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恕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人民迫切需要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休養生息,重建家園。但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崛起的美國,企圖把亞洲作為全球擴張的重點,把中國看成是亞洲的重心,把國民黨作為控制亞洲的工具。在美國的支持下,國民黨口頭上雖承認了共產黨所提出的“和平建國”的方針,在行動上卻在奪取華北、華中和東北的戰略要地,準備發動內戰。
中國共產黨為了使自己在國民黨大舉進攻面前,處于有利的戰略地位,在號召全黨做好自衛戰爭準備的同時,及時地調整戰略布局,于1945年9月19日,確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此方針的重點是進軍東北、控制東北,建立鞏固的戰略基地。黨要求人民軍隊要加速實行戰略轉變,就華中而言,即中共華中局、新四軍軍部和部分主力部隊要北移山東。由于新四軍主力北撤,國民黨對華中解放區發動進攻勢在必行。為了堅持華中,中共中央決定在原華中局轄區內另組建中共中央華中分局,10月25日,華中分局在淮安(今淮安區)宣告成立,以鄧子恢、譚震林、粟裕、張鼎丞、劉曉五人為常委(不久,劉曉去上海,11月26日增補曾山為常委),由鄧子恢任書記。同一天,華中軍區成立,張鼎丞任司令員,鄧子恢兼任政委。11月10日,華中野戰軍正式組建,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委。
當時在華中地區,淮南、淮北、蘇中、蘇北四個解放區共53個縣,除蘇中高郵縣有殘存日偽盤踞外,其余地區都已連成一片,成為擁有2500多萬人口的大解放區,亦稱為蘇皖解放區(蘇皖邊區)。繼華中分局成立后,11月1日,蘇皖邊區政府在淮陰宣告成立,由華中分局委員、宣傳部長李一氓任主席。
華中分局自成立至1947年11月撤銷,共兩年時間,在淮安一年有余。在這期間,對蘇皖邊區政治建設、組織建設、經濟建設、軍事建設及爭取自衛戰爭勝利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華中分局一成立,就立即加強對蘇皖邊區的統一領導,對蘇皖邊區黨組織作了全面調整,決定撤銷蘇北、蘇中、淮北三個區黨委,淮南因靠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近,為應對緊急事變的需要,淮南區黨委暫予以保留,把原四個區黨委所轄黨組織調整為八個地委,除第三、第四地委屬淮南區黨委和華中分局雙重領導外,其余六個地委加清江市歸華中分局直接領導。
同時,又成立了八個軍分區和八個行政專員公署。公署專員由同級地委副書記或委員擔任,各軍分區政委都由地委書記擔任,各個縣的縣委書記任縣大隊政委,體現了黨對軍隊和政府的一元化領導。
華中分局十分重視群眾組織發動工作,加強黨對群眾團體的領導,1945年11月29日發出了《關于進一步發動群眾的指示》。1946年1月14日在淮安召開華中第一次工農青婦民兵代表大會,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劉瑞龍等親自為各縣群眾團體和民兵組織代表授課,圍繞“為什么要放手發動群眾”、“如何發動群眾”這一主題作深入淺出的講解,會議開了5天,分局成立了華中解放區工人、農民、青年、婦女聯合總會,統一由華中分局領導。這次會議是華中分局存在期間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使蘇皖邊區的民運工作在自衛戰爭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此外,華中分局還肩負起在國民黨統治下的江南沿江和寧滬鐵路沿線、蘇浙皖邊等地區黨的秘密斗爭工作的領導責任。
1、發展生產與救災度荒相結合
1945年春夏之間,蘇皖邊區發生嚴重干旱,秋季又洪水暴發,部分地區蝗蟲肆虐,導致1946年春天,全區面臨40年未遇的大災荒,受災人口達700萬人以上。面對特大災情,華中分局把關心群眾生活放在工作的第一位,迅速確立了“自力更生、自救救人、互助互濟、發展生產”的救災方針,召開蘇皖邊區第一次農民大會,動員廣大農民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與災荒作斗爭。

分局相應地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要求各地委、行署成立救災委員會,充分發揮各級農民協會在救災中的作用;向邊區黨政軍民各機關單位發出節約運動的號召,要求每人每天節約2兩糧食,機關干部帶頭節約購買公債救民,把救災與統戰工作相結合,動員社會各界參與社會救助;積極爭取外援,得到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的支持;向國民黨當局作斗爭,取消對蘇皖邊區的封鎖,保證兩淮鹽業外運、糧食調入;大力打擊糧食走私外運,嚴懲不法糧販;政府通過發行公債、組織糧食調運,及時向災民發放救災款、救災糧等等。
華中分局、邊區政府把搞好春耕、發展農業生產工作擺在首要地位。1946年1月,華中分局發出《關于生產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區普遍開展大生產運動,迅速掀起墾荒、造林、植棉、興修水利的高潮,并在運動中開展評選模范人物、模范村活動,激勵各級干部和廣大農民搞好生產的積極性,使全區的春季農業生產開展得如火如荼。
