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熙俫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6周年的日子里,我懷念那些為抗戰作出貢獻的人們,包括我的父親。去年深秋季節,我和我的家人來到云貴高原深處的騰沖,踏尋先父在滇緬公路抗戰前線的足跡。
我的父親在抗日戰爭前曾供職于上海的京滬、滬杭甬鐵路局(那時候簡稱為“兩路局”),管理鐵路局的鐵路運輸工作。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上海鐵路北站和兩路局的機關大樓慘遭日寇飛機轟炸,變成了一片瓦礫。鐵路局機關大部分員工撤往云貴川大后方。
1942年,日軍占領廣州,封鎖了中國沿海最后一個出海口。從此,中國的海上通道全部喪失。同年5月,日軍侵入緬甸,切斷了滇緬公路。中國政府為保衛滇緬國際通道和西南大后方安全,派遣了10萬名遠征軍出國抗戰。我的父親也隨遠征軍前往緬甸,參加滇緬公路的修建。70多年后,我和家人來到騰沖古鎮和順。那里有座滇西抗日紀念館,館址是當時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的指揮所。
紀念館氣勢宏偉,大廳內有士兵威武的雕塑,里面有六個展室,每個展室都根據時期分布,有圖片、文字、實物、模型等,并配有聲、光、電等多媒體裝置,展示了當時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戰情景。我特別留意到,修建滇緬公路時,筑路員工頂著日寇飛機狂轟濫炸而奮戰拼搏的場面。看到當時父輩們在筑路時使用的簡陋工具,看著這些實物展示的物件和動人的畫面,我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濕潤了。這是一條用血肉筑成的運輸線和生命線,更是中華民族以不屈意志鑄成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鋼鐵長城。
在紀念館內,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密支那-臘戍戰役中激烈的戰斗場面,又浮現在我的眼前。據我父親生前的回憶,日軍連續不斷的轟炸,造成了中國遠征軍戰士和筑路員工死傷無數。但是,滇緬公路依然在浴火中重生。我仍然記得在那次轟炸中父親被炮彈片擊中,頭上一直留有一塊很大的傷疤。

走出滇西抗日紀念館,我們又來到了騰沖城西南約1公里、疊水河畔小團坡下的國殤墓園。1944年5月起,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向騰沖發起戰略反攻,最終使騰沖成為全中國第一座光復的縣城。經過四個多月的浴血奮戰,全殲日軍600O多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9618條寶貴生命的代價;盟軍官兵也有19人陣亡。這座墓園是為紀念攻克騰沖的第20集團軍陣亡將士而修建的,于1945年7月7日落成,是全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國軍抗日烈士陵園。墓園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又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墓園內蒼松翠柏參天蔽日,莊嚴肅穆。從山底拾級而上,每一級臺階的上下左右全是遠征軍士兵的墓碑,計有3000多座。它們排列得整整齊齊,仿佛一個整裝待發的軍陣,在等待出擊的號令。國殤墓園是中國遠征軍將士以鮮血寫成的一部史書,不僅是屬于騰沖的、云南的、中國的,也是屬于全世界的、全人類的。此次我們全家的騰沖之行,不僅是尋覓先父的抗戰足跡,更接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編輯 于 洋)