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瑢
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糾正了王明路線錯誤,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原則,作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決策:“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發展華中”。
1939年2月,周恩來受中共中央委托,視察皖南新四軍軍部,同新四軍領導人商定,新四軍的戰略任務是: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并確定了發展的三原則,即:哪個地方空虛,我們就向那個地方發展;哪個地方危險,我們就到那個地方創造新的活動地區;哪個地方只有敵人、偽軍,友黨、友軍較不注意,沒有去活動,我們就向那里發展,又明確地提出了十四字要求,即:向北發展,向東作戰,鞏固現有陣地。向北發展:抽調部隊過江,把江北發展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根據地。向東作戰:出擊滬寧地區,在國內外造成巨大影響。鞏固現有陣地:新四軍皖南軍部和茅山根據地要不斷鞏固、發展,也即是“向南鞏固”。
1938年5月4日和1940年5月4日,毛澤東給項英的指示,進一步明確了中央關于“向東作戰”、“發展華中”的戰略思想。毛澤東致電項英:第一步,到敵后取得抗日的行動自主權。“在廣德、蘇州、鎮江、南京、蕪湖五區之間廣大地區創造根據地,發動民眾的抗日斗爭,組織民眾武裝,發展新的游擊隊,是完全有希望的。”第二步,要沖破國民黨當局“劃地為牢”的限制,進一步東進北上,向一切日軍占領區發展,向一切有利于開展游擊戰爭的地區發展。“在茅山根據地大體建立起來之后,還應準備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江、吳淞三角地區去,再分一部渡江進入江北地區。”毛澤東還指出:“在一定條件下,平原也是能發展游擊戰爭的”?!耙罁雍坫獍l展游擊戰爭,并建立根據地的可能性,客觀上說來是較之平原地帶為大”,江北的洪澤湖地帶,江南的太湖地帶和沿江沿海一切敵人占領區域的港汊地帶,都應該好好地組織游擊戰爭,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據地,作為發展全國游擊戰爭的一個方面。
毛澤東的兩次“五四”指示,為新四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粟裕堅決地貫徹了毛澤東的“五四”指示,再度先遣江南,接著北上挺進蘇北,決戰黃橋,在蘇中水網地帶創建抗日根據地,使新四軍快速發展和壯大。陳毅元帥正確執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團結爭取了地方實力派李明揚、李長江,孤立打擊頑固派韓德勤,發起了黃橋戰役,殲滅韓德勤第八十九軍長李守維以下1萬余人,取得了黃橋戰役的決定性勝利,乘勝占領了海安、東臺等地。與此同時,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二支隊,在黃克誠的率領下,由漣水南渡鹽河,突破保安第二、第八旅陣地,進占阜寧、益林、東溝、鹽城等地,并殲滅保安十旅一部。10月10日,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與八路軍第五縱隊于東臺白駒鎮會師,勝利完成了開辟蘇北根據地的戰略任務,為敵后抗戰開創了新局面。
新四軍“向東作戰”、“向北發展”,與日、偽、頑三股兇惡殘暴的敵人浴血戰斗。自1938年5月,新四軍先遣支隊第一和第二支隊在陳毅、張鼎丞、粟裕、傅秋濤率領下,由皖南東進蘇南,并以茅山地區為基地,向東向北發展建立了第一個蘇南抗日根據地起,到1945年8月15日,蘇浙地區第一縱隊在溧水白馬橋一帶殲滅日軍30余人,偽軍600余人;8月17日蘇浙軍區第二縱隊在浙東各地發起攻勢,至8月底,在三北地區攻克周巷、庵東、滸山、觀海衛、掌起橋等日偽據點;在淞滬地區攻占了黃渡、北新涇、南匯縣城,祝橋、新場等市鎮;在金蕭地區攻占了孝順、三江口等日偽據點。蘇浙軍區各部隊分頭出擊,8月16日解放長興縣城,8月18日解放溧陽縣城,8月19日解放金壇、溧水兩縣城,8月23日解放安吉縣城,8月24日解放郎溪、廣德兩縣城,8月28日解放高淳縣城,8月底解放宣城,9月14日解放宜興。此外還攻占蘇南的湖熟、秣陵關、天王寺、寶堰、薛埠、南渡、戴埠、張渚、徐舍、和橋、漕橋、丁蜀、東壩,浙江的泗安、梅溪、菱湖,安徽的油柞、水陽、烏溪、黃池等一百多個大小集鎮,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除滬寧鐵路沿線部分城鎮為日偽軍和國民黨軍控制外,東起太湖,南至安吉、孝豐,西至宣城、蕪湖公路,北抵滬寧鐵路的廣大區域己完全連成一片。解放區面積達25000平方公里,人口600萬人。
在蘇北,新四軍抗日軍民粉碎了敵偽千萬次的“掃蕩”和在通、如、海、啟的“清鄉”行動,堅決守衛了廣大國土,創造了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戰略地區。1945年11月1日,經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解放區參議長與行政公署主任聯席會議決定:將四解放區合并為蘇皖邊區,成立蘇皖邊區政府。并依照自然地理形勢,劃分為八個行政區,轄73個縣(市)級政權。擁有2300萬人口和5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民族、民主革命的重任承擔在自己肩上,新四軍及其抗日軍民的抗戰偉業是不朽的。新四軍是由兩方面的部隊組成的:一是華南游擊隊約1萬余人:二是華北八路軍南下的一個縱隊,后稱新四軍三師。他們浴血奮戰,并肩戰斗,共同開辟了華中根據地。1945年10月12日新四軍軍部發布的八年戰績公報稱:八年來,新四軍在江淮河漢之間的八大戰略地區(蘇中、淮南、蘇北、淮北、鄂豫皖、蘇浙、皖江、浙東)抗擊日軍13個師團,偽軍23萬人,總計大小戰斗近3萬次,斃傷俘日偽軍429636人。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從中國戰場上大量抽兵南進,但尚留下約100余萬人。(日本人口少,壯丁更少,能動員到戰場上來的充其量有400萬人。)據1945年夏統計,新四軍抗擊和牽制當地在華日軍約60%,為支援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向東作戰”、“發展華中”是黨中央的英明決策,既從日寇手中收復了大片失地,又為民族獨立自由解放,準備了大決戰戰場,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迎來了新中國。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人無限忠誠于中華民族、中國人民,始終堅持武裝斗爭的正確道路,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前仆后繼,勇往直前。中國共產黨人的光輝業績,照耀千秋。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