2、落實黨中央《五四指示》,開展邊區土地改革運動
抗日戰爭結束后,隨著懲治漢奸、清匪反霸和減租減息運動的深入開展,各地農民對于解決土地問題要求日益迫切,因此,黨中央于1946年5月4日,發布了《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 (簡稱《五四指示》),決定將抗日戰爭以來在土地問題上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實現“耕者有其田”,堅定地支持農民的土地要求。
時任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去延安參加中央工作會結束后回到淮安,立即召開華中分局委員及各地委書記聯席會議,傳達貫徹黨中央《五四指示》精神,部署全區展開土地改革運動。華中分局派分局民運部副部長李堅真為土地工作隊隊長,到淮安縣鵝錢鄉(今淮安區石塘鎮鵝錢村)開展土改試點。李堅真是中央蘇區最早的一位縣委書記,對于農民運動有著豐富的經驗。工作組從有利于中農與貧農之間團結的愿望出發,采取“中間不動兩頭動”的做法,使鵝錢鄉土改取得了成功。鄧子恢親自總結鵝錢鄉土改的經驗,并在全區范圍內推廣。
在面上推廣期間,華中分局十分重視對干部和黨員的階級教育和立場教育,要求各級干部經受土改斗爭的考驗,把土改領導權始終掌握在認真執行黨的政策的干部手中,涌現出地主出身的干部和黨員動員家庭獻田、開明紳士及地主主動拿出土地的可喜局面,使整個邊區的土改工作在較短時間順利結束。
蘇皖邊區土改工作中“中間不動兩頭動”的政策,受到黨中央、毛澤東的表揚,被黨中央肯定為“最堅決的土改路線”。通過土改,廣大農民自覺地把支援前線與自己的切身利益聯系起來,前線部隊要人有人,要糧有糧,蘇皖解放區勾勒成了一幅宏偉壯麗的人民戰爭的畫卷。
華中分局、邊區政府在全面建設蘇皖邊區工作中除突出重點外,在民主法制建設、基層政權建設、廉政建設、教育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解放戰爭初期戰略防御階段中,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以下簡稱華野、山野)在蘇皖邊區面對國民黨進攻,先后舉行了朝陽集戰斗、泗縣戰斗、淮南保衛戰、蘇中七戰七捷、兩淮保衛戰、漣水保衛戰、東臺防御戰、淮沭路反擊戰、鹽南反擊戰、劉皮街阻擊戰、宿北戰役等大小戰斗,其中蘇中七戰七捷、宿北戰役戰績最為輝煌。在上述戰斗中,華中分局在保障、參與策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蘇中七戰七捷
蘇中戰役的重大勝利,不僅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軍隊的氣焰,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山東、晉冀魯豫兩軍的作戰,而且為人民解放軍繼續實行內線作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這輝煌戰績的取得,要歸功于粟裕在黨中央和毛澤東、新四軍軍部和華中局的領導、支持下指揮有方,但華中分局為戰役勝利所發揮的作用不可低估。
首先是華中分局向黨中央提出切合實際的積極建議,為中央作出正確決策提供基礎。華野司令員粟裕判斷蘇中地區必將成為敵人進攻重點,率領部隊進駐蘇中,做好作戰準備。而當時黨中央、新四軍軍部卻要求華野赴淮南作戰,粟裕向黨中央、新四軍軍部提出在蘇中先打一仗再西移淮南建議未果,立即從蘇中海安長途跋涉300余里赴淮安向華中分局匯報,鄧子恢書記立即召開常委會,會議同意粟裕意見,并將決定意見上報黨中央、華東局、新四軍軍部,得到了批準。會議還討論了海安這一仗如何打,為此后海安防御戰取得勝利創造了條件。
為打好蘇中戰役,華中分局除組織地方武裝上升為主力部隊參戰外,還與邊區政府一起大力號召全區人民支援前線。戰役期間,有15萬支前民工隨軍行動,50萬群眾為支援前線服務,正如時任華中分局委員、全面負責蘇中地區后勤支前工作的陳丕顯回憶說:“人民的支持取得了蘇中七戰七捷的勝利,蘇中七戰七捷的勝利又鼓舞了蘇中人民的斗爭。”
2宿北戰役
1946年9月20日,華中分局向黨中央提出了“兩個野戰軍集中行動以改變戰局”的建議。9月22日和23日,中央軍委先后兩次指示:“同意山野、華野兩軍統一指揮,向淮海行動打開戰局……”
中共中央這一戰略決策,由于敵情變化和我軍內部不同意見的討論,未能立即付諸實施,山野和華野司政機關未能合并,仍存在兩套司政,出現了兩個野戰軍合并后首先在淮海還是在魯南打開局面的不同意見。10月9日,華中分局再次向黨中央直陳“山野、華野分開行動,對將來戰局無法改變,對全國戰局亦有害處”。中共中央考慮了各方面意見,于10月15日電示陳毅、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曾山,“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在陳的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同意山野和華野合并后首先在淮海打開局面。
有了中共中央明確指示,才有后來的宿北戰役。宿北戰役一舉殲滅國民黨軍隊三個半旅2萬余人,是解放戰爭以來一次戰役殲敵數最多的戰役,極大地鼓舞了山野、華野全體指戰員的士氣。中央軍委12月18日賀電,指出“此戰勝利,整個蘇魯戰局好轉”。
宿北戰役的空前大勝利,與中共中央華中分局發揮黨中央的參謀助手作用、多次直陳黨中央、促進山野和華野的聯合、協助中央決策首戰淮海密不可分,被載入我黨我軍的史冊。
(編輯 韋 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