通過。
第一次國共合作對于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馬林功不可沒。但是,對于共產黨人如何保持獨立性及警惕國民黨右派反共陰謀,馬林未能很好地認識,為后來大革命失敗埋下了隱患。馬林的剛愎自用也與中共領導人產生很大的矛盾,加之馬林常常以共產國際代表自居,而陳獨秀等黨的領導人也有自己的自尊和傲氣,因而雙方關系緊張。
1924年1月列寧逝世,馬林被共產國際召回,由維經斯基任共產國際駐中共代表。馬林返回莫斯科后,與共產國際東方部產生觀點分歧,便辭職回國擔任荷蘭共產黨的領導人。1927年大革命失敗前后,蘇聯黨內發生了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斗爭,馬林反對斯大林、擁護托洛茨基,這使他在荷蘭共產黨內無法立足而被荷共除名。1929年馬林在荷蘭組建托派組織“革命社會黨”,但卻拒絕加入托洛茨基的“第四國際”。1933年,馬林當選為荷蘭下議院議員,此后他一直利用此身份領導荷蘭工人運動,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1940年,納粹德國占領荷蘭,馬林隨即解散自己的政黨,轉而組織抗擊德國侵略的游擊隊,建立了“馬克思-列寧-盧森堡戰線”,秘密編輯出版反法西斯報紙《斯巴達克》,激勵荷蘭人民奮起反抗侵略者。1942年,馬林和“馬克思-列寧-盧森堡戰線”主要領導人被納粹德國抓獲,4月13日被槍決,臨刑前他們高唱《國際歌》慷慨就義,表現了革命者崇高的氣節。馬林犧牲時年僅53歲。
馬林在中共黨史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但親身促成并參與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而且在中國共產黨力量弱小時推動施行“斯內夫利特戰略”。盡管“斯內夫利特戰略”也有值得總結的經驗和教訓,但第一次國共合作和轟轟烈烈的中國大革命開展,為中國革命書寫了壯麗史篇。我們應該緬懷和紀念這位革命先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